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
技术介绍
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准时、便捷、运量大等特点越发越受到青睐,在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了城市的空间。特别是跨座式单轨交通,更能适应于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跨座式单轨交通是以一条轨道梁作为路轨,列车跨座在轨道梁上运行的交通系统,即通过单根轨道梁来支承、稳定和导向列车的运动。现有的单轨交通系统道岔都是水平移动的,使得列车抖动和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现有的单轨交通系统道岔没有限位机构,使得列车经过后,由于列车对道岔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造成道岔抖动以及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旨在解决现有的单轨交通系统道岔都是水平移动的,使得列车抖动和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现有的单轨交通系统道岔没有限位机构,使得列车经过后,由于列车对道岔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造成道岔抖动以及磨损。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的跨座式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包括本体组件(1)和用于使本体组件(1)升降的升降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组件(1)包括直梁(11)、曲梁(12)、固定段(13)、上支撑柱(14)和直线股道(15),所述直梁(11)位于所述固定段(13)的左侧,所述直线股道(15)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直线股道(15)分别位于所述直梁(11)的左端以及所述固定段(13)的右端,且两个所述直线股道(15)分别与所述直梁(11)、固定段(13)固定连接;/n所述上支撑柱(14)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上支撑柱(14)位于所述直梁(11)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上支撑柱(14)和所述直梁(1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包括本体组件(1)和用于使本体组件(1)升降的升降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组件(1)包括直梁(11)、曲梁(12)、固定段(13)、上支撑柱(14)和直线股道(15),所述直梁(11)位于所述固定段(13)的左侧,所述直线股道(15)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直线股道(15)分别位于所述直梁(11)的左端以及所述固定段(13)的右端,且两个所述直线股道(15)分别与所述直梁(11)、固定段(13)固定连接;
所述上支撑柱(14)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上支撑柱(14)位于所述直梁(11)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上支撑柱(14)和所述直梁(11)固定连接,另一组所述上支撑柱(14)位于所述曲梁(12)底部的外侧壁上,且所述上支撑柱(14)和所述曲梁(1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段(13)的下方还套设有固定段支撑(131),所述固定段(13)分别与所述直梁(11)、曲梁(12)相适配;
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减速箱(21)、电机(22)和下支撑柱(23)和丝杠导杆(24),所述减速箱(21)和所述电机(22)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位于所述直梁(11)的下方,另外一组位于所述曲梁(12)的下方,所述减速箱(21)的内部设置有齿轮(211)和转轴(212),所述转轴(212)贯穿所述齿轮(211),且所述齿轮(211)通过所述转轴(212)与所述减速箱(21)转动连接,所述减速箱(21)位于所述电机(22)的左侧,且所述电机(22)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减速箱(21)并与所述齿轮(211)固定连接,所述丝杠导杆(24)位于所述齿轮(211)的前表面,且所述丝杠导杆(24)和所述齿轮(211)啮合连接,所述下支撑柱(23)包容所述上支撑柱(14),且所述下支撑柱(23)和所述上支撑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耀,刘亚东,于胜利,何勇,张建东,解丽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