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成锋专利>正文

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35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包括外壳、阻尼组件、托板组件、转轴,托板组件与阻尼组件安装在壳体中,并使阻尼组件与托板组件相接,其特点在于托板组件中的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处于同一高度上并高于第三滚轮,转轴上设有上凸轮部、下凸轮部,上凸轮部上设有左圆弧面、右圆弧面、前弧形面、后弧形面、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第三弧形凹槽、第四弧形凹槽,下凸轮部上设有锥形圆弧面、圆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第二弧形面、第五弧形凹槽、第六弧形凹槽;上凸轮部与下凸轮部布置在托板组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的转轴能旋转360度,从而能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这能提高地弹簧的适用范围,且该地弹簧还具有结构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A kind of ground spring with a rotating shaft that can rotate 360 degre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
本技术涉及门配件领域,特别是一种地弹簧。
技术介绍
由于,现有的地弹簧具有旋转、定位、自动复位的功能,所以目前很多房门上采用地弹簧。但由于现有的地弹簧大多仅能旋转90度或180度,且在安装能旋转180度的地弹簧时,一般是以保证门能向内外各转动90度的方式安装的,这样在无论人在门内外推动门,都能避免门出现损坏的情况。但在采用上述弹簧时,房门打开状态是垂直于关闭状态的,这样房门要么向外凸出,要么就向内凸出。当此类地弹簧应用在临街商铺的房门时,使房门向外打开,易影响行人的行走;而房门向内打开,易影响货物或座椅的摆放;这给商户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现有的地弹簧适用范围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该地弹簧上的转轴能旋转360度,从而能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这能提高地弹簧的适用范围,且该地弹簧还具有结构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包括外壳、阻尼组件、托板组件、转轴,所述外壳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腔口上盖置有密封盖,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上开设有容纳腔;所述托板组件包括上托板、下托板、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第三滚轮,所述上托板与下托板呈上下并排布置,所述上托板与下托板上分别开设有竖向贯穿的上腰形孔、下腰形孔,并使上腰形孔位于下腰形孔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与第三滚轮的转动中心线呈竖向布置地设置于上托板与下托板之间,并使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关于下腰形孔的中心线对称布置,还使第三滚轮位于下腰形孔的外侧,并使第一滚轮、第二滚轮与第三滚轮呈等腰三角形关系布置,所述托板组件设置在安装腔中,所述阻尼组件设置在容纳腔中,并使阻尼组件与托板组件相接,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并使第三滚轮的顶面低于第一滚轮的底面;所述转轴呈竖向布置,所述转轴的圆周表面上一体做出有上凸轮部,所述上凸轮部为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的板块状结构,并使上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与转轴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上凸轮部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左圆弧面、右圆弧面,并使左圆弧面到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右圆弧面到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所述上凸轮部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有前弧形面、后弧形面,并使前弧形面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圆弧面的前端、右圆弧面的前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后弧形面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圆弧面的后端、右圆弧面的后端相平滑过渡连接,以及使前弧形面与后弧形面关于上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前弧形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并使第一弧形凹槽位于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左前方,还使第二弧形凹槽位于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右前方,所述后弧形面上分别设有第三弧形凹槽、第四弧形凹槽,并使第三弧形凹槽与第一弧形凹槽关于上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还使第四弧形凹槽与第二弧形凹槽关于上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转轴的圆周表面上还一体做出有下凸轮部,并使下凸轮部上表面与上凸轮部的下表面相接,所述下凸轮部为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的板块状结构,并使下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与转轴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下凸轮部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锥形圆弧面、圆弧形面,并使锥形圆弧面到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圆弧形面到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还使锥形圆弧面位于左圆弧面的左下方,以及使圆弧形面位于右圆弧面的左下方,所述下凸轮部的前表面上设有第一弧形面,并使第一弧形面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锥形圆弧面的前端、圆弧形面的前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第一弧形面位于前弧形面的下后方,所述下凸轮部的后表面上设有第二弧形面,并使第二弧形面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锥形圆弧面的后端、圆弧形面的后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第二弧形面位于后弧形面的下前方,以及使第一弧形面与第二弧形面关于下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弧形面上设有第五弧形凹槽,并使第五弧形凹槽位于转轴的转动中心线的右前方,所述第二弧形面上设有第六弧形凹槽,并使第六弧形凹槽与第五弧形凹槽关于下凸轮部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上凸轮部与下凸轮部活动布置在上托板与下托板之间,并使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能转动地穿置于上腰形孔、下腰形孔中,还使转轴的上端能转动地从密封盖上穿出。