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线束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104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高压线束支架,该高压线束支架,通过多个橡胶垫与高压线表皮直接接触,减少高压线与夹具的接触面积,避免振动时摩擦力过大导致高压线表皮破损,振动时弹簧对固定柱进行缓冲,活动柱在活动槽内滑动的方式减少振动对高压线的影响,橡胶垫的材质较软,避免对高压线过度挤压导致降低高压线的使用寿命,该高压线束支架,通过需要固定的高压线放置进入集线筒内,高压线分类放入梯形块与扇形块之间的夹角中,方便对高压线进行归类,当多束高压线需要通过转动拧合在一起以方便缠绕绝缘胶带或扎带时,高压线沿扇形块的曲面滑动,可以快速将高压线拧合成一股。

High voltage harness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线束支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为高压线束支架。
技术介绍
汽车线束支架是一种用于汽车线路固定的支撑机构,起到因为线束相互之间不能分隔而导致容易相互纠缠的问题。现有的汽车线束支架用于对高压线固定的支架,多通过金属支架与高压线之间接触的方式进行固定,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难免产生振动,导致高压线的表皮与金属支架之间有着一定摩擦,金属表面涂层摩擦脱离后会生锈,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表皮破损而导致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亟需高压线束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高压线束支架,具备避免高压线表皮因摩擦导致破损等优点,解决了高压线的表皮与金属支架之间有着摩擦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避免高压线表皮因摩擦导致破损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高压线束支架,包括连接板、支撑板、集线筒、转动架和夹具,连接板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支撑板远离连接板的一面开设有滑动槽,转动架活动连接在滑动槽内,转动夹与集线筒活动连接,支撑架正面的一侧开设有夹槽,夹槽与滑动槽位置对应,夹具固定连接在夹槽内。连接板呈矩形体,连接板的四角分别开设有扁位孔。支撑板呈矩形体,支撑板与连接板顶面固定连接。转动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动架均与滑动槽活动连接,两个转动架对应的一面开设有转动孔。集线筒的形状呈圆环体,集线筒的两侧开设有转动柱,两个转动柱分别与两个转动架的转动孔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的方式为过盈配合,集线筒内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十个梯形块,集线筒内壁在十个梯形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十个扇形块,十个扇形块分别与十个梯形块分别贴合,扇形块的曲面与梯形块形成夹角。夹具由夹环A、夹环B、固定柱和转轴组成,夹环A和夹环B的形状均呈半圆环形,夹环A固定连接在夹槽的内壁,夹环A的右端与转轴的内壁固定连接,夹环B与转轴的外壁固定连接,夹环B远离转轴的一端设有矩形凸起,矩形凸起开设有螺丝孔,支撑板在夹环A的左侧开设有螺丝孔,夹环B通过螺丝与支撑板螺纹连接,固定柱的数量为九个,固定柱分别均匀的固定连接在夹环A和夹环B的内壁,且固定柱之间的间距小于需要固定的高压线直径,固定柱远离夹环A和夹环B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固定柱靠近弹簧一面的中心开设有活动槽,弹簧远离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接触柱,接触柱对应弹簧一面的中心固定连接有活动柱,活动柱位于活动槽内,接触柱远离活动柱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优选的,扁位孔呈椭圆形。优选的,夹具和夹槽的数量均为六个,六个夹槽呈均匀分布且均与滑动槽对应。优选的,且夹环A和夹环B的直径与夹槽直径一致。优选的,活动柱的长度为活动槽的二分之一。优选的,橡胶垫的形状呈半球体。(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高压线束支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高压线束支架,通过多个橡胶垫与高压线表皮直接接触,减少高压线与夹具的接触面积,避免振动时摩擦力过大导致高压线表皮破损,振动时弹簧对固定柱进行缓冲,活动柱在活动槽内滑动的方式减少振动对高压线的影响,橡胶垫的材质较软,避免对高压线过度挤压导致降低高压线的使用寿命。2、该高压线束支架,通过将需要固定的高压线放置进入集线筒内,高压线分类放入梯形块与扇形块之间的夹角中,方便对高压线进行归类,当多束高压线需要通过转动拧合在一起以方便缠绕绝缘胶带或扎带时,高压线沿扇形块的曲面滑动,可以快速将高压线拧合成一股。3、该高压线束支架,通过六个夹具可以对多股高压线进行固定的同时进行分类,方便日后维护,使用者在使用完毕一个夹具后通过推动转动架,转动架在滑动槽内移动,改变集线筒的位置,方便进行下一次的线束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顶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转动架和集线筒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集线筒的内部示意图。