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114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以及混气腔,其特征在于:在的混气腔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空气补充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外环壁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所述外环壁于第一出气孔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主火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和与该第一出气孔所对应的所述主火孔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火盖的混气室内设置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通过空气补充室独立地向主火孔进行空气的补充,可保证外环壁中主火孔的空气补充量,第一出火孔燃烧工况稳定,节约了材料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配于燃烧灶的火盖。
技术介绍
现有大气式灶具燃烧器的一次空气系数一般为0.4-0.7,预混的空气达不到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加上各种因素,需要一定的二次空气补充,并且,为了降低CO的排放,二次空气补充应尽可能的充分。目前,灶具燃烧器补充空气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侧进气和下进气的方式,侧进风的方式即在混气室的侧部开侧向进风口,外部空气通过该侧向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下进气的方式即在基座底座开下进风口,灶具下方的空气通过该下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其中,虽然侧进风的方式具有进气阻力小,进气量大的优点,但是,现有侧进气的燃烧器还是存在有问题如:由于燃烧热气流的引射作用,内、外火盖均会通过混气室侧向进风口卷吸二次空气,内环热负荷小,一次空气系数较外环高,因此卷吸的二次空气往往过剩,而外环火盖的中环火孔的二次空气卷吸却不足,为了合理分配二次空气,同时实现内、外环的充分燃烧,而且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若过大,二次空气被卷吸量多,排烟带走的热量增加,导致热效率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过小,二次空气补充量不够势必会导致不完全燃气,烟气排放超标。为了在不同的用户使用环境下,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能补充合适量的二次空气对于燃烧工况有很大的影响。还需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合理分配二次空气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稳焰效果好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防溢液效果好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所述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混气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腔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所述空气补充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所述的外环壁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主火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和与该第一出气孔所对应的所述主火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补充室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为所述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中的一部分,所述顶壁上开有所述进气孔。其中空气补充室的外侧壁可以有如下一种设置方式:所述的开有第一出气孔的外环壁部分直接作为空气补充室的外侧壁,所述的空气补充室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中空气补充室的外侧壁可以有如下的另一种设置方式:所述空气补充室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气孔且与第一出气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环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中第四侧壁上开有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和第一出气孔通过传输通道相连通。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的火盖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所述混气腔于所述空气补充室的外围的部分设置有竖向的环状分隔板,以将所述混气腔分隔为位于内侧的第一混气腔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混气腔,所述空气补充室与所述第二混气腔相对隔离。为了整体的连接结构较少,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环状分隔板中的一部分。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下方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混气腔相连通的主火孔。所述主火孔沿所述本体周向地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为了能够防止溢液进入主火孔中,所述外环壁于各主火孔所在的第一部分局部沿所述本体径向内缩,所述外环壁局部构成遮挡在所述主火孔上方的挡水檐。为了使得第一出气孔能独立地向相邻的主火孔进行空气补充,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有至少两个,各个第一出气孔与各个所述主火孔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外环壁于各第一出气孔所在的第二部分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出气孔贯通所述第一凹槽并连通相邻的所述主火孔。为了更好地稳焰,所述内环壁沿周向间隔地设有上下两排的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所述第一内火孔与第二内火孔的根部相交并与所述第一混气腔相连通。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之间的根部相交形成Y字型,以更好地稳焰。进一步地使得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相互“拉住”出火区域,所述内环壁于所述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的之间具有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该斜面均与所述第一内火孔以及第二内火孔的出火口局部相交。其中,空气补充室可以有如下的设置方式,侧壁为圆筒形,所述空气补充室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侧壁上开有所述进气孔。为了充分补充空气至内环壁的第一火孔或第二火孔或是外环壁的主火孔,所述外环壁的顶面于径向贯通有与所述混气腔相隔离的至少一个空气补充通道,各所述空气补充通道的入气口开设在所述外环壁上,所述空气补充通道的出气口沿着所述本体的径向向内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一内火孔。为了使得空气补充通道能补充给与之对应的主火孔,各个所述入气口与各个所述主火孔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外环壁于各入气口所在的第三部分周向地开设有第二凹槽,该入气口贯通所述第二凹槽并连通相邻的所述主火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提供了能自身能补充二次空气的火盖,而非通过燃烧器的混气室尤其是针对内环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其中是在火盖的混气室内设置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通过空气补充室独立地向主火孔进行空气的补充,可保证外环壁中主火孔的空气补充量,第一出火孔燃烧工况稳定,节约了材料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火盖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1包括有火盖1,火盖1包括有环状的本体11,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12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4之间形成混气腔15,在混气腔15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2,空气补充室2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21,并且的外环壁14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2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2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41,外环壁14于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混气腔15相连通的主火孔142,第一出气孔141和与该第一出气孔141所对应的主火孔142相连通。为了方便加工,从空气补充室2具有较大进气口的角度出发,优选地,空气补充室2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顶壁为火盖1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中的一部分,顶壁上开有进气孔21。空气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1),所述火盖(1)包括有环状的本体(11),所述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12)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4)之间形成混气腔(1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腔(15)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2),所述空气补充室(2)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21),并且所述的外环壁(14)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2)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2)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41),所述外环壁(14)于所述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混气腔(15)相连通的主火孔(142),所述第一出气孔(141)和与该第一出气孔(141)所对应的所述主火孔(142)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1),所述火盖(1)包括有环状的本体(11),所述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与分别自该环状顶壁(12)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4)之间形成混气腔(1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混气腔(15)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空气补充室(2),所述空气补充室(2)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外界空气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21),并且所述的外环壁(14)在对应该空气补充室(2)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空气补充室(2)相流体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41),所述外环壁(14)于所述第一出气孔(141)的下方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混气腔(15)相连通的主火孔(142),所述第一出气孔(141)和与该第一出气孔(141)所对应的所述主火孔(142)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补充室(2)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为所述火盖本体(11)的环状顶壁(12)中的一部分,所述顶壁上开有所述进气孔(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有第一出气孔(141)的外环壁(14)部分直接作为空气补充室(2)的外侧壁,所述的空气补充室(2)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23),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第三侧壁(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补充室(2)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第一出气孔(141)且与第一出气孔(141)所在外环壁(14)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22),与所述第四侧壁(22)相对的第一侧壁(23),以及连接外环壁(14)与第一侧壁(23)的第二侧壁(24)、第三侧壁(25),其中第四侧壁(22)上开有第二出气孔(221),所述第二出气孔(221)和第一出气孔(141)通过传输通道(3)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腔(15)于所述空气补充室(2)的外围的部分设置有竖向的环状分隔板(4),以将所述混气腔(15)分隔为位于内侧的第一混气腔(151)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混气腔(152),所述空气补充室(2)与所述第二混气腔(152)相对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3)为所述环状分隔板(4)中的一部分。


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超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