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3500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包括中管本体,所述中管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壳体,所述缓冲壳体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设置呈“凹”字形的固定壳体,所述固定壳体两侧的内腔设置有竖直方向上的活塞杆,所述固定壳体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所述缓冲壳体的内腔且位于固定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减震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座椅可通过连接杆给予减震板压力,通过活塞杆的设置,减震板可将压力传递给缓冲液并对活塞板进行挤压,而通过弹性伸缩杆的设置,可给予缓冲板一个缓冲力,可起到对座椅缓冲的效果,面对颠簸的路况时,可提高骑行者的舒适性。

Electric bicycle integrated middle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
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中管
,尤其涉及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
技术介绍
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的中管用于和座椅的连接,而传统的中管缺少减震缓冲装置,仅是通过座椅本身进行减震,使得电动自行车的减震效果欠佳,影响日常生活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电动自行车的中管缺少减震缓冲装置的问题,而提出的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包括中管本体,所述中管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壳体,所述缓冲壳体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设置呈“凹”字形的固定壳体,所述固定壳体两侧的内腔设置有竖直方向上的活塞杆,所述固定壳体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两侧的伸缩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板,固定壳体的内腔且位于活塞板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缓冲液,所述缓冲壳体的内腔且位于固定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减震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减震板的下端面与活塞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缓冲壳体的水平两侧内表壁上均开设有与减震板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与减震板滑动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固定壳体的上端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水平端两侧均通过弹簧弹性连接有推板,两个所述推板与固定壳体和减震板之间均通过连杆活动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液压杆的顶部与减震板的下端面中心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减震板的上端面中心处焊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顶部贯穿缓冲壳体的顶部内表壁并与设置在缓冲壳体顶部的座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座椅可通过连接杆给予减震板压力,通过活塞杆的设置,减震板可将压力传递给缓冲液并对活塞板进行挤压,而通过弹性伸缩杆的设置,可给予缓冲板一个缓冲力,可起到对座椅缓冲的效果,面对颠簸的路况时,可提高骑行者的舒适性。2、本技术中,在减震板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液压杆可给予减震板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力,通过连杆的设置,可将弹簧给予推板水平方向上的缓冲力转化为减震板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力,可使得座椅的缓冲效果更好,有助于日常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的缓冲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的固定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中管本体;2、连接杆;3、座椅;4、缓冲壳体;5、滑槽;6、连杆;7、推板;8、液压杆;9、弹簧;10、固定壳体;11、减震板;12、活塞杆;13、缓冲液;14、活塞板;15、弹性伸缩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包括中管本体1,中管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壳体4,缓冲壳体4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设置呈“凹”字形的固定壳体10,固定壳体10两侧的内腔设置有竖直方向上的活塞杆12,活塞杆12可在固定壳体10的内腔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固定壳体10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15,弹性伸缩杆15两侧的伸缩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板14,弹性伸缩杆15可给予活塞板14水平方向上的缓冲力,固定壳体10的内腔且位于活塞板14与活塞杆12之间设置有缓冲液13,活塞杆12可通过缓冲液13对活塞板14进行挤压,缓冲壳体4的内腔且位于固定壳体10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减震板11。具体的,如图2所示,减震板11的下端面与活塞杆1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减震板11可将压力传递给活塞杆12,活塞杆12可对减震板11进行缓冲。具体的,如图2所示,缓冲壳体4的水平两侧内表壁上均开设有与减震板11相适配的滑槽5,滑槽5与减震板11滑动连接,滑槽5可防止减震板11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发生偏移。具体的,如图2所示,固定壳体10的上端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液压杆8,液压杆8的水平端两侧均通过弹簧9弹性连接有推板7,两个推板7与固定壳体10和减震板11之间均通过连杆6活动连接,连杆6可将推板7水平方向上的缓冲力,转化为减震板11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力。具体的,如图2所示,液压杆8的顶部与减震板11的下端面中心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减震板11可将压力传递给液压杆8,液压杆8可对减震板11进行进行缓冲。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减震板11的上端面中心处焊接有连接杆2,且连接杆2的顶部贯穿缓冲壳体4的顶部内表壁并与设置在缓冲壳体4顶部的座椅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座椅3可将压力通过连接杆2传递给减震板11。工作原理:在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过程中,座椅3给予连接杆2一个压力,连接杆2通过减震板11对活塞杆12进行挤压,活塞杆12通过缓冲液13对活塞板14进行挤压,而弹性伸缩杆15可给予活塞板14一个弹力并阻碍活塞板14运动,起到了对减震板11减震缓冲的效果,液压杆8也可给予减震板11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力,推板7受到弹簧9水平方向上的弹力,而连杆6可将推板7水平方向上的弹力转化为减震板11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力,减震板11在多个缓冲力的作用下,可更好的对座椅3进行减震缓冲,可提高骑行者的舒适性,方便于日常的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包括中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壳体(4),所述缓冲壳体(4)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设置呈“凹”字形的固定壳体(10),所述固定壳体(10)两侧的内腔设置有竖直方向上的活塞杆(12),所述固定壳体(10)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15),所述弹性伸缩杆(15)两侧的伸缩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板(14),固定壳体(10)的内腔且位于活塞板(14)与活塞杆(12)之间设置有缓冲液(13),所述缓冲壳体(4)的内腔且位于固定壳体(10)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减震板(11)。/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包括中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壳体(4),所述缓冲壳体(4)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设置呈“凹”字形的固定壳体(10),所述固定壳体(10)两侧的内腔设置有竖直方向上的活塞杆(12),所述固定壳体(10)的底部内表壁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15),所述弹性伸缩杆(15)两侧的伸缩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板(14),固定壳体(10)的内腔且位于活塞板(14)与活塞杆(12)之间设置有缓冲液(13),所述缓冲壳体(4)的内腔且位于固定壳体(10)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方向上的减震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板(11)的下端面与活塞杆(1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一体式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享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升达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