图中:1连接板、2支撑板、3集线筒、4转动架、5夹具、51夹环A、52夹环B、53固定柱、54转轴、6滑动槽、7扁位孔、8转动孔、9转动柱、10梯形块、11扇形块、12夹槽、13矩形凸起、14活动槽、15弹簧、16活动柱、17接触柱、18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出了高压线束支架,包括连接板1、支撑板2、集线筒3、转动架4和夹具5,连接板1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支撑板2远离连接板1的一面开设有滑动槽6,转动架4活动连接在滑动槽6内,转动夹与集线筒3活动连接,支撑架正面的一侧开设有夹槽12,夹槽12与滑动槽6位置对应,夹具5固定连接在夹槽12内。连接板1呈矩形体,连接板1的四角分别开设有扁位孔7,扁位孔7呈椭圆形,通过螺丝与螺母穿过扁位孔7使连接板1与汽车固定,在螺丝和螺母松动时可以通过扁位孔7位移来调整连接板1的位置。支撑板2呈矩形体,支撑板2与连接板1顶面固定连接。转动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动架4均与滑动槽6活动连接,两个转动架4对应的一面开设有转动孔8。集线筒3的形状呈圆环体,集线筒3的两侧开设有转动柱9,两个转动柱9分别与两个转动架4的转动孔8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的方式为过盈配合,集线筒3通过转动柱9与转动孔8的过盈配合,具备在转动架4上进行转动的功能,集线筒3内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十个梯形块10,集线筒3内壁在十个梯形块10之间固定连接有十个扇形块11,十个扇形块11分别与十个梯形块10分别贴合,扇形块11的曲面与梯形块10形成夹角(如图5所示),需要固定的高压线放置进入集线筒3内,高压线分类放入梯形块10与扇形块11之间的夹角中,方便对高压线进行归类,当多束高压线需要通过转动拧合在一起以方便缠绕绝缘胶带或扎带时,高压线沿扇形块11的曲面滑动,可以快速将高压线拧合成一股。夹具5和夹槽12的数量均为六个,六个夹槽12呈均匀分布且均与滑动槽6对应,六个夹具5可以对多股高压线进行固定的同时进行分类,方便日后维护,使用者在使用完毕一个夹具5后通过推动转动架4,转动架4在滑动槽6内移动,改变集线筒3的位置,方便进行下一次的线束固定。夹具5由夹环A51、夹环B52、固定柱53和转轴54组成,夹环A51和夹环B52的形状均呈半圆环形,且夹环A51和夹环B52的直径与夹槽12直径一致,夹环A51固定连接在夹槽12的内壁,夹环A51的右端与转轴54的内壁固定连接,转轴54为现有公知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夹环B52与转轴54的外壁固定连接,夹环B52远离转轴54的一端设有矩形凸起13,矩形凸起13开设有螺丝孔,支撑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压线束支架,包括连接板(1)、支撑板(2)、集线筒(3)、转动架(4)和夹具(5),连接板(1)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支撑板(2)远离连接板(1)的一面开设有滑动槽(6),转动架(4)活动连接在滑动槽(6)内,转动夹与集线筒(3)活动连接,支撑架正面的一侧开设有夹槽(12),夹具(5)固定连接在夹槽(1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5)由夹环A(51)、夹环B(52)、固定柱(53)和转轴(54)组成,夹环A(51)固定连接在夹槽(12)的内壁,夹环A(51)的右端与转轴(54)的内壁固定连接,夹环B(52)与转轴(54)的外壁固定连接,夹环B(52)远离转轴(54)的一端设有矩形凸起(13),矩形凸起(13)开设有螺丝孔,支撑板(2)在夹环A(51)的左侧开设有螺丝孔,固定柱(53)的数量为九个,固定柱(53)分别均匀的固定连接在夹环A(51)和夹环B(52)的内壁,固定柱(53)远离夹环A(51)和夹环B(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5),固定柱(53)靠近弹簧(15)一面的中心开设有活动槽(14),弹簧(15)远离固定柱(5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接触柱(17),接触柱(17)对应弹簧(15)一面的中心固定连接有活动柱(16),接触柱(17)远离活动柱(16)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8)。/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压线束支架,包括连接板(1)、支撑板(2)、集线筒(3)、转动架(4)和夹具(5),连接板(1)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支撑板(2)远离连接板(1)的一面开设有滑动槽(6),转动架(4)活动连接在滑动槽(6)内,转动夹与集线筒(3)活动连接,支撑架正面的一侧开设有夹槽(12),夹具(5)固定连接在夹槽(1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5)由夹环A(51)、夹环B(52)、固定柱(53)和转轴(54)组成,夹环A(51)固定连接在夹槽(12)的内壁,夹环A(51)的右端与转轴(54)的内壁固定连接,夹环B(52)与转轴(54)的外壁固定连接,夹环B(52)远离转轴(54)的一端设有矩形凸起(13),矩形凸起(13)开设有螺丝孔,支撑板(2)在夹环A(51)的左侧开设有螺丝孔,固定柱(53)的数量为九个,固定柱(53)分别均匀的固定连接在夹环A(51)和夹环B(52)的内壁,固定柱(53)远离夹环A(51)和夹环B(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5),固定柱(53)靠近弹簧(15)一面的中心开设有活动槽(14),弹簧(15)远离固定柱(5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接触柱(17),接触柱(17)对应弹簧(15)一面的中心固定连接有活动柱(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胜涛郁江昆徐方邓晓琳刘鹏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中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