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气缸盖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851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和车辆,其中发动机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和断缸控制系统。所述断缸控制系统适于与发动机的气门联动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所述断缸控制系统包括:下层油路、上层油路以及通断装置,所述上层油路和所述下层油路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所述通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且连接在所述上层油路与下层油路之间以控制所述上层油路与所述下层油路的通断。该发动机气缸盖内集成了断缸控制系统,可避免安装独立的断缸控制系统,进而减少了装配问题,可使整体密封性更好,可使整体清洁程度也得到极大地提升,以避免发生断缸控制系统控制故障的现象,并且断缸控制系统只具有两层油路,更便于布置。

Engine cylinder head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气缸盖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和车辆。
技术介绍
传统的断缸控制系统为独立于发动机气缸盖的断缸系统控制模块,其需在加工完成后再与发动机气缸盖、凸轮轴承盖进行组装,导致安装过程较复杂。因断缸系统控制模块需要从发动机气缸盖高压油道内部获取高压油进入断缸系统控制模块内以用于执行断缸操作,导致发动机气缸盖的整体清洁度较差,易导致断缸控制系统控制故障,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气缸盖,该发动机气缸盖内集成了断缸控制系统,可避免安装独立的断缸控制系统,进而减少了装配问题,可使整体密封性更好,还可使整体清洁程度也得到极大地提升,以避免发生断缸控制系统控制故障的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断缸控制系统,所述断缸控制系统适于与发动机的气门联动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所述断缸控制系统包括:下层油路、上层油路以及通断装置,所述上层油路和所述下层油路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所述通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且连接在所述上层油路与所述下层油路之间以控制所述上层油路与所述下层油路之间的通断。进一步,所述下层油路与所述进油源连通,所述上层油路与所述气门联动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进一步,所述断缸控制系统还包括:液压挺柱,所述液压挺柱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所述液压挺柱内具有相对独立的第一进油腔和第二进油腔,所述第一进油腔与所述下层油路连通以保证气门间隙,所述第二进油腔与所述上层油路连通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进一步,所述上层油路向外延伸以形成凸轮轴颈润滑油路,所述凸轮轴颈润滑油路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所述上层油路直接与所述凸轮轴颈润滑油路连通。进一步,所述上层油路内设置有封堵结构,所述封堵结构将所述上层油路分隔成多段子油路,每段所述子油路分别与相对应的气缸的所述气门联动。进一步,所述上层油路与所述下层油路之间连通有缓流油路。进一步,所述缓流油路的截面积为S,0.1mm2≤S≤0.5mm2。进一步,所述上层油路的流动截面的直径为D1,4mm≤D1≤6mm,所述下层油路的流动截面的直径为D2,8mm≤D2≤10mm。进一步,所述下层油路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以及第一横油路,所述第一横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所述上层油路包括: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以及连通所述第三油路和所述第四油路的第二横油路,所述第一横油路与所述第二横油路之间连通有所述通断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气缸盖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气缸盖,该发动机气缸盖内集成了断缸控制系统,可避免安装独立的断缸控制系统,进而减少了装配问题,可使整体密封性更好,可使整体清洁程度也得到极大地提升,以避免发生断缸控制系统控制故障的现象,并且断缸控制系统只具有两层油路,更便于布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气缸盖,该车辆的发动机更便于组装,且可避免发生断缸操作故障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发动机气缸盖,1-气缸盖本体,2-断缸控制系统,21-下层油路,22-上层油路,23-通断装置,3-液压挺柱,31-第一进油腔,32-第二进油腔,24-凸轮轴颈润滑油路,4-封堵结构,221-子油路,25-缓流油路,211-第一油路,212-第二油路,213-第一横油路,222-第三油路,223-第四油路,224-第二横油路,5-缸盖上油路,6-供油横油路。