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930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系统结构包括内部设置热交换器的蓄冷槽、利用从蓄冷槽排出的流体制冷的制冷器,在蓄冷槽内设置有促进流入到蓄冷槽内的流体层次化分成多个单元槽的板。其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冷房负荷阶段(S1);判断适当冷房量的判断阶段(S2);对多个单元槽内的流体供应给制冷器的控制流体阶段(S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在蓄冷槽设置板将蓄冷槽的内部分成几个单元槽,促进蓄冷槽内部流体的层次化,防止高温流体与低温流体的混合,只把低温流体供应到制冷器,有利于提高对冷房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的是,特别涉及的是内部具有左右分割蓄冷槽的。
技术介绍
蓄冷空气调节系统以蓄冷槽内部的热交换器冷却流体,之后利用冷却的流体进行制冷。图5为现有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主要部件立体分解示意图。现有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如图5所示,它由在内部设置热交换器2的蓄冷槽4、利用从蓄冷槽4流出的流体制冷的制冷器1组成。热交换器2是以锯齿形状排在蓄冷槽4内侧下部的排管,热交换器2内流动着冷却蓄冷槽4内流体的冷媒。蓄冷槽4的上部连接回收管8,在制冷器1加热的高温流体通过回收管返回到蓄冷槽4,蓄冷槽4的下部则连接供给管10,在热交换器2中冷却的流体通过供给管10流向制冷器1的内部。蓄冷槽4的上部设有将通过回收管8回收的高温流体分散到蓄冷槽4内部的扩散器(未图示)。上述现有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过程为如下。首先,蓄冷槽4内的流体在热交换器2中冷却。蓄冷槽4内的流体中高温流体因密度减少而流向蓄冷槽4的上部,低温流体因密度大而沉降到流向蓄冷槽4的下部,因此高温流体与低温流体之间形成层次化。当开放冷凝曹4下部的出口时,处于蓄冷槽4下部的低温流体通过供应管流入到制冷器1,流入的低温流体在制冷的过程中加热为高温,依次通过回收管8和扩散器返回到蓄冷槽4的上部。返回到蓄冷槽4的流体重复着冷却、层次化、供应、加热与回收的过程,达到制冷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存在如下问题当蓄冷槽4的高度低时,返回到蓄冷槽4的高温流体的冷却不均匀,这样就会出现局部的高温流体流入供应管10,导致供应管10供应的流体温度变高,影响制冷器1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促进流体的层次化,并将一定温度的低温流体供应到制冷器,提高制冷器1制冷效果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控制蓄冷槽内蓄存的流体量来实现将舒适的冷气提供给用户并达到节能目的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其结构包括内部设置热交换器的蓄冷槽、利用从蓄冷槽排出的流体制冷的制冷器,在蓄冷槽内设置有促进流入到蓄冷槽内的流体层次化分成多个单元槽的板。在蓄冷槽的上部设有与各单元槽连通,并能回收多单元槽内流体的回收孔。在蓄冷槽的下部设有与各单元槽连通,并能供应多单元槽内流体的供应孔。还包括开关供应孔的供应阀门。在蓄冷槽内设有引导板上下滑动的导向肋骨。板的下部形成连通孔。板垂直排置在蓄冷槽的内部。热交换器排列在各多个单元槽内部。一种蓄冷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检测冷房负荷和负荷检测阶段(S1);对应检测出的负荷判断适当冷房量的判断阶段(S2);对应适当冷房量将蓄冷槽多个单元槽内的流体供应给制冷器的控制流体阶段(S3)。在控制流体阶段,若判断出的适当冷房量超过多个单元槽中任意一个冷房量,则依次开放多个单元槽的供应孔。在控制流体阶段开/关供应阀门,供应阀门开闭多个单元槽的各供应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在蓄冷槽设置板将蓄冷槽的内部分成几个单元槽,促进蓄冷槽内部流体的层次化,防止高温流体与低温流体的混合,只把低温流体供应到制冷器,有利于提高对冷房的制冷效果。其次,本专利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在蓄冷槽设置引导板上下滑动的导向肋骨,易于板的装卸。其次,本专利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在板的下部形成连通孔使低温流体在各单元槽间迅速流动,有利于低温流体在多个单元槽内平衡和相互补充。