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02380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1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仿生微型飞行器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包括机体外壳、机体头部、机体尾部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机体外壳两侧的4个机翼,每个所述机翼均通过万向球轴承与所述机体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机体外壳内设置有4个用于控制机翼扑动以及改变机翼迎角的控制机构,每个所述机翼的一端均穿过所述机体外壳且与其对应的控制机构连接。该微型飞行器高度模拟蜻蜓翼气动布局设计,采用双排式布局方案,可利用前后两翼之间的有利气动干扰实现较高的气动效率,每片机翼均通过单独控制实现单独的扑动和俯仰,进而实现多种机动动作,提高气动性能和机动能力。

A dragonfly type double flapping wing micro ai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仿生微型飞行器
,具体涉及一种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
技术介绍
蜻蜓是少数可以滑翔飞行的昆虫之一,它具有两对展弦比较大的翅膀,通过对四个翅膀的单独控制,能够实现快速的起飞、加速和悬停等复杂机动动作。究其原因主要是,蜻蜓的四个翅膀在拍动飞行时能够根据自身运动需求合理控制周围空气的流动,进而产生飞行中所需的升力与推力。当产生升力足够支撑机体的重量并达到了平衡时,即可实现悬停飞行。为了研究蜻蜓的双翅翼飞行机理,目前很多人运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制作了能够模拟蜻蜓扑翼飞行的微型飞行器。但是现有的微型飞行器大多仍是旋翼或是单扑翼飞行器,与蜻蜓的高机动性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在公开号为CN108438220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多自由度仿蜻蜓扑翼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该飞行器采用四驱动扑翼的形式,可以实现俯仰、偏航、悬停等飞行动作,但是该飞行器主要侧重于飞行控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制作和装配精度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微型化。此外,由于真实蜻蜓具有较长的机身,可以通过机身的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包括机体外壳(1)、机体头部(2)、机体尾部(3)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机体外壳(1)两侧的4个机翼(4),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翼(4)均通过万向球轴承(5)与所述机体外壳(1)可转动连接,所述机体外壳(1)内设置有4个用于控制机翼(4)扑动以及改变机翼(4)迎角的控制机构(6),每个所述机翼(4)的一端均穿过所述机体外壳(1)且与其对应的控制机构(6)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包括机体外壳(1)、机体头部(2)、机体尾部(3)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机体外壳(1)两侧的4个机翼(4),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翼(4)均通过万向球轴承(5)与所述机体外壳(1)可转动连接,所述机体外壳(1)内设置有4个用于控制机翼(4)扑动以及改变机翼(4)迎角的控制机构(6),每个所述机翼(4)的一端均穿过所述机体外壳(1)且与其对应的控制机构(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头部(2)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机翼(4)扑动与俯仰运动的控制器(7),所述机体外壳(1)内设置有电源(8),所述电源(8)分别与所述控制器(7)及4个控制机构(4)电连接,每个所述控制机构(4)均与所述控制器(7)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控制机构(6)均包括用于控制机翼(4)扑动的曲轴连杆机构(61)和第一电机(62),每个所述机翼(4)的一端均延伸至所述机体外壳(1)内,且与其对应的曲轴连杆机构(61)连接,每个所述曲轴连杆机构(61)均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机(62)连接,且通过第一电机(62)带动与其对应的机翼(4)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曲轴连杆机构(61)均包括L型连杆(611)、飞轮(612)和限位板(613),每个所述限位板(613)上均设有条形孔(614),每个所述L型连杆(611)的一端均穿过与其对应的条形孔(614),且沿所述条形孔(614)竖向移动,每个所述L型连杆(611)的另一端均安装于与其对应的飞轮(612)偏离中心的侧缘上,且与所述飞轮(612)可转动连接,每个所述飞轮(612)均通过减速齿轮组(615)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机(6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类蜻蜓式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飞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吕毅倪迎鸽赵慧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空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