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247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扁管包括:所述扁管本体具有沿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均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角度不同。扁管上的凝结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不会影响扁管的正常换热;如此,保证采用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and its flat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
技术介绍
相比传统的风冷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高效、制冷剂充注量少、材料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成为换热器行业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蒸发工况下,当蒸发温度低于湿空气露点温度时,湿空气的水蒸气会在换热器表面凝结形成凝露。对于传统的扁管水平放置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扁管扁平的结构特征,造成换热器使用过程中凝结水在扁管表面集聚,排水效率差的问题。由于凝结水会增加空气侧的流动阻力,使风机功耗增加,促使空气调节过程中潜热与显热比发生改变,而在结霜工况下则会增加除霜频率,将极大地限制微通道换热器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扁管,扁管上的凝结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不会影响扁管的正常换热;如此,保证采用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扁管,包括:扁管本体,所述扁管本体具有沿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均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角度不同。上述扁管,使用时,由进风面吹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然后从出风面流出;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在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的表面产生凝结水,由于第一扭转段绕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第二扭转段绕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也扭转,并且第一扭转段和第二扭转段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凝结水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以及送风驱动力的作用下,第一扭转段上的凝结水会顺畅的流至平直段后流入第二扭转段,最后在第二扭转段的末端位置或靠近末端位置流出,从而使得凝结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不会影响扁管的正常换热;在送风方向上,随着第一扭转段和第二扭转段的表面上不断产生凝结水,凝结水的质量流率也不断上升,使得凝结水能够更快的排出;同时,由于凝结水的流动主要受到重力、风力以及表面张力的作用,而重力和风力为不可控作用力,利用平直段能够有效的减小凝结水的表面张力,从而能够减少凝结水的滞留,使得凝结水能够更加快速、顺畅的排出。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转段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向上扭转,使所述第一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上方倾斜,所述第二扭转段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向下扭转,使所述第二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下方倾斜。如此,第一扭转段与第二扭转段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使得凝结水能够更加顺畅的从第一扭转段和第二扭转段上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转段靠近迎风面设置,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在送风方向上的宽度为L1,所述平直段在送风方向上的宽度为L2,所述第二扭转段在送风方向上的宽度为L3,且L2<L1<L3。如此,有利于凝结水从第一扭转段、第二扭转段及平直段上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上方倾斜的角度为所述第二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下方倾斜的角度为且如此,有利于第一扭转段上的凝结水流至第二扭转段上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此,凝结水的排出效果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还包括第一水平连接段和第二水平连接段,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段的形状与第一集流管的第一集流口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段与所述扁管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段的形状与第二集流管的第二集流口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段与所述扁管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对间隔设置。如此,换热介质能够均匀的分配,也降低了加工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还包括第一过渡连接段和第二过渡连接段,所述第一过渡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扁管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扁管本体的另一端连接。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述扁管;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第一集流口,所述第一集流口与所述扁管的一端相连通;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上错位设有第二集流口,所述第二集流口与所述扁管的另一端相连通。上述微通道换热器,使用时,换热介质进入第二集流管内,经过扁管后进入第一集流管内,再经扁管回流至第二集流管内,换热介质最终从第二集流管流出,从而完成换热过程;换热过程中,由进风面吹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然后从出风面流出;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在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的表面产生凝结水,由于第一扭转段绕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第二扭转段绕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也扭转,并且第一扭转段和第二扭转段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凝结水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以及送风驱动力的作用下,第一扭转段上的凝结水会顺畅的流至平直段后流入第二扭转段,最后在第二扭转段的末端位置或靠近末端位置流出,从而使得凝结水能够及时的排出,不会影响扁管的正常换热;在送风方向上,随着第一扭转段和第二扭转段的表面上不断产生凝结水,凝结水的质量流率也不断上升,使得凝结水能够更快的排出;同时,由于凝结水的流动主要受到重力、风力以及表面张力的作用,而重力和风力为不可控作用力,利用平直段能够有效的减小凝结水的表面张力,从而能够减少凝结水的滞留,使得凝结水能够更加快速、顺畅的排出。如此,使得凝结水能够及时的从扁管本体上排出,不会影响扁管的正常换热,进而使得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保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集流口错位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还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介质管和第二介质管,所述第一介质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介质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介质管设置于所述第一介质管的下方;其中,当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换热介质从所述第一介质管流入而从所述第二介质管流出;当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换热介质从所述第二介质管流入而从所述第一介质管流出。如此,能够避免出现液堵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套设于所述扁管上。如此,加强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扁管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扁管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扁管的A-A的剖视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扁管,20、第一集流管,30、第二集流管,40、第一介质管,50、第二介质管,60、翅片,100、扁管本体,110、第一扭转段,120、平直段,130、第二扭转段,140、第一水平连接段,150、第二水平连接段,160、第一过渡连接段,170、第二过渡连接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扁管本体,所述扁管本体具有沿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均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角度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扁管本体,所述扁管本体具有沿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扭转段、平直段和第二扭转段,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均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扭转,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和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角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段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向上扭转,使所述第一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上方倾斜,所述第二扭转段绕所述扁管本体的短轴方向向下扭转,使所述第二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段靠近迎风面设置,且所述第一扭转段在送风方向上的宽度为L1,所述平直段在送风方向上的宽度为L2,所述第二扭转段在送风方向上的宽度为L3,且L2<L1<L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上方倾斜的角度为所述第二扭转段相对所述平直段朝向下方倾斜的角度为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水平连接段和第二水平连接段,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段的形状与第一集流管的第一集流口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段与所述扁管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段的形状与第二集流管的第二集流口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段与所述扁管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蕾吴青昊魏文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