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设备实现显示功能的重要部件是显示面板。现有的显示面板中,为了适应电子设备集成光学电子元件的需求,考虑到屏幕不同区域对于透明度有不同要求。如何在保证显示面板全屏显示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区域透明度不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保证第一显示区透光率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单元和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第一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电连接;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单元和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n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n第一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电连接;/n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一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二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单元和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
第一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电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一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二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二附加晶体管的数量,且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沟道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沟道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包括单晶硅晶体管,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晶硅晶体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和一个第一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单晶硅晶体管;
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输入电极、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一控制电极,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第二输入电极、第二输出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所述第二输出电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还包括电压信号接收端子、扫描信号接收端子、数据信号接收端子和阳极连接端子,所述电压信号接收端子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电连接,所述扫描信号接收端子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电连接,所述数据信号接收端子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电连接,所述阳极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电压信号线、扫描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和阳极,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电压信号输出端子、扫描信号输出端子和数据信号输出端子;
所述电压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电压信号线和所述电压信号接收端子电连接,所述扫描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扫描信号接收端子电连接,所述数据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接收端子电连接,所述阳极与所述阳极连接端子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信号输出端子、扫描信号输出端子和数据信号输出端子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远离朝向所述阳极的一侧;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阳极与所述电压信号输出端子所在平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和一个第一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包括单晶硅晶体管,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多晶硅晶体管;
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输入电极、第一输出电极、第一控制电极以及电压信号接收端子、控制信号接收端子和阳极连接端子;所述电压信号接收端子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电连接,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端子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电连接,所述阳极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输出电极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电压信号线、扫描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和阳极,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附加晶体管、电压信号输出端子和控制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第二输入电极、第二输出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
所述电压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所述电压信号线和所述电压信号接收端子电连接,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电极和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端子电连接,所述扫描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电连接,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电连接,所述阳极与所述阳极连接端子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信号输出端子和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子同层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远离所述阳极的一侧;
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设置于所述阳极与所述电压信号输出端子所在平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单晶硅有源层,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附加晶体管包括多晶硅有源层;
所述单晶硅有源层和所述多晶硅有源层异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晶硅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多晶硅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晶硅有源层设置于所述多晶硅有源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单晶硅有源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且所述遮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单晶硅有源层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多晶硅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附加晶体管包括多晶硅晶体管;
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包括第一多晶硅有源层,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附加晶体管包括第二多晶硅有源层;所述第一多晶硅有源层的晶粒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多晶硅有源层的晶粒尺寸;
所述第一多晶硅有源层和所述第二多晶硅有源层同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有源层的晶粒尺寸为D1,所述第二多晶硅有源层的晶粒尺寸为D2,其中,50μm≤D1≤5mm,10nm≤D2≤1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晶硅有源层的电子迁移率为V,其中V≥500cm2/(V*s)。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二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线宽为d1,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线宽为d2,其中,500nm≤d1<2μm,d2≥2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的过渡显示区;
所述过渡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三像素单元和第三驱动电路,所述第三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的像素单元密度;
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包括第三驱动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三附加晶体管,所述第三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三附加晶体管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附加晶体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二附加晶体管的数量;且所述第三驱动晶体管的沟道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雨,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