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如下装置,该装置如该文献的图1所公开那样,通过在电极12、13间对陶瓷蜂窝结构体20A进行通电加热,使得负载于陶瓷蜂窝结构体20A的催化剂升温至活性温度(也一并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2)。专利文献2公开金属整体催化剂,其配置于陶瓷制的主整体催化剂的上游侧。金属整体催化剂中,在其中心轴上设置有一个电极,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外框作为另一个电极使用(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径向内侧部分的发热量大于径向外侧部分的发热量(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气体向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径向内侧部分流入的流入量大于气体向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径向外侧部分流入的流入量。因此,金属整体催化剂的横截面的温度分布得以均匀化(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6)。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63423号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3-676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希望提供一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装置,其中,具备:/n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该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的隔室配列呈同心圆状配置,该隔室配列是隔室沿着陶瓷圆筒体的周向配置而形成的;/n内侧电极,该内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壁部电连接;以及/n外侧电极,该外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壁部电连接,/n在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多次折曲或弯曲且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中呈辐射状排列,/n所述内侧电极及所述外侧电极设置成:电流在所述内侧电极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至少经由所述非直线部而呈辐射状流通。/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20181023 JP 2018-1995411.一种加热装置,其中,具备:
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该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的隔室配列呈同心圆状配置,该隔室配列是隔室沿着陶瓷圆筒体的周向配置而形成的;
内侧电极,该内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壁部电连接;以及
外侧电极,该外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壁部电连接,
在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多次折曲或弯曲且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中呈辐射状排列,
所述内侧电极及所述外侧电极设置成:电流在所述内侧电极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至少经由所述非直线部而呈辐射状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非直线部包括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肋,所述多个第一肋在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相邻的轴线上交替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非直线部包括按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式延伸的多个第二肋,在同一所述轴线上相邻的第一肋借助2个第二肋以及相邻的所述轴线上的1个第一肋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隔室具有多边形的开口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室的至少1个角部设置有圆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非直线部的折曲次数大于所述隔室配列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电极和/或所述外侧电极为筒状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筒状电极形成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或者,形成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外壁部的外壁面整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筒状电极设置有沿着所述筒状电极的周向配置的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技术研发人员:宫入由纪夫,桝田昌明,沙维尔·巴尔托洛,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佛吉亚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