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10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100可以包括:气缸盖本体1和断缸控制系统2。如图1-图5所示,断缸控制系统2适于与发动机的气门联动以控制气门的开闭,进而实现发动机的断缸(停缸)操作,其中,断缸控制系统2包括:下层油路21、上层油路22以及通断装置23,上层油路22和下层油路21形成在气缸盖本体1内。换言之,上层油路22和下层油路21为形成在气缸盖本体1内的管路通道,并非为单独设置在气缸盖本体1上的结构,而且可为采用例如钻孔的方式在气缸盖本体1上形成的油路通道。相较于传统的独立于气缸盖本体1设置的断缸系统控制模块而言,结构更加简单,且不用单独安装在气缸盖本体1上,以改善加工工艺性,并且密封性更好,可避免设置过多的密封元件,并且可使发动机气缸盖100的整体清洁程度也得到极大地提升,以避免发生断缸控制系统2控制故障的现象。其中,断缸控制系统2由于只具有下层油路21和上层油路22,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断缸系统控制模块减少了一层油路,可使断缸控制系统2整体结构更简单,更便于布置。其中,下层油路21和上层油路22的其中一个适于与进油源连通以为整个断缸控制系统2供油,即为供油油路,而另一个适于与气门联动以控制气门的开闭,即为断缸执行油路。进一步,通断装置23设置在气缸盖本体1内且连接在上层油路22与下层油路21之间以控制上层油路22与下层油路21之间的通断。在需要进行断缸操作时(以下层油路21为供油油路,上层油路22为断缸执行油路为例),通断装置23适于使下层油路21与上层油路22连通,以使下层油路21内的油液能够流入到上层油路22内,以便于执行断缸操作,而在不需要进行断缸操作时,通断装置23适于使下层油路21与上层油路22断开,此时,下层油路21内的油液不能够流入到上层油路22内。其中,通断装置23适于通过其内部阀芯位置的改变以控制其内部油路的开闭,进而控制上层油路22与下层油路21之间的通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气缸盖100,该发动机气缸盖100内集成了断缸控制系统2,可避免安装独立的断缸控制系统2,进而减少了装配问题,可使整体密封性更好,可使整体清洁程度也得到极大地提升,以避免发生断缸控制系统2控制故障的现象,并且断缸控制系统2只具有两层油路,更便于布置。结合图1-图7所示实施例,上层油路22适于设置在下层油路21的上方,下层油路21适于与进油源连通,以为整个断缸控制系统2提供油液,即下层油路21形成为供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盖本体(1);/n断缸控制系统(2),所述断缸控制系统(2)适于与发动机的气门联动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所述断缸控制系统(2)包括:下层油路(21)、上层油路(22)以及通断装置(23),所述上层油路(22)和所述下层油路(21)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所述通断装置(23)设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且连接在所述上层油路(22)与所述下层油路(21)之间以控制所述上层油路(22)与所述下层油路(21)之间的通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盖本体(1);
断缸控制系统(2),所述断缸控制系统(2)适于与发动机的气门联动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所述断缸控制系统(2)包括:下层油路(21)、上层油路(22)以及通断装置(23),所述上层油路(22)和所述下层油路(21)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所述通断装置(23)设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且连接在所述上层油路(22)与所述下层油路(21)之间以控制所述上层油路(22)与所述下层油路(21)之间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油路(21)与进油源连通,所述上层油路(22)与所述气门联动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缸控制系统(2)还包括:液压挺柱(3),所述液压挺柱(3)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所述液压挺柱(3)内具有相对独立的第一进油腔(31)和第二进油腔(32),所述第一进油腔(31)与所述下层油路(21)连通以保证气门间隙,所述第二进油腔(32)与所述上层油路(22)连通以控制所述气门的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气缸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油路(22)向外延伸以形成凸轮轴颈润滑油路(24),所述凸轮轴颈润滑油路(24)形成在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所述上层油路(22)直接与所述凸轮轴颈润滑油路(24)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仕钊沈小栋纪雷李米龙闫晶晶李民贾合正马京卫孟祥程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