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及其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9595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包括隔离板以及导电片,隔离板上设置有容电子线束通过的通道;导电片用于连接电芯与电芯之间;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限位部,导电片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二限位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相配合用于限制导电片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用于限制导电片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隔离板与导电片相互固定的方式,无需另外添加导电片的固定结构。通过减小线束隔离板体积,使线束隔离板体积做到传统线束隔离板体积的1/3,有效的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同时节省线束隔离板材料,实现成本的控制。

A battery module harness isolation board assembly and battery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及其电池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器件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及其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模组多采用线束隔离板将电芯和低压采样线束隔离开,对采样线及电芯起到隔离的作用。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及成本要求的提升,线束隔离板作为一种安全性的重要结构件,在保证其功能性的情况下,对其重量及成本有优化的要求;同时线束隔离板出线后线束的固定由于涉及电气安全,需保证其固定的可靠性。目前此情况下线束隔离板的主要方案有:1、依附于电池组侧板进行固定的线束隔离板;2、甩出外置连接器出线的线束隔离板。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传统线束隔离板存在体积大、重量大的缺点,不利于能量密度的提升及成本的控制;且其固定是与电池组侧板通过自身卡口固定,对于侧板有功能性要求,同样不利于侧板的重量及成本控制;同时传统线束隔离板对采样线束的出线方式大多采用加长线束长度使连接器甩出外置的方式,外置连接器的固定需依附于电池包内其他结构件,线束隔离板的功能性大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容电子线束通过的通道;/n导电片,所述导电片用于连接电芯与电芯之间;/n其中,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限位部,所述导电片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配合用于限制所述导电片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用于限制导电片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容电子线束通过的通道;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用于连接电芯与电芯之间;
其中,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限位部,所述导电片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配合用于限制所述导电片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用于限制导电片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卡扣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为凸出结构,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凸出结构相互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容纳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的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末端,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限位卡槽,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限位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线束隔离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程刘艳赵明刘心文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