再次,本专利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控制方法是,在检测制冷器58的冷房负荷之后,判断对应于检测出的冷房负荷的适当冷房量,然后,根据判断出的适当的冷房量,将蓄冷槽的各单元槽内的流体供应到制冷器。因此,能够根据冷房负荷控制蓄冷槽内的低温流体,有利于提供舒适凉爽的环境并可节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主要部件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蓄冷槽内部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控制方法实施例流程图;图5为现有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主要部件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50蓄冷槽50a、50b、50c回收孔50d、50e、50f供应孔 52热交换器54、56板58制冷器60、62、64供应阀门 66回收管68供应管A、B、C单元槽Wa低温流体 Wb高温流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详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说明如下。图1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主要部件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蓄冷槽内部剖视图。本专利技术的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如图1至图3所示,蓄冷槽50的内部设有热交换器52,还设有将其内部分割成多个单元槽A、B、C的板54、56,这是为促使蓄冷槽50内流体Wa、Wb形成层次化而设置的。热交换器52排列在多个单元槽A、B、C各个内部。热交换器52在蓄冷槽50内部呈锯齿形状垂直排置的排管,其内部流动着冷却蓄冷槽50内部流体的冷媒。热交换器52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蒸发器等冷冻循环中的蒸发机组组成,冷媒吸收蓄冷槽内流体的热量之后蒸发。为了流体回收到多个单元槽A、B、C,在蓄冷槽50的上部设有通向各个单元槽A、B、C的回收孔50a、50b、50c;为了流体能从各个单元槽A、B、C供应到制冷器58,其下部设有通向各个单元槽A、B、C的供应孔50d、50e、50f。蓄冷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开闭各供应孔50d、50e、50f的供应阀门60、62、64。回收孔50a、50b、50c与制冷器58之间,为了回收通过制冷器58被加热的高温流体Wb而连接有回收管66;在供应阀门60、62、64与制冷器58之间,为了使蓄冷槽50的单元槽A、B、C内的低温流体Wa供应到制冷器58而设置了供应管68。再有,蓄冷槽50内设有引导板54、56上下滑动的导向肋骨。导向肋骨在蓄冷槽50的内壁面突出形成,它由以板54、56的厚度左右错开上下设置在前侧的左、右肋骨72,74和以板54、56的宽度前后错开,并以板54、56的厚度左右错开上下设置在背侧的左右肋骨76,78组成。板54、56垂直设置在蓄冷槽50的内部,它使内有流体的空间(单元槽A、B、C)的高度H与宽度L1之比比蓄冷槽50的高度H与宽度L2之比大,从而使流体的层次化。通常,流体形成的层次化现象是盛有流体空间的高度越大时,其效果就越好。因此,使各单元槽A、B、C的高度H与宽度L1之比比蓄冷槽50的高度H与宽度L2之比大,就能防止蓄冷槽50内的高温流体Wb与低温流体Wa的混合。另外,板54.,56各由ABS或PVC制成,其下部形成连通孔54a、56a使各单元槽A、B、C内侧下部的低温流体Wa相互流动。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运行控制方法作如下说明。图4为本专利技术蓄冷空气调节系统控制方法实施例流程图。首先,检测制冷器58的冷房负荷(S1); 其次,判断对应于检测出的冷房负荷的适当冷房量(S2);然后,根据判断出的适当的冷房量,将蓄冷槽50的各单元槽A、B、C内的流体供应到制冷器冷房(S3)。即,决定蓄冷槽50各单元槽A、B、C内的流体供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冷空气调节系统,其结构包括内部设置热交换器的蓄冷槽、利用从蓄冷槽排出的流体制冷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在蓄冷槽内设置有促进流入到蓄冷槽(50)内的流体层次化分成多个单元槽A、B、C的板(54、5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在润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