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6591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包括环状机构和前段吸能机构,环状机构对称设置在汽车前段的两侧,且通过前段吸能机构相连接,环状机构包括前上纵梁、前纵梁和前轮包斜撑梁,前上纵梁的前部向下弯曲设置,且通过横向延伸梁与前纵梁的前端连接,横向延伸梁水平设置,前纵梁的后端垂直连接前轮包斜撑梁,前上纵梁的后端通过A柱与前轮包斜撑梁连接,A柱竖直设置,前段吸能机构包括防撞横梁和吸能盒,防撞横梁水平设置且通过吸能盒与前纵梁的前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密闭的环状机构具有侧向导力作用,使车身在碰撞的前期产生足够的侧向位移而减少与壁障的重叠量,减少了对车辆A柱结构的冲击。

Anti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日益关注,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需要满足政府规定的安全法规。在这些政府法规和新车评价规程中,设立了正面偏角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测试以及追尾对颈部的影响等测试项目,这些测试对车辆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据相关数据表明,正面碰撞为车辆碰撞事故发生的主要形式,正面碰撞事故中致死率最高的为正面小重叠度偏置碰撞事故(碰撞时车身与碰撞物的重叠率不大于30%,下面简称正面小重叠碰撞),正面小重叠碰撞死亡事故约占美国正面碰撞死亡事故总数的22%,约占英国正面碰撞致死事故总数的27%,致死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汽车正面碰撞事故。以上数据表明正面小重叠碰撞事故更接近于真实的交通碰撞事故,其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要求更高。2012年8月,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对美国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其新车碰撞安全评价规程(NCAP)中首次推出了应对车辆正面小重叠碰撞事故的正面25%重叠碰撞测试规程,在该协会公布的首批11款豪华车型的测试结果中,评估优秀率仅为18%,说明目前大部分车辆对该类型的碰撞事故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按照传统设计,在IIHS25%偏置碰撞中,车身纵梁与壁障错开,起不到碰撞变形吸能作用,仅通过前上纵梁和侧围等极少结构件进行吸能,车身将出现巨大的侵入量以及加速度峰值;另外由于车身绕垂直轴转动,假人头部有可能偏离气囊中心而撞击方向盘的左侧或A柱区域,进而引起更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身纵梁与壁障错开,起不到碰撞变形吸能作用,以及在碰撞过程中仅靠腔上纵梁和侧围的进行吸能,吸能效率低,可能会给乘车人造成更大伤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包括环状机构和前段吸能机构,所述环状机构对称设置在汽车前段的两侧,且通过所述前段吸能机构相连接,所述环状机构包括前上纵梁、前纵梁和前轮包斜撑梁,所述前上纵梁的前部向下弯曲设置,且通过横向延伸梁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横向延伸梁水平设置,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垂直连接所述前轮包斜撑梁,所述前上纵梁的后端通过A柱与所述前轮包斜撑梁连接,所述A柱竖直设置,所述前段吸能机构包括防撞横梁和吸能盒,所述防撞横梁水平设置且通过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前纵梁的前段连接。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段吸能机构还包括副吸能盒,所述副吸能盒设置在所述吸能盒的外侧,且与所述横向延伸梁间隔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机构还设置有斜撑梁,所述斜撑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横向延伸梁。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通过前上纵梁、前纵梁和前轮包斜撑梁组成封闭的环状机构,从而形成环状吸能结构,环状吸能结构具有侧向导力作用,使车身在碰撞的前期产生足够的侧向位移而减少与壁障的重叠量,减少了对车辆A柱结构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的正面小重叠碰撞传导力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1-2,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包括环状机构和前段吸能机构,环状机构对称设置在汽车前段的两侧,且通过前段吸能机构相连接。环状机构将前段吸能机构的吸能作用进行了提升。环状机构包括前上纵梁2、前纵梁1和前轮包斜撑梁7,前上纵梁2的前部向下弯曲设置,且通过横向延伸梁3与前纵梁1的前端连接,横向延伸梁3水平设置,前纵梁1的后端垂直连接前轮包斜撑梁7,前上纵梁2的后端通过A柱8与前轮包斜撑梁7连接,A柱8竖直设置。前上纵梁2弯曲向下延伸至与前纵梁1的Z轴向高度位置附近,并通过横向延伸梁3与前纵梁1连接起来。如此,与A柱8的下部份构成封闭的环状结构,以分散正面小重叠碰撞对汽车车身产生的冲击力。前段吸能机构包括防撞横梁6和吸能盒4,防撞横梁6水平设置且通过吸能盒4与前纵梁1的前段连接。防撞横梁6起到缓冲作用,吸能盒在正面小重叠碰撞时起到主导的吸能作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段吸能机构还包括副吸能盒5,副吸能盒5设置在吸能盒4的外侧,且与横向延伸梁3间隔设置。副吸能盒强化了吸能作用,强化了防撞横梁6缓冲作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环状机构还设置有斜撑梁9,斜撑梁9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前纵梁1和横向延伸梁3。斜撑梁9强化了前纵梁1和横向延伸梁3直降连接稳固性,在撞击过程中也对撞击力进行分散传导。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通过前上纵梁2、前纵梁1和前轮包斜撑梁7组成封闭的环状机构,从而形成环状吸能结构。副吸能盒5和环状吸能结构,优化了车辆小重叠碰撞的传力路径,提前分散碰撞载荷,使车辆前舱的吸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车身结构的扭转刚度和侧向刚度有一定提高。上述仅本技术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机构和前段吸能机构,所述环状机构对称设置在汽车前段的两侧,且通过所述前段吸能机构相连接,/n所述环状机构包括前上纵梁(2)、前纵梁(1)和前轮包斜撑梁(7),所述前上纵梁(2)的前部向下弯曲设置,且通过横向延伸梁(3)与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连接,所述横向延伸梁(3)水平设置,所述前纵梁(1)的后端垂直连接所述前轮包斜撑梁(7),所述前上纵梁(2)的后端通过A柱(8)与所述前轮包斜撑梁(7)连接,所述A柱(8)竖直设置,/n所述前段吸能机构包括防撞横梁(6)和吸能盒(4),所述防撞横梁(6)水平设置且通过所述吸能盒(4)与所述前纵梁(1)的前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前段防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机构和前段吸能机构,所述环状机构对称设置在汽车前段的两侧,且通过所述前段吸能机构相连接,
所述环状机构包括前上纵梁(2)、前纵梁(1)和前轮包斜撑梁(7),所述前上纵梁(2)的前部向下弯曲设置,且通过横向延伸梁(3)与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连接,所述横向延伸梁(3)水平设置,所述前纵梁(1)的后端垂直连接所述前轮包斜撑梁(7),所述前上纵梁(2)的后端通过A柱(8)与所述前轮包斜撑梁(7)连接,所述A柱(8)竖直设置,
所述前段吸能机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宝存丁文智张布祥孙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金尚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