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71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和设置在反应釜外表面上的夹套,夹套包括底部夹套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夹套,底部夹套直接覆盖反应釜底部,侧部夹套呈环状结构,底部夹套和侧部夹套内部均形成有介质容纳腔,介质容纳腔的下部连通有进液管,介质容纳腔的上部连通有出液管,进液管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阀门和保护阀门,进液管上还设置有冷却管,冷却管一端与第一阀门进口处相连通,冷却管另一端与保护阀门的出口处相连通,冷却管靠近于第一阀门处设有第二阀门,冷却管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保护壳内侧与冷却管外侧之间设有散热翅片,保护壳一端安装有风扇。该设备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快速精确调整反应釜内温度。

A jacketed heated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为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反应釜的加热方式有电加热、蒸汽加热、水式加热、导热油加热、远红外加热、外(内)盘管加热等。采用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反应釜夹套加热方式普遍使用的主要有导热油加热、水式加热、蒸汽加热。由于反应釜内物料反应过程处在非稳定的操作状态,在不同反应阶段需要不同的反应温度,而现有的夹套加热式反应釜由于夹套与反应釜壁面之间的传热面积有限,且传热系数不高,不能快速及时的对反应釜内温度进行调整,对反应釜内反应构成严重影响,且现有的夹套的传热效率较低,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其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快速调整反应釜内温度,可以实现对反应釜的精确控温,提高产品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和设置在反应釜外表面上的夹套,所述夹套包括底部夹套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夹套,所述夹套与所述反应釜形状相配合,所述底部夹套直接覆盖所述反应釜底部,所述侧部夹套呈环状结构,且所述侧部夹套包覆在所述反应釜侧面,所述底部夹套和侧部夹套内部均形成有介质容纳腔,所述介质容纳腔的下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介质容纳腔的上部连通有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阀门和保护阀门,所述进液管上还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进口处相连通,所述冷却管另一端与所述保护阀门的出口处相连通,所述冷却管靠近于所述第一阀门处设有第二阀门,所述冷却管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侧与所述冷却管外侧之间设有散热翅片,所述保护壳一端安装有风扇,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介质容纳腔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交替倾斜设置的环状折流板,所述环状折流板一端与所述介质容纳腔侧壁连接,所述环状折流板另一端与所述介质容纳腔侧壁之间形成介质导流口。介质进入到介质容纳腔内,依次通过各介质导流口由下向上流动,形成了S型流动通道,延长了介质的停留时间,便于介质与反应釜内部进行热交换,有效的提高了传热效果。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环状折流板与所述介质容纳腔侧壁呈45-60度夹角,且所述环状折流板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通孔。通过设置,在保证获得最大幅度传热效率的同时,减小介质流动阻力。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夹套靠近所述反应釜一侧内壁上涂覆有高导热铜镍合金层。能够进一步提高夹套内介质与反应釜内部的传热效率。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呈环状阵列分布。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反应釜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反应釜底部设有出料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夹套包括底部夹套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夹套,且底部夹套和侧部夹套上均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可以根据反应釜内部反应温度变化需求,选择性设置侧部夹套的数量及面积,选择多个侧部夹套时,可采用不同的导热介质进行加热,温度控制更加灵活快速、精确;通过在进液管处并联设置冷却管,当检测到导热介质温度过高时,保护阀门关闭,导热介质流经冷却管,通过冷却管外侧分布的散热翅片实现了对过热的介质快速冷却,并利用风扇将散热翅片上的热量散发出去,进一步保证了夹套温控的精确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夹套加热式反应釜的结构图;图2为实施例1中冷却管处局部放大结构图;图3为实施例1中冷却管处截面结构图;图4为实施例1中夹套加热式反应釜的剖面图;图5为图4中A处放大图;图6为实施例2中夹套加热式反应釜的结构图;其中,具体附图标记为:反应釜1,进料口2,出料口3,底部夹套4,侧部夹套5,介质容纳腔6,环状折流板7,介质导流口9,高导热铜镍合金层10,进液管11,第一阀门12,保护阀门13,冷却管14,第二阀门15,保护壳16,散热翅片17,风扇18,出液管19,第三阀门20。