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轨道岔变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7026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地是一种单轨吊轨式道岔变轨系统。包括驶入轨、驶出轨、连接架和变轨组件,驶入轨和驶出轨均为工字型轨道,还包括用于连接驶入轨和驶出轨的转动轨,其中一根驶入轨对应有一根与其铰接的转动轨,所述转动轨对应不少于两根的驶出轨;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控制单元控制作用下,驱动单元带动小车沿滑道做往复运动,转动轨完成与相应驶出轨的对接,从而实现变轨。通过设置与驶出轨铰接的转动轨,避免了变轨时强行拖拽造成的影响;通过驱动单元带动转动轨实现机械式变轨,大大的提高了变轨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A single track switch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轨道岔变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轨道交通
,具体地是一种单轨吊轨式道岔变轨系统。技术背景在国内专利200510007655.2以及201120001241.X的两项专利中公布了悬挂式独轨车的转向方案,该方案是通过改变车辆的运行方向而转向的,在专利中描述了两个驱动轮属于同轴驱动,在转向时不能使两个轮子差速驱动导致车辆在转向时有啃轨现象不能顺利转向。另外车辆转向引导装置属于对车辆强行拖拽转向,对机械结构有较大的应力冲击,长时间运行会导致轨道产生变形。这样的转向系统对电气控制精度部分要求较高,工程投入大稳定及可靠性欠缺,故障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研发一种安全可靠的吊轨单轨变轨系统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当轨道叉变轨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轨道岔变轨系统,包括驶入轨、驶出轨、连接架和变轨组件,驶入轨和驶出轨均为工字型轨道,所述工字型轨道设置有上轨板、下轨板和轨道竖板,驶入轨和驶出轨固定悬吊在所述连接架的底端,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已按规划线路设置好的轨道吊架,还包括用于连接驶入轨和驶出轨的转动轨,其中一根驶入轨对应有一根与其铰接的转动轨,所述转动轨对应不少于两根的驶出轨;所述变轨组件包括小车、滑道、控制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滑道和驱动单元分别固于同一轨道吊架,所述小车与滑道滑动连接,小车与所述驱动单元固定连接;小车的下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转动轨的上轨板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控制单元控制作用下,驱动单元带动小车沿滑道做往复运动,转动轨完成与相应驶出轨的对接,从而实现变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与驶出轨铰接的转动轨,避免了变轨时强行拖拽造成的影响;通过驱动单元带动转动轨实现机械式变轨,大大的提高了变轨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对于本专利技术还可以进行如下改进,改进方案如下:进一步地,在驶入轨铰接端的纵向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圆弧槽、第二圆弧槽以及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圆弧槽在轨道竖板中心处,并且第一圆弧槽贯穿上轨板和轨道竖板;所述第二圆弧槽设置在下轨板与轨道竖板的连接处,第二圆弧槽的深度等于下轨板厚度的一半;所述第一凸缘是设置在下轨板上,第一凸缘与第一圆弧槽同轴设置,并且第一凸缘的半径与第一圆弧槽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凸缘的上端面与第二圆弧槽底面共面;转动轨的铰接端设置有第三圆弧槽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三圆弧槽被第二凸缘隔成上下两部分,第三圆弧槽和第一圆弧槽的半径相等;第二凸缘设置在转动轨下轨板的上半部,且其厚度与驶入轨铰接端第二圆弧槽的深度相等;在转动轨的第三圆弧槽的两侧为对称设置的与转动轨长度方向呈一定角度的竖直平面;驶入轨与转动轨铰接处驶入轨第一圆弧槽与转动轨上半部分第三圆弧槽对应并且二者之间设置有底部有螺纹孔的钢制转轴,第二凸缘与第二圆弧槽相配合,第一凸缘与第三圆弧槽的下半部分相配合;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的圆心出分别设置有贯通的铰接孔;使用铰制孔螺钉作为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的铰接轴,铰制孔螺钉的螺纹端与钢制转轴连接,钢制转轴作为驶入轨和驶出轨上部的铰接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轨的自由端与驶出轨2的一端对接,转动轨与驶出轨的对接处留有一定的伸缩间隙;转动轨自由端的端面为凸圆弧面,驶出轨与转动轨对接端的端面是凹圆弧面,所述凸圆弧面所在的虚拟圆弧和所述凹圆弧面所在的虚拟圆弧是以转动轨铰接端为圆心的同心圆。