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381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淬火圈,包括喷水圈、感应加热圈以及支撑板,所述喷水圈外壁固定有与与其内部连通的通水管内壁上设有开设有周向均布的出水孔;所述感应加热圈包括一由紫铜方管弯曲成不封闭圆形的感应加热圈主体;所述支撑板包括两L形支撑板和一固定块,两L形支撑板分别与感应加热圈主体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L形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主体不封闭的空隙之间设有绝缘板,所述L形支撑板上分别固定有电极连杆;所述喷水圈与感应加热圈轴心线重合,且喷水圈设置在感应加热圈的外部,所述喷水圈通过对称设置的螺钉固定在固定块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成的加工成品硬度均匀,可有效的提高零部件的强度与硬度,适用性好,实用性强。

A quench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淬火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淬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淬火圈。
技术介绍
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淬火环节控制的好与差对金属热处理的质量、产量和下道工序均产生较大的影响。现有技术的淬火加工一般是启动淬火喷头后取下工件,再放入冷却液中骤冷,其生产效率较低,而且没有回火步骤,故而会影响零部件的硬度,使得零部件的硬度不均匀,且适用性和实用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者是采用单圈进行淬火,即加热和冷却在一个圈上。但是在采用单圈进行中频淬火的工序中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硬度梯度陡而不能承受较大接触应力和冲击等,2、硬度不均匀,3、容易出现裂纹、开裂、崩齿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淬火圈,旨在克服现有淬火中存在的生产效率较低、硬度不均匀、容易出现裂纹、开裂、崩齿等缺陷。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进而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淬火圈,包括喷水圈、感应加热圈以及支撑板;所述喷水圈具有可容纳冷却水的环形腔体,环形腔体的外壁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第一散热通水管、第二散热通水管以及第三散热通水管,环形腔体的内壁包括一环形喷水曲面,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上设有开设有均布的出水孔;所述感应加热圈包括由紫铜方管弯曲成不封闭圆形的感应加热圈主体,在感应加热圈主体外部绕设有高频感应线圈;所述支撑板包括两轴向对称设置的L形支撑板和一与两L形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两L形支撑板分别与感应加热圈主体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L形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主体不封闭的空隙之间设有绝缘板,防止感应加热圈工作时发生短路,所述L形支撑板上分别固定有正、负电极板,正、负电极板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极连杆;所述喷水圈与感应加热圈轴心线重合,且喷水圈设置在感应加热圈的外部,所述喷水圈通过对称设置的螺钉固定在固定块上。较佳的,所述第二散热通水管和第三散热通水管沿两电极连杆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散热通水管沿第二散热通水管和第三散热通水管的竖直中心线设置。较佳的,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与喷水圈的圆形截面之间的夹角为4~15°。较佳的,所述喷水圈和感应加热圈之间的平行间距为2~8mm。较佳的,所述出水孔设有三排。较佳的,所述喷水孔的直径为1~3mm。较佳的,所述螺钉上均设有绝缘套,防止感应加热圈工作时发生短路。较佳的,所述L形支撑板底面上均匀的开设有安装孔,用于将本技术固定在其工作位置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支撑板包括两轴向对称设置的L形支撑板和一与两L形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两L形支撑板分别与感应加热圈主体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L形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主体不封闭的空隙之间设有绝缘板,防止感应加热圈工作时发生短路;本技术喷水圈与感应加热圈是分开的,喷水圈与感应加热圈轴心线重合,且喷水圈设置在感应加热圈的外部,所述喷水圈通过对称设置的螺钉固定在固定块上;所述环形喷水曲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能够增大出水孔的分布面积,从而增大其出水量,利于对工件进行冷却;本技术完成的加工成品硬度均匀,可有效的提高零部件的强度与硬度,适用性好,实用性强。