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用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0777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其具有上下两段的火焰口(5U、5L),并还具备:环状的下燃烧器帽(3),其在与燃烧器主体之间形成出下层火焰口(5L);环状的上燃烧器帽(4),其在与下燃烧器帽(3)之间形成出上层火焰口(5U);以及连结单元(8),其将下燃烧器帽(3)与上燃烧器帽(4)以不分离且允许上燃烧器帽(4)相对于下燃烧器帽(3)而向上方平行移动规定行程的方式连结起来,从而能够提高清洁上层火焰口(5U)的作业性。连结单元(8)构成为:允许上燃烧器帽(4)从上燃烧器帽(4)相对于下燃烧器帽(3)而向上方平行移动了规定行程的状态下又以上燃烧器帽(4)的周向上两个部位为支点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倾动。

Burners for stov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炉具用燃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上下两段的火焰口的炉具用燃烧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炉具用燃烧器,众所周知,该炉具用燃烧器具备:燃烧器主体,其具有外侧筒体、中间筒体以及内侧筒体这些内外3层筒体;环状的下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能够与燃烧器主体的中间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侧筒体之间形成出下层火焰口;以及环状的上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内侧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下燃烧器帽之间形成出上层火焰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不过,设置在普通的炉具用燃烧器上的燃烧器帽为1个,如上述现有示例那样具备上下2个燃烧器帽的炉具用燃烧器是比较特殊的。由此,用户在清洁燃烧器之后有可能忘记设置上下一方的燃烧器帽。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上下的燃烧器帽呈一体化,并在燃烧器帽上穿设有孔,利用该孔来形成出上层火焰口。然而,若是这样设置,就会出现:因为煮沸溢出而堵塞上层火焰口时难以进行清洁的问题。因此,在以往,众所周知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炉具用燃烧器,即,设置有:将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以不分离、且允许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能够向上方平行移动规定行程的方式来连结起来的连结单元。根据该炉具用燃烧器,由于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通过连结单元而被连结起来,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忘记设置上下一方的燃烧器帽的情形。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因为能够将上燃烧器帽向下燃烧器帽的上方拉拽离开而能够确保两者之间可插入牙刷等清洁工具的间隙,所以,即使上层火焰口因为煮沸溢出而被堵塞,也能够容易使用清洁工具来清洁上层火焰口。然而,实际上是根本无法确保: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之间可供清洁工具插入的足够间隙,由此也就不一定能够容易地进行上层火焰口的清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8697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32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炉具用燃烧器为课题,该炉具用燃烧器具有将上下的燃烧器帽连结起来的连结单元,并且能够确保在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之间插入清洁工具用的充足间隙,从而能够提高清洁上层火焰口的作业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炉具用燃烧器具有上下两段的火焰口,并且该炉具用燃烧器具备:燃烧器主体,其具有外侧筒体、中间筒体以及内侧筒体这些内外3层筒体;环状的下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中间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侧筒体之间形成出下层火焰口;环状的上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内侧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下燃烧器帽之间形成出上层火焰口;以及连结单元,其将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以不分离且允许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规定行程的方式连结起来,该炉具用燃烧器的特征在于,连结单元构成为:允许上燃烧器帽从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了规定行程的状态下又以上燃烧器帽的周向上两个部位为支点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倾动。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上燃烧器帽以其周向上两个部位为支点而进行倾动,能够在成为支点的周向上两个部位之间的周向部分,且在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之间空出比上述规定行程更宽大的间隙。因此,能够将清洁工具充分地插入于该间隙中,从而能够提高清洁上层火焰口的作业性。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将上燃烧器帽的成为倾动支点的周向上两个部位设定在:划分出宽间隔部分和窄间隔部分的位置,其中所述宽间隔部分是指上燃烧器帽的所述周向上两个部位之间的两个周向部分之中的一方具有超过180°的圆心角的间隔部分,所述窄间隔部分是指另一方具有小于180°的圆心角的间隔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连结单元构成为:允许上燃烧器帽从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了规定行程状态下以宽间隔部分向上方倾斜的方式进行倾动即可。另外,在将成为上燃烧器帽的倾动支点的周向上两个部位设定在周向上几乎分隔开180°的位置的情况下,只要连结单元构成为:允许上燃烧器帽从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了规定行程的状态下以周向上两个部位之间的一方的半周部分向上方倾斜的方式进行倾动、和以周向上两个部位之间的另一方的半周部分向上方倾斜的方式进行倾动即可。