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技术的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反应釜1和设置在反应釜1外表面上的夹套,反应釜1顶部设有进料口2,反应釜1底部设有出料口3。夹套包括底部夹套4和一个侧部夹套5,夹套与反应釜1形状相配合,底部夹套4直接覆盖反应釜1底部,侧部夹套5呈环状结构,且侧部夹套5包覆在反应釜1侧面,底部夹套4和侧部夹套5内部均形成有介质容纳腔6,介质容纳腔6的下部连通有进液管11,介质容纳腔6的上部连通有出液管19,进液管11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阀门12和保护阀门13,进液管11上还设置有冷却管14,冷却管14一端与第一阀门12进口处相连通,冷却管14另一端与保护阀门13的出口处相连通,冷却管14靠近于第一阀门12处设有第二阀门15,冷却管14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16,保护壳16内侧与冷却管14外侧之间设有散热翅片17,散热翅片17呈环状阵列分布,保护壳16一端安装有四个风扇18,四个风扇18沿冷却管14外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出液管19上设置有第三阀门20。其中,底部夹套4和侧部夹套5内的导热介质可选择导热油、水或蒸汽。如图4和图5所示,介质容纳腔6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交替倾斜设置的环状折流板7,环状折流板7一端与介质容纳腔6侧壁连接,环状折流板7另一端与介质容纳腔6侧壁之间形成介质导流口9。介质进入到介质容纳腔6内,依次通过各介质导流口9由下向上流动,形成了S型流动通道,延长了介质的停留时间,便于介质与反应釜1内部进行热交换,有效的提高了传热效果。环状折流板7与介质容纳腔6侧壁呈45-60度夹角,且环状折流板7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通孔。通过设置,在保证获得最大幅度传热效率的同时,减小介质流动阻力。夹套靠近反应釜1一侧内壁上涂覆有高导热铜镍合金层10,能够进一步提高夹套内介质与反应釜1内部的传热效率。使用时:通过进液管11将导热介质分别输入至底部夹套4和侧部夹套5内,导热介质流经介质容纳腔6内环状折流板7之间形成的介质导流口9,形成了S型流动通道,与反应釜1内部进行充分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后的介质通过出液管19排出,进行加热或冷却,重新进入到进液管11,如此进行循环;当检测到导热介质温度过高时,保护阀门13关闭,导热介质流经冷却管14,冷却管14外侧分布的散热翅片17对过热的介质快速冷却,并利用风扇18将散热翅片17上的热量散发出去,保证了夹套温控的精确性。实施例2本技术的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1,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基本特征相同,两者具有如下区别技术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和设置在反应釜外表面上的夹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套包括底部夹套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夹套,所述夹套与所述反应釜形状相配合,所述底部夹套直接覆盖所述反应釜底部,所述侧部夹套呈环状结构,且所述侧部夹套包覆在所述反应釜侧面,所述底部夹套和侧部夹套内部均形成有介质容纳腔,所述介质容纳腔的下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介质容纳腔的上部连通有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阀门和保护阀门,所述进液管上还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进口处相连通,所述冷却管另一端与所述保护阀门的出口处相连通,所述冷却管靠近于所述第一阀门处设有第二阀门,所述冷却管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侧与所述冷却管外侧之间设有散热翅片,所述保护壳一端安装有风扇,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套加热式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和设置在反应釜外表面上的夹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套包括底部夹套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夹套,所述夹套与所述反应釜形状相配合,所述底部夹套直接覆盖所述反应釜底部,所述侧部夹套呈环状结构,且所述侧部夹套包覆在所述反应釜侧面,所述底部夹套和侧部夹套内部均形成有介质容纳腔,所述介质容纳腔的下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介质容纳腔的上部连通有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阀门和保护阀门,所述进液管上还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进口处相连通,所述冷却管另一端与所述保护阀门的出口处相连通,所述冷却管靠近于所述第一阀门处设有第二阀门,所述冷却管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侧与所述冷却管外侧之间设有散热翅片,所述保护壳一端安装有风扇,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晓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丰野表面处理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