有机硅烷化合物、聚烯烃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411070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烯烃聚合领域,公开了一种有机硅烷化合物、聚烯烃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机硅烷化合物的通式为R

Organosilane compounds, polyolefin resins and their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机硅烷化合物、聚烯烃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烯烃聚合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有机硅烷化合物、聚烯烃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几千年来,碳基材料贯穿了材料发展史,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随着有机碳化学的发展及与在元素周期表中与碳属同一主族的硅基化合物的出现,新结构、新性能的有机硅化合物不断涌现,不但提升了已知材料的性能,拓展了应用领域,而且催生出了大量新的功能材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在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包装、建筑、汽车、自动控制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有机硅化合物的“身影”。与碳基材料中的碳-碳键不同,有机硅化合物中的碳-硅键具有较长的键长和较大的键角,其键合性质介于共价键和离子键之间,因此,有机硅化合物具有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合成方法多样和应用特色性强等突出优势。基于上述特点,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及制备和应用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有机硅化合物合成方法也经历了直接合成法、有机金属化合物法(Grignard法等)、热缩合法以及硅氢加成法等持续的方法改进(《有机硅产品合成工艺及应用(第二版)》,来国桥,幸松民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有机硅物化参数与设计数据》廖洪流,章基凯,欧阳建松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US5206402),新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不断涌现,应用性能不断被开发出来,应用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展,最终推动了有机硅化学的蓬勃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有机硅烷化合物,该有机硅烷化合物可以用于合成烯烃聚合物,一方面可以提高熔体强度,改善聚合物的熔体加工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将反应性基团(双键等)引入到烯烃聚合物分子链上,获得反应性功能烯烃聚合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硅烷化合物,其中,该有机硅烷化合物的通式为R1R2R3SiX,其中,R1和R2为碳原子数为2-20的直链、支链或异构化的烯烃基且末端为降冰片烯基团、环烯烃基团或双环戊二烯基团,R3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支链或异构化的烷烃基团,X为卤素。优选地,X为F、Cl、Br或I。优选地,所述有机硅烷化合物为二(双环[2.2.1]庚-2-烯-7-基)甲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甲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异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甲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乙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丙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异丙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甲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双环戊二烯)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双环戊二烯)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双环戊二烯)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环己-3-烯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环己-3-烯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环己-3-烯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环己-3-烯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环己-3-烯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环己-3-烯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环己-3-烯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环己-3-烯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环戊-3-烯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环戊-3-烯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环戊-3-烯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环戊-3-烯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环戊-3-烯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硅烷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有机硅烷化合物的通式为R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硅烷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有机硅烷化合物的通式为R1R2R3SiX,其中,R1和R2为碳原子数为2-20的直链、支链或异构化的烯烃基且末端为降冰片烯基团、环烯烃基团或双环戊二烯基团,R3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支链或异构化的烷烃基团,X为卤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硅烷化合物,其中,X为F、Cl、Br或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硅烷化合物,其中,所述有机硅烷化合物为二(双环[2.2.1]庚-2-烯-7-基)甲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甲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异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5-亚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3-亚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甲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乙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丙基氯硅烷、二(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异丙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3-乙烯基双环[2.2.1]庚-5-烯-2-基)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甲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乙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丙基氯硅烷、二[2(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7-基)亚乙基]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甲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异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甲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丙基氯硅烷、二[(双环戊二烯)亚甲基]异丙基氯硅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金勇秦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