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多个电芯,多个电芯间隔设置在容纳腔内;吸热剂,设置在容纳腔内,任意相邻两个电芯之间均具有吸热剂,吸热剂可吸热产生气体,吸热剂产生的气体能够排出到壳体外部。这样当某个电芯过热时,吸热剂可吸收电芯产生的热量,产生的气体可排出到壳体的外部将大量热量带走,这样避免了电池组热失控的扩散,以及起火爆炸的问题。因此,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抑制电池组的热失控蔓延,提高安全性。
Battery p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组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组。
技术介绍
对于电池组的热安全措施,目前普遍采用都是BMS热管理、冷却、PTC或串间加熔断器。这些方式虽然能有效减低电池组的热安全事故,但无法避免电池热失控发生。一旦电池热失控传播,会引发起火爆炸,这会导致驾乘人员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组容易发生热失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多个电芯,多个电芯间隔设置在容纳腔内;吸热剂,设置在容纳腔内,任意相邻两个电芯之间均具有吸热剂,吸热剂可吸热产生气体,吸热剂产生的气体能够排出到壳体外部。进一步地,壳体上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排气口,电池组还包括:堵头,封堵在排气口处,堵头能够在预定压力和/或预定温度下打开。进一步地,壳体包括本体和盖板,本体具有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封堵在开口处,盖板上具有多个避让口以及多个排气口,多个电芯的一端一一对应地从多个避让口穿出容纳腔,任意相邻两个避让口之间均具有排气口。进一步地,壳体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多个电芯的一端均位于开口,电池组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开口处,密封件封堵在壳体与多个电芯之间的区域以及任意相邻两个电芯之间的区域,密封件上具有排气口。进一步地,电芯为圆柱体结构。进一步地,电池组还包括:隔热层,设置在容纳腔内,隔热层为多个,至少部分相邻两个电芯之间具有隔热层。进一步地,电芯为圆柱体结构,多个隔热层一一对应地包裹在电芯的外圆面上;或,电芯为长方体结构,隔热层为平板结构,任意相邻两个电芯之间均夹设有至少一层隔热层。进一步地,堵头为膜片、胶阀、石蜡或密封胶。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电池组的任意相邻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有吸热剂,这样当某个电芯过热时,吸热剂可吸收电芯产生的热量,产生的气体可排出到壳体的外部将大量热量带走,这样避免了电池组热失控的扩散,以及起火爆炸的问题。因此,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抑制电池组的热失控蔓延,提高安全性。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内部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的剖视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四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1、本体;12、盖板;13、排气口;20、电芯;30、吸热剂;40、堵头;50、密封件;60、隔热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容纳腔;多个电芯20,多个电芯20间隔设置在容纳腔内;吸热剂30,设置在容纳腔内,任意相邻两个电芯20之间均具有吸热剂30,吸热剂30可吸热产生气体,吸热剂30产生的气体能够排出到壳体10外部。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电池组的任意相邻两个电芯20之间设置有吸热剂30,这样当某个电芯20过热时,吸热剂30可吸收电芯20产生的热量,产生的气体可排出到壳体10的外部将大量热量带走,这样避免了电池组热失控的扩散,以及起火爆炸的问题。因此,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抑制电池组的热失控蔓延,提高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为密封结构,任意相邻两个电芯20之间均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排气口13,排气口13用于排出吸热剂30产生的气体。通过设置排气口13,当吸热剂30吸热产生气体时可通过特定位置的排气口13排出,以便于对气体进行引导。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上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排气口13,电池组还包括:堵头40,封堵在排气口13处,堵头40能够在预定压力和/或预定温度下打开。通过设置堵头40,可以使电池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电池组在正常使用时,排气口13不会有气体通过。当电芯20发生热失控时,吸热剂30吸热产生气体,电池组内部温度升高,当堵头40的温度或者承受的压力到达预定值时,堵头40打开,从而将气体以及大量热量排出到电池组的外部。具体地,堵头40可以为膜片、胶阀、石蜡或密封胶。如图1所示,壳体10包括本体11和盖板12,本体11具有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12封堵在开口处,盖板12上具有多个避让口以及多个排气口13,多个电芯20的一端一一对应地从多个避让口穿出容纳腔,任意相邻两个避让口之间均具有排气口13。通过盖板12便于容纳腔的密封。将电芯20从盖板12上的避让口穿出,可保证电极外露,便于连接线路。通过设置在盖板12上的多个排气口13,可在热失控时排出高温气体。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设置为由本体11和盖板12连接组成的分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电芯20的一端从避让口穿出,电芯20的另一端封闭在容纳腔内,或者将电芯20的一端从避让口穿出,电芯20的另一端从与避让口相对的另一面穿出。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在能够连接正极线路和负极线路的情况下,电芯20的两端还可以设置为均位于容纳腔内,不穿出壳体10。在本实施例中,电芯20为圆柱体结构。这样,对于圆柱形的电芯20之间的区域,便于吸热剂30的填充,使得电池组结构紧凑,制造成本低并且空间利用率高。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吸热剂30设置为气化型吸热剂或分解型吸热剂。这样可以起到快速吸热以及快速散热的效果,防止电池组热失控。如图4所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电池组还包括:隔热层60,设置在容纳腔内,隔热层60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电芯20之间均具有隔热层60。通过设置隔热层60,可对电芯20进行隔热。例如,当某一个电芯20发生热失控时,通过吸热剂30的散热作用以及隔热层60的隔热作用,可避免大量热量传递给相邻的电芯20而造成相邻的电芯20发生热失控。因此可以避免热失控的扩散,保证电池组的安全。具体地,多个隔热层60一一对应地包裹在电芯20的外圆面上。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三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壳体10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多个电芯20的一端均位于开口,电池组还包括:密封件50,密封件50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腔;/n多个电芯(20),多个所述电芯(20)间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n吸热剂(3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芯(20)之间均具有所述吸热剂(30),所述吸热剂(30)可吸热产生气体,所述吸热剂(30)产生的气体能够排出到所述壳体(10)外部;/n所述壳体(10)上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排气口(13),所述电池组还包括:堵头(40),封堵在所述排气口(13)处,所述堵头(40)能够在预定压力和/或预定温度下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腔;
多个电芯(20),多个所述电芯(20)间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吸热剂(3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芯(20)之间均具有所述吸热剂(30),所述吸热剂(30)可吸热产生气体,所述吸热剂(30)产生的气体能够排出到所述壳体(10)外部;
所述壳体(10)上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排气口(13),所述电池组还包括:堵头(40),封堵在所述排气口(13)处,所述堵头(40)能够在预定压力和/或预定温度下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本体(11)和盖板(12),所述本体(11)具有所述容纳腔和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盖板(12)封堵在所述开口处,所述盖板(12)上具有多个避让口以及多个排气口(13),多个所述电芯(20)的一端一一对应地从多个所述避让口穿出所述容纳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避让口之间均具有所述排气口(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国,杨从梅,张亚媛,孙松伟,华剑锋,田硕,孟庆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