此外,在成为上燃烧器帽的倾动支点的周向上部位,即便使上燃烧器帽进行倾动,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之间的间隙也不会扩大。这里,一般情况下,在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之间的周面之中,与火撑子的多个火撑子爪位于同一方位的周向多个部分设置为不存在有上层火焰口的无火焰口部,其中所述火撑子是以包围炉具用燃烧器的方式载置在炉具顶板上的。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成为燃烧器帽的倾动支点的周向上两个部位优选为:无火焰口部所在的周向部位。据此,即便在成为倾动支点的周向部位,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之间的间隙不扩大,也不会妨碍到清洁上层火焰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第1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下燃烧器帽的立体图。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第1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上燃烧器帽的立体图。图5是在使第1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上燃烧器帽进行倾动的状态下的上下的燃烧器帽的立体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剖切的剖视图。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到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下燃烧器帽的立体图。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第2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上燃烧器帽的立体图。图9是在使第2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的上燃烧器帽进行倾动的状态下的上下的燃烧器帽的立体图。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剖切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炉具用燃烧器;2…燃烧器主体;21…外侧筒体;22…中间筒体;23…内侧筒体;3…下燃烧器帽;31…下燃烧器帽的筒部;4…上燃烧器帽;41…上燃烧器帽的筒部;5L…下层火焰口;5U…上层火焰口;5N…无火焰口部;8…连结单元。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炉具用燃烧器。该炉具用燃烧器1具备:燃烧器主体2,其具有外侧筒体21、中间筒体22以及内侧筒体23这些内外3层筒体;环状的下燃烧器帽3,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2的中间筒体22嵌合的筒部31;以及环状的上燃烧器帽4,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2的内侧筒体23嵌合的筒部41。并且,在燃烧器主体2的外侧筒体21与下燃烧器帽3之间形成出下层火焰口5L,在下燃烧器帽3与上燃烧器帽4之间形成出上层火焰口5U。若再参照图3进行具体说明,在下燃烧器帽3的下表面外周部垂设有:落座在燃烧器主体2的外侧筒体21的上端的环状壁32,在该环状壁32,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成为下层火焰口5L的槽。另外,上层火焰口5U被分割为:上火焰口部分5Ua和下火焰口部分5Ub的上下两个部分。并且,在下燃烧器帽3的上面外周部竖立设置有环状壁33,在该环状壁33,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其具有上下两段的火焰口,并且该炉具用燃烧器还具备:燃烧器主体,其具有外侧筒体、中间筒体以及内侧筒体这内外3层的筒体;环状的下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中间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侧筒体之间形成出下层火焰口;环状的上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内侧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下燃烧器帽之间形成出上层火焰口;以及连结单元,其将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以不分离且允许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规定行程的方式连结起来,所述炉具用燃烧器的特征在于,/n所述连结单元构成为:允许上燃烧器帽从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了规定行程的状态下又以上燃烧器帽的周向上两个部位为支点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倾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3 JP 2018-1989071.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其具有上下两段的火焰口,并且该炉具用燃烧器还具备:燃烧器主体,其具有外侧筒体、中间筒体以及内侧筒体这内外3层的筒体;环状的下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中间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燃烧器主体的外侧筒体之间形成出下层火焰口;环状的上燃烧器帽,其在内周部垂设有与燃烧器主体的内侧筒体嵌合的筒部,并且在与下燃烧器帽之间形成出上层火焰口;以及连结单元,其将下燃烧器帽与上燃烧器帽以不分离且允许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规定行程的方式连结起来,所述炉具用燃烧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单元构成为:允许上燃烧器帽从上燃烧器帽相对于下燃烧器帽而向上方平行移动了规定行程的状态下又以上燃烧器帽的周向上两个部位为支点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倾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燃烧器帽的所述周向上两个部位设定在:划分出宽间隔部分和窄间隔部分的位置,其中所述宽间隔部分是指上燃烧器帽的所述周向上两个部位之间的两个周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裕康浅井一浩武田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林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