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其特点是在液化汽炉上增加余热回收器装置,余热回收器由同轴心的上、下环盖及其围边构成,余热回收器内部间隔设有螺旋状的出烟管,出烟管的进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出烟管的出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外缘处;出烟管之间的间隔空隙为螺旋状进气管,进气管的出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进气管的进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外缘处。为配合余热回收器的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燃气喷管采用上下可升降的调节方式,其升降装置安装在液化汽炉内,主要包括齿条齿轮副,齿条安装在与燃气喷管固连的套筒上,齿轮安装在手轮轴上。(*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200720081512.0说明书第l/3页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一)
-本技术涉及家用燃气炉,特别是一种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二)
技术介绍
燃气炉在使用时,受热物体如锅体等是用支架直接架设于炉头上,炉 头燃烧的火焰直接对锅底进行加热,由于火焰暴露于空气中呈开放状,故 大量的热量从炉头与锅底之间散发到空气中,使得热能白白浪费掉。为保 护热量免于散发,现行燃气炉配套使用的支架带有托盘,托盘的围护将炉 头与锅底之间的空间包围,使火焰集中于托盘内燃烧,对防止热量的散发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研究表明,燃气在燃烧时,其混合空气的温度对加热温度也起着一定的 作用,当进入炉堂内的混合空气高于常温空气温度时,炉堂内的燃烧温度 得以提高,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只是在燃气炉的火焰保温方 面作文章,效果往往达不到最好。(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燃气炉灶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对 混合空气进行加热、体现出更高节能效率的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所不同的是它包括有 余热回收器,余热回收器由上下层同轴心的环盖及围边构成,在余热回收 器的内部间隔设有出烟管和进气管,出烟管最好是悬空设置,出烟管和进 气管的进、出口间隔设置在余热回收器中间的内环处,而余热回收器的内 环处围住燃气喷管,出烟管和进气管的出、进口间隔设置在余热回收器的 外环处。使用本技术时,液化汽炉燃烧的火烟进入余热回收器的出烟 管,热量得以保存,并加热进气管中的空气,此时的余热回收器为一高温 发热体,其产生的辐射热持续对受热体进行加温。液化汽炉燃烧时所需要 的空气由于负压作用源源不断地从进气管补充进入,维持液化汽炉的正常 燃烧,此时进入的空气已被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液化汽炉的燃烧温度。为延长燃烧的余火在余热回收器中的停留时间,出烟管的行程越长越好,使用螺旋状的出烟管是一种较好方案。为制作方便,出烟管可以由螺旋状隔板围成,相邻出烟管隔板之间的保持一定的空隙形成螺旋状进气管,进气管中间设有将进气管分成两路的 隔片。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配合有环套,环套的作用是增强余热回收器内环 处的承载强度,环套圆周上开设有间隔的管口,管口与出烟管的进口对应,管口之间的间隙口对应着进气管的出口;间隙口处设有分流片,将进入的 空气从环套的底部和分流片的内外两边进入燃烧区域,避免空气流动不平 均。环套内还设有间隙套装配合的挡套,挡套的圆周顶部还可以制成锯齿 状,锯齿状挡套顶部低于环套的管口顶部,以利于形成环状火烟,使火焰 与受热体的接触面流速平均;挡套底部与环套底部平齐,挡套与环套之间 的配合间隙为过火间隙。为方便配装,余热回收器的内环与环套采取上口大下口小的锥面配 合,即环套为锥台形环套,其上的管口则相应为上大下小的梯形口。而与 环套套装配合的挡套也呈锥台形状。为配合余热回收器的使用,本技术的燃气喷管还可以进行升降, 以调节火焰到受热体之间的距离,方案是燃气喷管安装在液化汽炉内的升 降装置上。一种简单的升降装置包括垂直轴、套筒、齿条、齿轮、水平轴、轴承 座和手轮在液化汽炉内,垂直轴固定安装在燃气喷管旁,垂直轴上分别 套装有套筒,套筒与燃气喷管固连,套筒上还安装有与垂直轴方向一致的 齿轮;水平轴置于固定安装的轴承座内,水平轴的内端同轴固连与齿条啮 合的齿轮,水平轴的外端同轴固连手轮,手轮位于液化汽炉外。操纵手轮, 可以很方便的调节燃气喷管的高度,以达到使用要求。出烟管出口的位置最好是安排在余热回收器的上层环盖外缘,并通过垂直管道向上排放,目的还是让余火靠近受热体,避免任何一点的热量浪费;而进气管的进口则可以开设在余热回收器的围边上。 