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轨自由端下轨板的底部设置有搭接缺口,该搭接缺口的深度等于下轨板厚度的一半;驶出轨与转动轨对接端的下轨板上设置有与转动轨下底板搭接缺口相配合的搭接部;转动轨与驶出轨的连接端构成互补形状,并由所述搭接缺口和所述搭接部构成搭接式结构。进一步地,变轨组件的驱动单元设置有安装座、驱动电机、驱动杆、复位弹簧和固定架,所述安装座设置有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竖板的一侧面,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的上下两端对齐;所述驱动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小车的连接部,驱动杆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挡板,在驱动杆的连接部与弹簧挡板中间的部位设置为齿条,弹簧挡板另一侧的驱动杆为圆柱杆;所述复位弹簧套装在圆柱杆上,并且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弹簧挡板,另一端连接安装座的第二竖板;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齿轮,驱动电机固定在安装座第一竖板上,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和电机主体位于第一竖板两侧;所述导向套固定安装在安装座第二竖板上,导向套与驱动杆的圆柱杆同轴设置,并且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驱动杆能够在导向套内顺利滑动;所述滑轨固定在安装座第一竖板上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一侧,滑轨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挡块,滑轨上设置有滑座,弹簧挡板与滑座固定连接;安装座的第二竖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固定架的上端与轨道吊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滑道为弧形滑道,滑道所在的圆弧是以转动轨铰接端为圆心的圆;所述滑道的纵向截面呈C型,滑道的C型开口朝下。进一步地,所述小车设置有行走轮、轮轴、差速器和连接柱,所述行走轮安装在所述轮轴两端,轮轴中间部位设置有差速器,轮轴上设置差速器处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所述连接柱,连接柱的下端设置有吊挂部,在连接柱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驱动杆连接端固定连接的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小车设置有行走盘、滚动轴承、安装套和连接柱;所述安装套的一端设置有端盖,端盖下端的安装套外壁上依次设置有直径递减的圆柱状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所述滚动轴承套装在安装套的第二凸台上,并且第二凸台的直径与滚动轴承内圈直径相等;所述行走盘的底部按行走盘的圆周方向上均匀设置有数个钢珠,所述的钢球与行走盘之间球铰接,行走盘套装在安装套第三凸台上,并且第三凸台的直径与行走盘的内径相等;在安装套的第四凸台上套装有压盖,所述压盖的内径大于第四凸台的直径;所述连接柱上端设置有法兰盘,下端设置有吊挂部,并且所述连接柱主体为圆形钢管制作;安装套套装在连接柱上;所述行走盘、安装套和压盖上分别设置有与连接柱上端的法兰相对应的螺栓通孔,并在这些对应的螺栓孔处使用螺栓将和螺母将行走盘、安装套、压盖和连接柱固定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驶入轨与转动轨的铰接端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驶入轨与转动轨铰接端对应的仰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转动轨与驶出轨对接端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变轨组件结构示意图。图6是以图5为主视图的本专利技术变轨组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变轨组件中小车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安装套的立体结构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安装套的俯视图。图10是对应图9中的A-A剖视图。