优选地,所述容纳腔的上下腔壁上分别设有呈纵向延伸的限位凸条,并使两个限位凸条呈相对布置,所述容纳腔的左腔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活塞孔、第二活塞孔,并使第一活塞孔的中心线与第二活塞孔的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活塞体、第二活塞体、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活塞体滑动嵌装在第一活塞孔中,所述第一连杆横向布置在容纳腔上,并使第一连杆的左端与第一活塞体相铰接,还使第一连杆的右端固定在上托板与下托板之间,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容纳腔中的第一连杆上,并使第一弹簧的一端弹性顶压在第一活塞体上,还使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弹性顶压在两个限位凸条上,所述第二活塞体滑动嵌装在第二活塞孔中,所述第二连杆横向布置在容纳腔上,并使第二连杆的左端与第二活塞体相铰接,还使第二连杆的右端固定在上托板与下托板之间,所述第二弹簧套装在容纳腔中的第二连杆上,并使第二弹簧的一端弹性顶压在第二活塞体上,还使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弹性顶压在两个限位凸条上。优选地,所述转轴的上端端面上设有插片部。优选地,所述安装腔的腔底开设有限位槽孔,所述限位槽孔中嵌装有轴承,所述转轴的下端穿置在轴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转轴上具有上凸轮部、下凸轮部,且通过上述合理的结构设计,能使转轴满足360度旋转定位,这样在该地弹簧应用在门上时,就能使门满足360度的旋转需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房门影响到人类活动几率,该地弹簧十分适用。由于上凸轮部与下凸轮部是层叠一起的,还有上凸轮部与转轴为一体结构、下凸轮部与转轴为一体结构,且上凸轮部与下凸轮部安装在上托板、下托板之间,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转轴与托板组件之间传动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有助于延长地弹簧的使用寿命。同时,该地弹簧的整体结构十分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托板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外壳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转轴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转轴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转轴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包括外壳1、阻尼组件2、托板组件3、转轴4,其中,如图1、图2与图4所示,所述外壳1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11,所述安装腔11的腔口上盖置有密封盖12,所述安装腔11的左腔壁上开设有容纳腔13;如图2与图3所示,所述托板组件3包括上托板31、下托板32、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第三滚轮35,所述上托板31上开设有竖向贯穿的上腰形孔311,并使上腰形孔311径向截面的长度方向呈横向延伸,所述下托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包括外壳(1)、阻尼组件(2)、托板组件(3)、转轴(4),所述外壳(1)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11),所述安装腔(11)的腔口上盖置有密封盖(12),所述安装腔(11)的腔壁上开设有容纳腔(13);所述托板组件(3)包括上托板(31)、下托板(32)、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第三滚轮(35),所述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呈上下并排布置,所述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上分别开设有竖向贯穿的上腰形孔(311)、下腰形孔(321),并使上腰形孔(311)位于下腰形孔(32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与第三滚轮(35)的转动中心线呈竖向布置地设置于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之间,并使第一滚轮(33)与第二滚轮(34)关于下腰形孔(32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还使第三滚轮(35)位于下腰形孔(321)的外侧,并使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与第三滚轮(35)呈等腰三角形关系布置,所述托板组件(3)设置在安装腔(11)中,所述阻尼组件(2)设置在容纳腔(13)中,并使阻尼组件(2)与托板组件(3)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33)与第二滚轮(34)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并使第三滚轮(35)的顶面低于第一滚轮(33)的底面;所述转轴(4)呈竖向布置,所述转轴(4)的圆周表面上一体做出有上凸轮部(41),所述上凸轮部(41)为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的板块状结构,并使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上凸轮部(41)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左圆弧面(411)、右圆弧面(412),并使左圆弧面(411)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右圆弧面(412)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所述上凸轮部(41)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有前弧形面(413)、后弧形面(414),并使前弧形面(41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圆弧面(411)的前端、右圆弧面(412)的前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后弧形面(41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圆弧面(411)的后端、右圆弧面(412)的后端相平滑过渡连接,以及使前弧形面(413)与后弧形面(414)关于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前弧形面(413)上分别设有第一弧形凹槽(401)、第二弧形凹槽(402),并使第一弧形凹槽(401)位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左前方,还使第二弧形凹槽(402)位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右前方,所述后弧形面(414)上分别设有第三弧形凹槽(403)、第四弧形凹槽(404),并使第三弧形凹槽(403)与第一弧形凹槽(401)关