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干功能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057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速干功能织物,涉及纺织材料领域,主要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织物速干性能较差的问题;该织物具有双层结构且外层和内层分别由两种亲水性能不同的纤维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由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构成;所述内层由截面由圆形的拒水性聚酯纤维或次亲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所述次亲水性聚酯纤维为拒水性聚酯纤维与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共混物,共混物中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含量低于2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织物既具备良好的“向外层导汗”能力,其外层又具备较好的向空气散发汗液的能力,是目前更好解决“干爽‑速干”需求的一种面料。

A fast drying functional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速干功能织物
本技术涉及纺织材料领域,具体是一种速干功能织物。
技术介绍
聚酯纤维也称聚酯纤维,是一种常见的纺织物原材料。其聚酯纤维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其化学结构无亲水基团,回潮率仅0.4%,作为服用纤维材料存在着吸湿性差所导致的穿着舒适性不良问题。此前,有关”吸湿-排汗-速干”织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大体有以下方案:(1)织物的表面亲水整理,此法简单易行,但难做到永久性;(2)常规聚酯纤维的异形化、粗糙化和细旦化,此方案可解决汗液在纤维间通过毛细效应完成汗液的扩散,但是并不能解决汗液对织物的润湿这一关键步骤,通常需要在织物加工时与吸湿性较好的棉或粘胶纤维混纺或交织,这又影响了汗液的快速蒸发以及增加了服装用后再回收利用时棉与聚酯纤维分离的麻烦;(3)利用共混纺丝技术将亲水基团引入纤维并与纤维截面异形化相结合,有利于汗液对织物润湿及汗液的传导与扩散,但是纺丝工程麻烦,且亲水性尚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号为CN102505301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单向导湿功能的针织面料,其采用双层织物结构,所述双层织物结构包括内层拒水纤维和外层亲水纤维,内层拒水纤维为丙纶纤维,外层可采用天然亲水纤维,利用面料内、外层亲水性能的差异,实现了运动过程中排出的汗液得以顺利渗透过内层纤维间间隙被“拉”向亲水性好的织物外层,其能够有效保证单向导湿效果,且具有工艺简单的优点。但由于采用天然亲水纤维,使得该面料快干性能相对较差,这样在对于出汗量较多的人群来说,穿着上述面料所制作的服装时,大量的汗液易被吸附于服装,且很难快速地蒸发而黏贴于皮肤上也会感觉不舒适。技术人在中国专利号为CN102352027B公开了一种阳离子染料可染的聚酯及其超细纤维(NEDPET-C),同时在中国专利号为CN103467716A公开了一种分散染料常压深染共聚醚酯及其超细纤维(NEDPET-D),上述两种纤维均为聚酯纤维,具有1.4%~1.7%的高回潮率,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自亲水性能,将上述两种纤维应用于织物中,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速干性能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速干功能织物,以解决上述问题。本项技术重点是研发了前述的“单向导湿”面料,并依据运动过程所排出的汗液在“单向导湿”面料内的运行过程命名为新型“三维导湿”面料,三维是指:一维即人体所排出的汗液透过面料内层单纤维间的间隙,被亲水性良好的面层纤维吸附,二维即汗液在自亲水性纤维构成的面层内沿单纤维间毛细管向四周的快速扩散,三维即在面层扩散开的汗液向周围环境空气的迅速蒸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速干功能织物,具有双层结构且内外两层分别由两种亲水性能不同的纤维构成;所述外层由中国专利号为CN102352027B的专利所公开的聚酯纤维NEDPET-C或中国专利号为CN103467716A的专利所公开的聚酯纤维NEDPET-D构成;所述内层由截面由圆形的拒水性聚酯纤维或次亲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所述次亲水性聚酯纤维为拒水性聚酯纤维与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共混物,共混物中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含量低于20%。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外层中的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为截面呈十字形、三叶形或W形的异形截面纤维,单纤维线密度为0.8d-1.5d。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外层中的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为截面呈圆形的纤维,单纤维线密度为0.3d-0.5d,复丝的线密度为30d-150d。基于上述理念本技术还开发了可被用于不同运动量和排汗量场合的三类新型“三维导湿”织物,即拒水型三维导湿面料、标准型三维导湿面料和亲水型三维导湿面料,三种面料的方案如下:在一种方案中:当所述内层由圆形的拒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时,外层纤维与内层纤维均不透过对方的层面。在一种方案中:当所述内层由圆形的拒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时,部分外层纤维透过内层纤维,内层纤维不透过外层纤维。在一种方案中:当所述内层由次亲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时,外层纤维与内层纤维均不透过对方的层面。在一种方案中:当所述内层由次亲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时,部分外层纤维透过内层纤维,内层纤维不透过外层纤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采用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作为外层纤维,由于上述两种纤维的回潮率为1.4%-1.7%,居于目前亲水纤维和拒水纤维的回潮率之间,而且与内层纤维的回潮率具有较大差异,使本面料既具备良好的“向外层导汗”能力(两层材料的回潮率差异造成的“单向导湿”),其外层又具备较好的向空气散发汗液的能力,是目前更好解决“干爽-速干”需求的一种面料;2、本技术中的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具有在常压条件下的全色系可染色性,能够极大地节省染色过程能耗,降低生产成本;3、本技术中的内外层纤维均采用聚酯类纤维,有利于服装使用后的简单再回收利用,避免了不同种类纤维的分离过程麻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注释:1-外层、2-内侧、3-结合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技术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对本技术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速干功能织物,如图1-2所示,其具有双重结构,分别为外层1和内层2,外层1和内层2之间通过结合点3进行物理上的穿插结合,结合点3的面积小于整个面料的面积,根据功能的差异,该功能织物可分为拒水型三维导湿织物、标准型三维导湿织物和亲水型三维导湿织物三种,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三种织物进行说明。实施例1一种速干功能织物,以新型聚酯纤维NEDPET-D,75d/72f十字形DTY为外层,以75d/72f圆形截面常规涤纶DTY为内层,在大圆网针织机上织造成双层网眼结构针织面料,面料的设计和织造过程中双方纤维均不透穿对方的层面。试验方法:分别从向面料内层和面料外层滴入人造汗液,其中当从面料内层滴入人造汗液时,汗液呈圆球状浮于内层表面,用一笔尖或手指轻触液滴来模拟人体运动过程对汗液的挤压。试验结果:当向面料内层滴入人造汗液后,球状汗液在受到挤压后通过内层单纤维间的空隙渗透,并借助内、外层纤维间亲水性差异形成的推动力被“拉”到外层,并迅速扩散成圆形润湿面;当向面料外层滴入人造后,汗液迅即在面层扩散,但并未见到渗透到内层,具有明显的单向性。由于织物的内层完全不能被汗液润湿,因此被命名为“拒水型三维导湿面料”。按照GB/T21655.2-2009测试结果,浸水面和渗透面的浸润时间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速干功能织物,具有双层结构且外层和内层分别由两种亲水性能不同的纤维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由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构成;所述内层由截面由圆形的拒水性聚酯纤维或次亲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所述次亲水性聚酯纤维为拒水性聚酯纤维与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共混物,共混物中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含量低于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速干功能织物,具有双层结构且外层和内层分别由两种亲水性能不同的纤维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由聚酯纤维NEDPET-C或聚酯纤维NEDPET-D构成;所述内层由截面由圆形的拒水性聚酯纤维或次亲水性聚酯纤维构成,所述次亲水性聚酯纤维为拒水性聚酯纤维与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共混物,共混物中亲水性聚酯纤维的含量低于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干功能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遵元张大省魏合语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新维纺织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