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采用独特的余热回收器结构,能 够对燃烧余热进行收集,继续对受热体进行加热,比目前的液化汽炉灶更 节约燃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余热回收器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余热回收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与余热回收器配合的环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与图3配合的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号标识1、上环盖;2、下环盖;3、围边;4、出烟管;5、进气 管;6、环套;6-1、管口; 6-2、间隙口; 7、隔片;8、燃气喷管;9、垂 直轴;10、套筒;11、齿条;12、齿轮;13、水平轴;14、轴承座;15、 手轮;16、挡套。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是在液化汽炉上设置余热回收 器,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器由同轴的上环盖1和下环盖2构成,上环盖1和下环盖2的外径处由围边3维护,上环盖1和下环盖2的内径处自上 而下套装有锥台形状的环套6,环套6中套装挡套16,挡套16围护住燃 气喷管8。如图2所示,在余热回收器内部及上环盖1和下环盖2之间间隔设有螺旋状的悬空出烟管4和迸气管5,出烟管4的进、出口分别位于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和上环盖1的外边缘,出烟管4的出口还通过直管垂直向上;进气管5的出、进口分别位于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和围边3上。烟管4由螺旋状的隔板与上下盖板围成,相邻螺旋状隔板之间的间隙构成螺旋状的 进气管5。如图3所示,环套6的圆周上开设有与出烟管4的迸口对应的管口 6-1,管口6-1之间的空隙为与进气管5的出口对应的间隙口6-2,间隙口 6-2处设有分流片。如图4所示,挡套16的圆周顶部呈锯齿状,挡套16 套装到位后其锯齿状的顶部低于环套6的管口 6-1顶部,其底部与环套6 的底部平齐,挡套16与环套6为间隙配合,其间隙形成火烟的过火间隙。 本技术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的燃气喷管8的上下位置可以调节, 以适应余热回收器的使用。如图5所示,燃气喷管8由升降装置控制,升 降装置安装在液化汽炉内,包括垂直轴9、套筒IO、齿条ll、齿轮12、 水平轴13、轴承座14和手轮15:两根垂直轴9分侧于燃气喷管8旁,垂 直轴9上分别活动套装套筒10,套筒10同时与燃气喷管8固连,每个套 筒10上还设有同朝向、同高度的垂直齿条11;水平轴13设置在垂直齿条 11面前,其两端分别安装在固定的轴承座14上,与齿条11对应的水平轴 13上同轴设有与齿条11啮合的齿轮12,水平轴13的一端伸出液化汽炉 外,其端头同轴固连有手轮15。摇动手轮15,齿轮12带动齿条11及套 筒10同步升降,与套筒10固连的燃气喷管8实现上下位置调节。权利要求1、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同轴心的上、下环盖(1、2)及围边(3)构成的余热回收器,余热回收器的内部隔设有出烟管(4)和进气管(5),出烟管(4)和进气管(5)的出、进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外缘处,出烟管(4)和进气管(5)的进、出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围住燃气喷管(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其特征在于 出烟管(4)呈悬空的螺旋状。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其特征在于 出烟管(4)由螺旋状隔板围成,相邻出烟管(4)隔板之间的空隙为螺旋 状进气管(5),迸气管(5)中间设置有隔片(7)。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何一种所述的有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有余热回收器的液化汽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同轴心的上、下环盖(1、2)及围边(3)构成的余热回收器,余热回收器的内部隔设有出烟管(4)和进气管(5),出烟管(4)和进气管(5)的出、进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外缘处,出烟管(4)和进气管(5)的进、出口间隔设置于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处,余热回收器的内环围住燃气喷管(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郑学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