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及其制备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254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近红外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及其制备,以及其在髓鞘成像领域的应用。该种小分子探针结构式如下图所示,经荧光性能测试,其发射波长均大于650nm,进入近红外区。同时,该种小分子探针能够与髓鞘部分有效结合,并显著增强髓鞘部位成像效果,可应用于近红外条件下的髓鞘成像,能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提供全新方法。

A kind of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t small molecule probe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近红外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髓鞘成像领域的应用。
技术介绍
荧光成像技术因具有非侵入、可视化、高时空分辨率、廉价、安全和快速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肿瘤诊断、生物分子检测、药物分布和代谢等诸多领域。生物体的一些组分(如黑色素、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等)对可见光波段有较高的吸收或散射,会导致可见光的组织穿透性较差,且在此波段内生物组织有一定的自荧光干扰。与之相比,血液和人体组织对650-900nm的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吸收和散射较低,所以近红外的荧光容易透过生物组织用于活体荧光成像。因此,开发具有低毒性、稳定性好和荧光效率高的近红外荧光材料已经成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发展中的热点。髓鞘(Myelin)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由髓磷脂构成,一般出现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化(Myelination)是指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以避免信息相互干扰,同时在一些轴突受损时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其结构如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其结构如下:

其特征在于发射波长超过650nm,落入近红外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案如下图所示:



该合成方案共有两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第一步,将5-氨基-1-萘酚(化合物1)溶于溶剂中,加入碳酸氢钠固体,搅拌下滴加含碘甲烷的溶剂溶液,先室温反应半小时,再回流反应,反应完毕,后处理得5-甲氨基-1-萘酚(中间体2);
第二步,将中间体2溶于N,N-二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龙陈琳蒋蕻孙海燕孙宏顺张庆余施星浩刘莎莉李睿哲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