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粒子熔合超临界模压发泡生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764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粒子熔合超临界模压发泡生产装置,属于超临界发泡技术领域。包括:供料装置,用于向模具中供入颗粒聚合物原料;模具中包括外模具和可拆卸的内模具,并且内模具位于外模具的内部,外模具是由外模具上模和外模具下模相互压紧密封所构成,内模具是由内模具上模和内模具下模相互压紧所构成;内模具的内部为模腔;外模具上模和外模具下模之间为密封面;外模具上模和内模具上模之间形成上气室,外模具下模与内模具下模之间形成下气室;内模具朝向着上气室和下气室的一面上分别开设有通气孔,使得上气室和下气室与模腔相通;在内模具的内部的上方设有压板,压板上设有气孔。

A kind of production equipment of particle fusion supercritical molding foam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粒子熔合超临界模压发泡生产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粒子熔合超临界模压发泡生产装置,属于超临界发泡

技术介绍
模压发泡绿色制备法采用以超临界二氧化碳(CO2)为主的物理发泡剂,可实现微米甚至纳米尺度的泡孔尺寸,大范围(5~50倍)材料发泡倍率,适用于半结晶及无定型高分子材料的大尺寸、规模化生产。上述优势使得该技术近年来受到工业界广泛关注。然而,与现有的模压化学发泡相比,超临界模压发泡需将CO2等物理发泡剂从外部向高分子材料内部扩散形成均相溶液。因此对于大尺寸发泡材料,物理发泡剂在材料内部扩散距离较长,导致溶胀时间非常长,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其产业化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是:增加材料气固界面,以高分子粒子为单位进行短距离扩散,缩短溶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化整为零);另外受限模腔使得粒子互相挤压达到界面消除一体成型的效果,保证了模压发泡工艺生产大尺寸泡沫材料的优势(合零为整)。另外本技术还采用了内外模具的设计,其中内模具可更换大小及形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备本身的利用率及产品多样化。即本专利新方法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粒子熔合超临界模压发泡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供料装置(3),用于向模具中供入颗粒聚合物原料;/n模具中包括外模具和可拆卸的内模具,并且内模具位于外模具的内部,外模具是由外模具上模(5)和外模具下模(6)相互压紧密封所构成,内模具是由内模具上模(8)和内模具下模(9)相互压紧所构成;内模具的内部为模腔(10);外模具上模(5)和外模具下模(6)之间为密封面(7);/n外模具上模(5)和内模具上模(8)之间形成上气室(11),外模具下模(6)与内模具下模(9)之间形成下气室(20);/n内模具朝向着上气室(11)和下气室(20)的一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气孔(21、22),使得上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粒子熔合超临界模压发泡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料装置(3),用于向模具中供入颗粒聚合物原料;
模具中包括外模具和可拆卸的内模具,并且内模具位于外模具的内部,外模具是由外模具上模(5)和外模具下模(6)相互压紧密封所构成,内模具是由内模具上模(8)和内模具下模(9)相互压紧所构成;内模具的内部为模腔(10);外模具上模(5)和外模具下模(6)之间为密封面(7);
外模具上模(5)和内模具上模(8)之间形成上气室(11),外模具下模(6)与内模具下模(9)之间形成下气室(20);
内模具朝向着上气室(11)和下气室(20)的一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气孔(21、22),使得上气室(11)和下气室(20)与模腔(10)相通;
在内模具的内部的上方设有压板(13),压板(13)上设有气孔;压板(13)安装在内模具的上模,接近上气室(11)端,可以受控地在模腔(10)内上下运动;
上气室(11)和下气室(20)通过气体进气口(14)与气体容器(19)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鹏剑李光宪王素真蒋根杰洪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长链轻材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