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和使用其的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68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燃烧器具有导入预混合气体的混合管和与混合管连通、在内周面设有多个火焰口的环状管。在环状管的内部设有使预混合气体通过而使火焰口处的火焰分布均匀化的整流体,及/或抑制预混合气体从环状管向混合管与环状管的连通部逆流的阻挡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煤气、石油等作为燃料的内向火焰型的燃烧器和使用了其的燃气灶。
技术介绍
以往的内向火焰型的燃烧器(以往例1),例如在实开平6-40615号公报被公开。图32是表示以往例1的燃烧器的构造的概略俯视图。在环状管202上以逆时针方向大体沿切线方向连结有混合管201。在环状管202的内周侧上设有多个火焰口203。环状管202的截面面积,从与混合管201的连结部附近、即始端部204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逐渐缩小,在环状管202的终端部205处成最小截面面积。这样,从混合管201被导入的全部的预混合气体在环状管202内沿逆时针流入,可以想到会从火焰口203喷出,并希望使环状管202内的预混合气体的喷出压力均匀。另外,在特开2003-27900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图33所示的另一种的以往的燃烧器(以往例2)。与图32同样地,在以逆时针方向大体沿切线方向连结有混合管301的环状管302的内周侧上设有多个火焰口303。环状管302的截面面积,从与混合管301的连结部附近、即始端部304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逐渐缩小。另外,从环状管302的终端部305附近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截面面积也逐渐地被缩小,在比环状管302的中间部更接近环状管302的终端部305处成最小截面面积。该构成也同样地是以使环状管302内的预混合气体的喷出压力均匀为目的的。在这种情况下,同时还会使燃烧器小型化。但是在以往例1的结构中,在始端部204处流入到环状管202内的预混合气体多。因此在始端部204处必然压力会变高,因而从其附近的火焰口203喷出的量就多。其结果,就会在内周方向上按照逆时针发生火焰的长短现象,就有周方向的火焰平衡变得不均匀的倾向。因而在火焰长度长的部分处一氧化碳的排出变多,很难得到稳定的燃烧性能。另一方面,在以往例2的结构中,预混合气体从始端部304沿逆时针向环状管302流入,另外,预混合气体还会从终端部305沿顺时针流入。因此,在作为两方的预混合气体碰撞的位置的一部分火焰口303处,火焰长度就会零零星星地变化,就有火焰容易部分地喷射的倾向。因而即便是这种结构,也会发生火焰长度的长短现象,很难得到稳定的燃烧性能。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无论哪一种情况下,都是仅用环状管202、302其本身的截面形状的结构希望使火焰分布均匀化。因此,在终端部205、305处,一部分的预混合气体会沿逆时针方向向混合管201与环状管202、混合管301与环状管302的各自的连结部内溢出。并且,在混合管201与环状管202、混合管301与环状管302各自的连结部内会发生紊流(湍流)或涡流,会因混合管201、301中的燃烧空气的吸引阻力增加而变得不稳定。其结果是,来自火焰口203、303的火焰会间歇地发生长短变化现象,发生黄色火焰等,很难使火焰长度稳定。另外,在改变燃烧器的最大燃烧量规格的情况下,有必要使预混合气体量增大。但是在现状的结构中,不仅是火焰长度不均匀化,而且预混合气体向混合管201与环状管202、混合管301与环状管302各自的连结部内溢出的倾向也增大。因而,相对应于最大燃烧量的增大,不仅要增大火焰口的面积,使环状管202、302和混合管201、301自身的容量和形状扩大等将燃烧器整体加大的结构变更是不可缺少的。其结果,有必要制作每一种规格的燃烧器的模具,很难构成小型的燃烧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燃烧器具有导入预混合气体的混合管和在内周面上设有多个火焰口的环状管。混合管以与环状管连通的方式被构成,在环状管的内部设有整流体及/或阻挡体。整流体使预混合气体通过而使火焰口处的火焰分布均匀化。从混合管流入的预混合气体通过流经整流体而被整流并从火焰口喷出。这时,只要使整流体的开口面积或形状最佳化,从各火焰口喷出的预混合气体的喷出量就能被均匀化。另一方面,阻挡体抑制预混合气体从环状管向混合管与环状管的连通部的逆流。预混合气体的大部分从火焰口喷出,一部分则将要向混合管与环状管的连通部内溢出,但通过阻挡体被以低压损状态使其返回到环状管内。因此,在混合管与环状管的连通部的紊流化、涡流化基本不会发生,可以进行在混合管中的稳定的燃烧空气的吸引。通过如以上所述地设置整流体与阻挡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可以实现连火焰长度都稳定的燃烧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烧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燃烧器的A-A线的剖面图。图3A是图1的燃烧器的整流体的俯视图。图3B是在图3A中所示的整流体的侧视图。图4A是在图3A中所示的整流体的展开图。图4B是制作图3A中所示的整流体的冲压模具配置图。图5是图1的燃烧器的B-B部分的展开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另一燃烧器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又一燃烧器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燃烧器的D-D线的剖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再另一燃烧器的俯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再又一燃烧器的俯视图。图11是在图10所示的燃烧器的C-C线的剖面图。图12是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烧器的炉灶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燃烧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另一燃烧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再另一燃烧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6是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又一燃烧器的炉灶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7是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再又一燃烧器的炉灶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8是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又再另一燃烧器的炉灶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燃烧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20是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进而再另一燃烧器的炉灶的局部纵剖面图。图21是图12所示的炉灶的概略俯视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气灶的概略剖面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燃气灶的概略俯视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气灶的外观立体图。图25是在图24中所示的燃气灶中,将顶板拆掉之后的状态的上方外观立体图。图26是在图24所示的燃气灶的设置状态下的燃烧器的结构图。图27是说明图24所示的燃气灶的燃气供给控制部的控制的图。图28是表示图24所示的燃气灶的设置状态的剖面图。图2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气灶的炉灶部分的纵剖面图。图3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气灶的另一炉灶部分的纵剖面图。图31是实施形态的燃气灶的再另一炉灶部分的纵剖面图。图32是说明以往例1的燃烧器的概念结构的俯视图。图33是说明以往例2的燃烧器的概念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再者,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根据以下的实施形态的具体实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燃烧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图3A、图3B分别是整流体、阻挡体(阻力体)的俯视图、侧视图。图4A、图4B分别是整流体、阻挡体的展开图和冲压模具配置图;图5是图1的B-B部的展开剖面图。燃烧器1由以SUS304、SUS316、SUS321等奥氏体系不锈钢、或者SUS430、SUS436等铁素体系不锈钢为代表的耐热耐腐蚀性优良的材料构成。燃烧器1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板厚0.5~1mm、优选为0.5~0.6mm的金属板材料进行冲压成型加工而被形成。用于吸取预混合气体的混合管3,与环状管2基本上沿环状管2的切线方向连通。环状管2与混合管3,是通过将内周为环状的火焰口板(第1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烧器,其具备有:在内周面设有多个火焰口的环状管;经由连结部与所述环状管相连通而设置的、将预混合气体向所述环状管导入的混合管;以及整流体和阻挡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其中该整流体被设在所述环状管的内部,使所述预混合气 体通过而对所述预混合气体的气流整流,使所述火焰口处的火焰分布均匀化;所述阻挡体被设在所述环状管的内部,抑制所述预混合气体从所述环状管向所述连通部的逆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田胜视岛田良治柳泽忠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