于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还使第四弧形凹槽(404)与第二弧形凹槽(402)关于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转轴(4)的圆周表面上还一体做出有下凸轮部(42),并使下凸轮部(42)上表面与上凸轮部(41)的下表面相接,所述下凸轮部(42)为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的板块状结构,并使下凸轮部(42)的横向中心线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下凸轮部(42)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锥形圆弧面(421)、圆弧形面(422),并使锥形圆弧面(421)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圆弧形面(422)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还使锥形圆弧面(421)位于左圆弧面(411)的左下方,以及使圆弧形面(422)位于右圆弧面(412)的左下方,所述下凸轮部(42)的前表面上设有第一弧形面(423),并使第一弧形面(42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锥形圆弧面(421)的前端、圆弧形面(422)的前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第一弧形面(423)位于前弧形面(413)的下后方,所述下凸轮部(42)的后表面上设有第二弧形面(424),并使第二弧形面(42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锥形圆弧面(421)的后端、圆弧形面(422)的后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第二弧形面(424)位于后弧形面(414)的下前方,以及使第一弧形面(423)与第二弧形面(424)关于下凸轮部(42)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弧形面(423)上设有第五弧形凹槽(405),并使第五弧形凹槽(405)位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右前方,所述第二弧形面(424)上设有第六弧形凹槽(406),并使第六弧形凹槽(406)与第五弧形凹槽(405)关于下凸轮部(42)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上凸轮部(41)与下凸轮部(42)活动布置在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之间,并使转轴(4)的上下两端分别能转动地穿置于上腰形孔(311)、下腰形孔(321)中,还使转轴(4)的上端能转动地从密封盖(12)上穿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能旋转360度的地弹簧,包括外壳(1)、阻尼组件(2)、托板组件(3)、转轴(4),所述外壳(1)的顶面上开设有安装腔(11),所述安装腔(11)的腔口上盖置有密封盖(12),所述安装腔(11)的腔壁上开设有容纳腔(13);所述托板组件(3)包括上托板(31)、下托板(32)、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第三滚轮(35),所述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呈上下并排布置,所述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上分别开设有竖向贯穿的上腰形孔(311)、下腰形孔(321),并使上腰形孔(311)位于下腰形孔(32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与第三滚轮(35)的转动中心线呈竖向布置地设置于上托板(31)与下托板(32)之间,并使第一滚轮(33)与第二滚轮(34)关于下腰形孔(32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还使第三滚轮(35)位于下腰形孔(321)的外侧,并使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与第三滚轮(35)呈等腰三角形关系布置,所述托板组件(3)设置在安装腔(11)中,所述阻尼组件(2)设置在容纳腔(13)中,并使阻尼组件(2)与托板组件(3)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33)与第二滚轮(34)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并使第三滚轮(35)的顶面低于第一滚轮(33)的底面;所述转轴(4)呈竖向布置,所述转轴(4)的圆周表面上一体做出有上凸轮部(41),所述上凸轮部(41)为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的板块状结构,并使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上凸轮部(41)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左圆弧面(411)、右圆弧面(412),并使左圆弧面(411)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右圆弧面(412)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所述上凸轮部(41)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有前弧形面(413)、后弧形面(414),并使前弧形面(41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圆弧面(411)的前端、右圆弧面(412)的前端相平滑过渡连接,还使后弧形面(41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圆弧面(411)的后端、右圆弧面(412)的后端相平滑过渡连接,以及使前弧形面(413)与后弧形面(414)关于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前弧形面(413)上分别设有第一弧形凹槽(401)、第二弧形凹槽(402),并使第一弧形凹槽(401)位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左前方,还使第二弧形凹槽(402)位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右前方,所述后弧形面(414)上分别设有第三弧形凹槽(403)、第四弧形凹槽(404),并使第三弧形凹槽(403)与第一弧形凹槽(401)关于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还使第四弧形凹槽(404)与第二弧形凹槽(402)关于上凸轮部(4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转轴(4)的圆周表面上还一体做出有下凸轮部(42),并使下凸轮部(42)上表面与上凸轮部(41)的下表面相接,所述下凸轮部(42)为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的板块状结构,并使下凸轮部(42)的横向中心线与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下凸轮部(42)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锥形圆弧面(421)、圆弧形面(422),并使锥形圆弧面(421)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圆弧形面(422)到转轴(4)的转动中心线的垂直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成锋
申请(专利权)人:黄成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