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淬火圈,包括喷水圈1、感应加热圈2以及支撑板4;所述喷水圈1具有可容纳冷却水的环形腔体,环形腔体的外壁固定有与与其内部连通第一散热通水管12、第二散热通水管13以及第三散热通水管14,环形腔体的内壁包括一环形喷水曲面11,所述环形喷水曲面11上设有开设有周向均布的出水孔111;所述感应加热圈2包括一由紫铜方管弯曲成不封闭圆形的感应加热圈2主体,在感应加热圈2主体外部绕设有高频感应线圈21;所述支撑板4包括两轴向对称设置的L形支撑板和一与两L形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41,两L形支撑板分别与感应加热圈2主体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L形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主体不封闭的空隙之间设有绝缘板3,防止感应加热圈2工作时发生短路,所述L形支撑板上分别固定有正、负电极板,正、负电极板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极连杆42;所述喷水圈1与感应加热圈2的轴心线重合,且喷水圈1设置在感应加热圈2的外部,所述喷水圈1通过对称设置的螺钉固定在固定块41上。所述喷水圈1和感应加热圈2之间的平行间距为2mm。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的结构基础上,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中,所述第二散热通水管13和第三散热通水管14沿两电极连杆42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散热通水管12沿第二散热通水管13和第三散热通水管14的竖直中心线设置;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与喷水圈的圆形截面之间的夹角为4°,所述喷水圈1和感应加热圈2之间的平行间距为5mm。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2的结构基础上,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中,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与喷水圈的圆形截面之间的夹角为10°,所述喷水圈1和感应加热圈2之间的平行间距为8mm,所述出水孔111设有三排,所述喷水孔的直径为1mm。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3的结构基础上,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中,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与喷水圈的圆形截面之间的夹角为15°,所述喷水孔的直径为2mm。实施例5基于实施例3的结构基础上,实施例5与实施例3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5中,所述喷水孔的直径为3mm。在实施例1-5中,所述螺钉上均设有绝缘套,防止感应加热圈2工作时发生短路;所述L形支撑板底面上均匀的开设有安装孔43,用于将本技术固定在其工作位置上。工作原理:通过安装孔43将本技术固定在在其工作位置上,电极连杆42用于连接电线向感应加热圈2提供电源,使感应加热圈2能够对工件进行加热;喷水圈1的第一散热通水管12、第二散热通水管13以及第三散热通水管14与相应的输送管对接,将工件放入喷水圈1和感应加热圈2的中心空隙处,调整工件使其轴心线和感应加热圈2的轴心线重合,然后使工件沿喷水圈1和感应加热圈2的轴心线按照一定的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淬火圈,包括喷水圈、感应加热圈以及支撑板,其特征在于:/n所述喷水圈具有可容纳冷却水的环形腔体,环形腔体的外壁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第一散热通水管、第二散热通水管以及第三散热通水管,环形腔体的内壁包括一环形喷水曲面,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上设有开设有周向均布的出水孔;/n所述感应加热圈包括一由紫铜方管弯曲成不封闭圆形的感应加热圈主体,在感应加热圈主体外部绕设有高频感应线圈;/n所述支撑板包括两轴向对称设置的L形支撑板和一与两L形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两L形支撑板分别与感应加热圈主体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L形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主体不封闭的空隙之间设有绝缘板,所述L形支撑板上分别固定有正、负电极板,正、负电极板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极连杆;/n所述喷水圈与感应加热圈轴心线重合,且喷水圈设置在感应加热圈的外部,所述喷水圈通过对称设置的螺钉固定在固定块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淬火圈,包括喷水圈、感应加热圈以及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水圈具有可容纳冷却水的环形腔体,环形腔体的外壁固定有与其内部连通第一散热通水管、第二散热通水管以及第三散热通水管,环形腔体的内壁包括一环形喷水曲面,所述环形喷水曲面上设有开设有周向均布的出水孔;
所述感应加热圈包括一由紫铜方管弯曲成不封闭圆形的感应加热圈主体,在感应加热圈主体外部绕设有高频感应线圈;
所述支撑板包括两轴向对称设置的L形支撑板和一与两L形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两L形支撑板分别与感应加热圈主体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L形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主体不封闭的空隙之间设有绝缘板,所述L形支撑板上分别固定有正、负电极板,正、负电极板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极连杆;
所述喷水圈与感应加热圈轴心线重合,且喷水圈设置在感应加热圈的外部,所述喷水圈通过对称设置的螺钉固定在固定块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王全利令狐娟云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晋航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