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279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强度降低的同时对齿轮噪声进行抑制的车辆用齿轮。车辆用齿轮具备:盘部,其为圆板状,并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外周部,其为在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齿的部分,贯穿孔以在周向上非对称的形状而被形成,在贯穿孔的所述周向的两端部中的、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与在车辆前进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相比而在盘部的径向上较大的孔部。

Gears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齿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齿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齿轮,其具备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的盘部、和在该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齿的外周部,该车辆用齿轮为了抑制齿轮噪声,从而将贯穿孔的形状设为,使外周部的、与贯穿孔的周向上的端部相对应的部分的刚性低于与贯穿孔的周向上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分的刚性的这种形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73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抑制齿轮噪声方面,越增大贯穿孔并设为低刚性则越有效果,但是相反地,强度会降低。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齿轮中,贯穿孔被设为在周向上对称的形状,从而存在因强度上的制约而导致无法充分地获得齿轮噪声的抑制效果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被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强度降低的同时对齿轮噪声进行抑制的车辆用齿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齿轮的特征在于,具备:盘部,其为圆板状,并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外周部,其为在所述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齿的部分,在所述车辆用齿轮中,所述贯穿孔以在所述周向上非对称的形状而被形成,在所述贯穿孔的所述周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与车辆前进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相比而在所述盘部的径向上较大的孔部。此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贯穿孔也可以设为:在所述贯穿孔的所述周向的两端部处,分别形成有大孔部、和与该大孔部相比而较小的小孔部,在所述贯穿孔的所述周向上的中央部处,形成有所述径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大孔部并对所述大孔部和所述小孔部进行连结的狭缝状的狭缝部。由此,能够降低与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相对应的部分的刚性,并且,由于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部分和车辆前进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部分相比而强度上的制约较小,因此能够在抑制强度降低的同时,将车辆用齿轮设为更加低刚性。并且,由于外周部的刚性在周向上复杂地发生变化,因此振动特性也会同样地复杂地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对由车辆用齿轮的啮合点所产生的齿轮噪声进行抑制。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小孔部的所述径向的宽度与所述狭缝部的所述径向的宽度相比而较大。由此,由于外周部的刚性在周向上较为复杂地发生变化,因此其振动特性也同样地会较为复杂地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在车辆用齿轮的啮合点处所产生的齿轮噪声进行抑制。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齿轮实现了如下的效果,即,由于能够在抑制强度降低的同时将车辆用齿轮设为更加低刚性,因此能够对齿轮噪声进行抑制。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框架图。图2为表示副轴从动齿轮的形状的图。图3为表示形成于贯穿孔的周向的两端部处的孔部的形状的图。图4(a)为表示在副轴从动齿轮中在车辆前进行驶时受到牵引的部分的图。图4(b)为表示在副轴从动齿轮中在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的部分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齿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并非为通过本实施方式而被限定的专利技术。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发动机(E/G)12。动力传递装置10在同一轴心C上具备:第一电动机MG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其作为动力分配机构,并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被连结于发动机12及第一电动机MG1上,且将发动机12的驱动力适当地分配给第一电动机MG1及将在下文中叙述的输出齿轮22;第二电动机MG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8,其作为使第二电动机MG2的旋转减速的减速齿轮而发挥功能。此外,在轴向的相对于发动机12为相反一侧的端部处连接有机械式的机油泵(MOP)19,该机油泵(MOP)19通过被输入来自发动机12的输出的输入轴16的旋转而进行工作。另外,虽然第一电动机MG1及第二电动机MG2为还具有发电功能的所谓的电动发电机,但作为用于对动力分配机构的差动状态进行控制的差动用电动机而发挥功能的第一电动机MG1至少还具备用于使反力产生的发电机(发电)功能。此外,由于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被连结于驱动轮28上的第二电动机MG2作为行驶用的驱动力源从而作为输出驱动力的行驶用电动机来发挥功能,因此至少还具备电机(电动机)功能。第一电动机MG1被构成为,在轴心C上包括:旋转部件35,其为圆筒状,且轴向上的两端通过轴承32及轴承34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转子36,其内周端被一体地连接在旋转部件35上,从而作为转动体来发挥功能;定子38,其被配置于转子36的外周侧,并通过被连接在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壳体30上而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从而作为固定体来发挥功能。另外,旋转部件35的机油泵19侧的端部被连结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将在下文中叙述的太阳齿轮S1上。第二电动机MG2被构成为,在轴心C上包括:旋转部件48,其为圆筒状,且轴向上的两端通过轴承50及轴承5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转子40,其内周端被一体地连接在旋转部件48上,从而作为转动体来发挥功能;定子42,其被配置于转子40的外周侧,并通过被连接在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壳体30上而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从而作为固定体来发挥功能。另外,旋转部件48的轴向上的发动机12侧的端部被连结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8的将在下文中叙述的太阳齿轮S2上。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由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装置构成,并具备:太阳齿轮S1;内啮合齿轮R1,其被配置在与太阳齿轮S1相同的轴心上,并经由小齿轮P1而与太阳齿轮S1啮合;行星齿轮架CA1,其对小齿轮P1以能够进行自转及公转的方式进行支承。而且,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的太阳齿轮S1经由旋转部件35而被连结于第一电动机MG1的转子36上,行星齿轮架CA1经由输入轴16及减振器装置20而被连结于发动机12上,内啮合齿轮R1经由输出齿轮22、减速机构24、差速器装置26及左右车轴27而以可动作的方式被连结于左右驱动轮28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8以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4共同的轴心C为中心而在轴向上被并列配置,并且作为将第二电动机MG2的旋转减速并输出的减速装置而发挥功能。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8由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装置构成,并具备:太阳齿轮S2;内啮合齿轮R2,其被配置在与太阳齿轮S2相同的轴心上,并经由小齿轮P2而与太阳齿轮S2啮合;行星齿轮架CA2,其对小齿轮P2以能够进行自转及公转的方式进行支承。而且,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8的太阳齿轮S2经由旋转部件48而被连结于第二电动机MG2的转子40上,行星齿轮架CA2被连结于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壳体30上,内啮合齿轮R2与内啮合齿轮R1同样地,经由输出齿轮22、减速机构24、差速器装置26及车轴27而以可动作的方式被连结于左右驱动轮28上。根据上述结构,从太阳齿轮S2被输入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齿轮,具备:/n盘部,其为圆板状,并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n外周部,其为在所述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齿的部分,/n所述车辆用齿轮的特征在于,/n所述贯穿孔以在所述周向上非对称的形状而被形成,/n在所述贯穿孔的所述周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与车辆前进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相比而在所述盘部的径向上较大的孔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7 JP 2018-1961591.一种车辆用齿轮,具备:
盘部,其为圆板状,并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
外周部,其为在所述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齿的部分,
所述车辆用齿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以在所述周向上非对称的形状而被形成,
在所述贯穿孔的所述周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车辆后退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与车辆前进行驶时受到牵引力的一侧的端部相比而在所述盘部的径向上较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川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