图中:驶入轨1;第一圆弧槽101;第二圆弧槽102;第一凸缘103;驶出轨2;搭接部201;凹圆弧面202;变轨组件3;小车301;行走轮3011;轮轴3012;差速器3013;连接柱3014;吊挂部301401;行走盘3015;安装盘3016;第一凸台3016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轨道岔变轨系统,包括驶入轨、驶出轨、连接架和变轨组件,驶入轨和驶出轨均为工字型轨道,所述工字型轨道设置有上轨板、下轨板和轨道竖板,驶入轨和驶出轨固定悬吊在所述连接架的底端,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已按规划线路设置好的轨道吊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驶入轨和驶出轨的转动轨,其中一根驶入轨对应有一根与其铰接的转动轨,所述转动轨对应不少于两根的驶出轨;/n所述变轨组件包括小车、滑道、控制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滑道和驱动单元分别固于同一轨道吊架,所述小车与滑道滑动连接,小车与所述驱动单元固定连接;小车的下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转动轨的上轨板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单元电连接;/n在控制单元控制作用下,驱动单元带动小车沿滑道做往复运动,转动轨完成与相应驶出轨的对接,从而实现变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轨道岔变轨系统,包括驶入轨、驶出轨、连接架和变轨组件,驶入轨和驶出轨均为工字型轨道,所述工字型轨道设置有上轨板、下轨板和轨道竖板,驶入轨和驶出轨固定悬吊在所述连接架的底端,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已按规划线路设置好的轨道吊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驶入轨和驶出轨的转动轨,其中一根驶入轨对应有一根与其铰接的转动轨,所述转动轨对应不少于两根的驶出轨;
所述变轨组件包括小车、滑道、控制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滑道和驱动单元分别固于同一轨道吊架,所述小车与滑道滑动连接,小车与所述驱动单元固定连接;小车的下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转动轨的上轨板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单元电连接;
在控制单元控制作用下,驱动单元带动小车沿滑道做往复运动,转动轨完成与相应驶出轨的对接,从而实现变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轨道岔变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驶入轨铰接端的纵向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圆弧槽、第二圆弧槽以及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圆弧槽在轨道竖板中心处,并且第一圆弧槽贯穿上轨板和轨道竖板;所述第二圆弧槽设置在下轨板与轨道竖板的连接处,第二圆弧槽的深度等于下轨板厚度的一半;所述第一凸缘是设置在下轨板上,第一凸缘与第一圆弧槽同轴设置,并且第一凸缘的半径与第一圆弧槽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凸缘的上端面与第二圆弧槽底面共面;
转动轨的铰接端设置有第三圆弧槽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三圆弧槽被第二凸缘隔成上下两部分,第三圆弧槽和第一圆弧槽的半径相等;第二凸缘设置在转动轨下轨板的上半部,且其厚度与驶入轨铰接端第二圆弧槽的深度相等;在转动轨的第三圆弧槽的两侧为对称设置的与转动轨长度方向呈一定角度的竖直平面;
驶入轨与转动轨铰接处驶入轨第一圆弧槽与转动轨上半部分第三圆弧槽对应并且二者之间设置有底部有螺纹孔的钢制转轴,第二凸缘与第二圆弧槽相配合,第一凸缘与第三圆弧槽的下半部分相配合;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的圆心出分别设置有贯通的铰接孔;使用铰制孔螺钉作为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的铰接轴,铰制孔螺钉的螺纹端与钢制转轴连接,钢制转轴作为驶入轨和驶出轨上部的铰接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轨道岔变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轨的自由端与驶出轨2的一端对接,转动轨与驶出轨的对接处留有一定的伸缩间隙;转动轨自由端的端面为凸圆弧面,驶出轨与转动轨对接端的端面是凹圆弧面,所述凸圆弧面所在的虚拟圆弧和所述凹圆弧面所在的虚拟圆弧是以转动轨铰接端为圆心的同心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轨道岔变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轨自由端下轨板的底部设置有搭接缺口,该搭接缺口的深度等于下轨板厚度的一半;驶出轨与转动轨对接端的下轨板上设置有与转动轨下底板搭接缺口相配合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兴旺徐少明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亿铭智行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