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加热装置能够以抑制在通电时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发热量。加热装置(92)包括: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10)、内侧电极(20)、以及外侧电极(30)。以包含在沿着陶瓷圆筒体(10)的径向延伸的同一轴线(RL)上配置的多个第一肋(11)的方式沿着陶瓷圆筒体(10)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13)在陶瓷圆筒体(10)中呈辐射状排列。内侧电极(20)及外侧电极(30)设置成:电流在内侧电极(20)与外侧电极(30)之间至少经由非直线部(13)而呈辐射状流通。
Hea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如下装置,该装置如该文献的图1所公开那样,通过在电极12、13间对陶瓷蜂窝结构体20A进行通电加热,使得负载于陶瓷蜂窝结构体20A的催化剂升温至活性温度(也一并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2)。专利文献2公开金属整体催化剂,其配置于陶瓷制的主整体催化剂的上游侧。金属整体催化剂中,在其中心轴上设置有一个电极,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外框作为另一个电极使用(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径向内侧部分的发热量大于径向外侧部分的发热量(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气体向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径向内侧部分流入的流入量大于气体向金属整体催化剂的径向外侧部分流入的流入量。因此,金属整体催化剂的横截面的温度分布得以均匀化(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6)。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63423号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3-676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希望提供一种:能够以抑制在通电时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发热量的加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加热装置具备: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该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的隔室配列呈同心圆状配置,该隔室配列是隔室沿着陶瓷圆筒体的周向配置而形成的;内侧电极,该内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壁部电连接;以及外侧电极,该外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壁部电连接,在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多次折曲或弯曲且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中呈辐射状排列,所述内侧电极及所述外侧电极设置成:电流在所述内侧电极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至少经由所述非直线部而呈辐射状流通。在某个方案中,所述非直线部包括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肋,所述多个第一肋在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相邻的轴线上交替配置。在某个方案中,所述非直线部包括按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式延伸的多个第二肋,在同一所述轴线上相邻的第一肋借助2个第二肋以及相邻的所述轴线上的1个第一肋而连接。在某个方案中,所述隔室具有多边形的开口形状。在某个方案中,在所述隔室的至少1个角部设置有圆角。在某个方案中,所述非直线部的折曲次数大于所述隔室配列的数量。在某个方案中,所述内侧电极和/或所述外侧电极为筒状电极。在某个方案中,所述筒状电极形成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或者,形成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外壁部的外壁面整个区域。在某个方案中,在所述筒状电极设置有沿着所述筒状电极的周向配置的沟。在某个方案中,当将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径设为R1,将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径设为R2时,满足0.3<(R1/R2)。在某个方案中,当将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径设为R1,将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径设为R2时,满足0.6<(R1/R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系统具备:流路,该流路供废气流通;上述记载的加热装置;废气净化装置,该废气净化装置在所述流路中的废气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加热装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将所述废气的流路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包含的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隔室提供的第一流路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由所述隔室包围的筒孔提供的第二流路之间进行切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基于挤出成型来制造隔室配列呈同心圆状配置的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的工序,该隔室配列是隔室沿着陶瓷圆筒体的周向配置而形成的;相对于所述陶瓷圆筒体而固定内侧电极的工序;以及相对于所述陶瓷圆筒体而固定外侧电极的工序,在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多次折曲或弯曲且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中呈辐射状排列,所述内侧电极及所述外侧电极设置成:电流在所述内侧电极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至少经由所述非直线部而呈辐射状流通。在某个方案中,相对于所述陶瓷圆筒体而固定内侧电极的工序包括:相对于所述陶瓷圆筒体而冷缩配合或压入所述内侧电极的工序。在某个方案中,相对于所述陶瓷圆筒体而固定外侧电极的工序包括:相对于所述陶瓷圆筒体而热压配合所述外侧电极的工序。在某个方案中,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与所述内侧电极之间设置有中间层。在某个方案中,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设置有中间层。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可以提供:能够以抑制在通电时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发热量的加热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系统的示意图,且是能够基于在废气的流路所设置的开闭部件的控制而经由陶瓷圆筒体的隔室或筒孔向废气净化装置供给废气的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在废气的流路中设置于比废气净化装置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包含的陶瓷圆筒体的第一端部的示意主视图。图3中,利用箭头而图示了陶瓷圆筒体的内径和外径。图3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范围内的隔室的图示被省略。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系统的动作的示意时序图。图5是表示在外侧电极与陶瓷圆筒体之间设置有中间层的方案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沿着陶瓷圆筒体的轴向延伸的沟形成于外侧电极的内周面的方案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沿着陶瓷圆筒体的轴向延伸的沟形成于外侧电极的外周面的方案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图3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隔室配列和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隔室配列被填满的方案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在隔室的至少1个角部设置有圆角的方案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为四边形的方案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及配置的变形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及配置的变形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及配置的变形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及配置的变形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及配置的变形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隔室的开口形状及配置的变形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隔室配置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隔室配置及电极配置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陶瓷圆筒体、OP10…隔室、13…非直线部、14…内壁部、15…外壁部、20…内侧电极、30…外侧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18,对本专利技术的非限定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关于某个加热装置记载的各特征除了理解为与其他特征的组合,还可理解为与其他特征独立的个别特征。将个别特征的全部组合进行记载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多余的,因此省略。个别特征以“某个方案”这一表达来明示,或者,仅以“方案”这一表达来明示。个别特征并不是仅在例如附图所公开的加热装置中通用,可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装置,其中,具备:/n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该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的隔室配列呈同心圆状配置,该隔室配列是隔室沿着陶瓷圆筒体的周向配置而形成的;/n内侧电极,该内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壁部电连接;以及/n外侧电极,该外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壁部电连接,/n在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多次折曲或弯曲且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中呈辐射状排列,/n所述内侧电极及所述外侧电极设置成:电流在所述内侧电极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至少经由所述非直线部而呈辐射状流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3 JP 2018-1995411.一种加热装置,其中,具备:
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该导电性的陶瓷圆筒体的隔室配列呈同心圆状配置,该隔室配列是隔室沿着陶瓷圆筒体的周向配置而形成的;
内侧电极,该内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内壁部电连接;以及
外侧电极,该外侧电极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外壁部电连接,
在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多次折曲或弯曲且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非直线部在所述陶瓷圆筒体中呈辐射状排列,
所述内侧电极及所述外侧电极设置成:电流在所述内侧电极与所述外侧电极之间至少经由所述非直线部而呈辐射状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非直线部包括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肋,所述多个第一肋在沿着所述陶瓷圆筒体的径向延伸的相邻的轴线上交替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非直线部包括按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式延伸的多个第二肋,在同一所述轴线上相邻的第一肋借助2个第二肋以及相邻的所述轴线上的1个第一肋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隔室具有多边形的开口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室的至少1个角部设置有圆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非直线部的折曲次数大于所述隔室配列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电极和/或所述外侧电极为筒状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筒状电极形成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内壁部的内壁面整个区域,或者,形成于所述陶瓷圆筒体的所述外壁部的外壁面整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筒状电极设置有沿着所述筒状电极的周向配置的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入由纪夫,桝田昌明,沙维尔·巴尔托洛,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佛吉亚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