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438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包括进气管组件和吸音管组件;进气管组件包括进气管和套设在进气管上的第一壳体,进气管上开有若干第一消音孔;吸音管组件包括出气管和套设在出气管上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形成第一腔体,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第一腔体内,进气管与出气管相连通;出气管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出气管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腔体分成多个第三腔体的挡板,出气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消音孔,出气管通过第二消音孔与第三腔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消音孔和多个第二腔体,使气体通过第二消音孔进入多个第三腔体进行吸音,逐步对气体进行降噪,以提高对气体消音的效果。

A kind of intake muffler for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
技术介绍
伴随着轿车的广泛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整车舒适性要求提高,降噪要求越来越严格,中低频气流噪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涡轮增压发动机是目前乘用车的主流,与传统自吸式发动机相比,节省减排,增大动力,在安装有涡轮增压装置的车辆中,涡轮增压装置在工作中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该噪音主要是由于在涡轮增压装置工作时,车辆的节气门关闭时,中冷管路内的高压气体需要通过泄气管路快速释放,在释放时高速的气流将与管壁摩擦产生泄气音,严重影响了车辆的NVH性能,因此解决增压器高频噪声也成为了比较棘手的难题,增压器噪声的特征,频率较高,频带较宽,现有单纯的抗性消声器很难消除噪声,现有的消声器消声能力较低,均值在15dB左右;消声频带较窄,只能覆盖1000-3000Hz区间,且占用空间较多,布置较为困难。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通过设置第二消音孔和多个所述第二腔体,使气体通过第二消音孔进入多个所述第三腔体进行吸音,逐步对气体进行降噪,以提高对气体消音的效果,达到优化整车NVH性能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包括进气管组件和吸音管组件;所述进气管组件包括进气管和套设在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一壳体,所述进气管上开有若干第一消音孔;所述吸音管组件包括出气管和套设在所述出气管上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形成第一腔体,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相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出气管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腔体分成多个第三腔体的挡板,所述出气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消音孔,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第二消音孔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两端开口的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为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为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端为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连接件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固定部与发动机的支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个数为三个,三个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成四个第三腔体;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的侧壁连接。进一步地,一个所述第三腔体内的第二消音孔的数量大于16。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5°。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内设置有吸音件。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为弧形管,所述弧形管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吸音件的固定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消音孔为多边形消音孔,所述多边形消音孔边长的范围为2mm至6mm;所述第二消音孔为圆形消音孔,所述圆形消音孔直径的范围为2mm至6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上开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发动机的曲轴箱连通,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发动机的燃油箱连通。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消音孔和多个所述第二腔体,使气体通过第二消音孔进入多个所述第三腔体进行吸音,逐步对气体进行降噪,以提高对气体消音的效果,达到优化整车NVH性能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消声器的消音曲线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消音器的消声曲线图。1-进气管组件;2-吸音管组件;11-进气管;12-第一壳体;13-吸音件;21-出气管;22-第二壳体;111-第一消音孔;112-固定件;121-第一进气口;122-第一出气口;211-第二消音孔;212-挡板;221-第二进气口;222-第二出气口;223-固定部;224-连接件;225-第一通孔;226-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消声器消声能力较低,均值在15dB左右;消声频带较窄,只能覆盖1000-3000Hz区间,且占用空间较多,布置较为困难。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通过设置第二消音孔和多个所述第二腔体,使气体通过第二消音孔进入多个所述第三腔体进行吸音,逐步对气体进行降噪,以提高对气体消音的效果,达到优化整车NVH性能的效果。实施例1参见附图1~图7,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包括进气管组件1和吸音管组件2;所述进气管组件1包括进气管11和套设在所述进气管11上的第一壳体12,所述进气管11上开有若干第一消音孔111;所述吸音管组件2包括出气管21和套设在所述出气管21上的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12和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第一腔体,所述进气管11和所述出气管21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进气管11与所述出气管21相连通;所述出气管21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出气管21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腔体分成多个第三腔体的挡板212,所述出气管2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消音孔211,所述出气管21通过所述第二消音孔211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组件(1)和吸音管组件(2);/n所述进气管组件(1)包括进气管(11)和套设在所述进气管(11)上的第一壳体(12),所述进气管(11)上开有若干第一消音孔(111);/n所述吸音管组件(2)包括出气管(21)和套设在所述出气管(21)上的第二壳体(22);/n所述第一壳体(12)和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第一腔体,所述进气管(11)和所述出气管(21)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进气管(11)与所述出气管(21)相连通;/n所述出气管(21)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出气管(21)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腔体分成多个第三腔体的挡板(212),所述出气管(2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消音孔(211),所述出气管(21)通过所述第二消音孔(211)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组件(1)和吸音管组件(2);
所述进气管组件(1)包括进气管(11)和套设在所述进气管(11)上的第一壳体(12),所述进气管(11)上开有若干第一消音孔(111);
所述吸音管组件(2)包括出气管(21)和套设在所述出气管(21)上的第二壳体(22);
所述第一壳体(12)和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第一腔体,所述进气管(11)和所述出气管(21)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进气管(11)与所述出气管(21)相连通;
所述出气管(21)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出气管(21)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腔体分成多个第三腔体的挡板(212),所述出气管(2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消音孔(211),所述出气管(21)通过所述第二消音孔(211)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2)和所述第二壳体(22)均为两端开口的壳体,所述第一壳体(12)的一端为第一进气口(121),所述第一壳体(12)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122);
所述第二壳体(22)的一端为第二进气口(221),所述第二壳体(22)的另一端为第二出气口(222),所述第一出气口(122)与所述第二进气口(221)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222)上设置有连接件(224),所述第二壳体(22)通过连接件(224)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上设置有固定部(223),所述第二壳体(22)通过所述固定部(223)与发动机的支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向东林垂印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