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276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包括底座,底座上的一端设置有支架,支架上沿X轴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进油口、第二出油口和第三进油口,油冷进口与第一混合腔相连通,第二混合腔与油冷出口相连通,油滤进口与油滤的进油端相连通,油滤出口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二出油口相连通,底座的另一端沿Z轴方向设置有固定杆,固定杆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稀油站结构设置合理,油液经由油泵、第一油冷循环管路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的循环,节省能量的同时,还保证了稀油站的润滑效果。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保证装置安装的水平度,平衡管道内部气压。

An adjustable thin oil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
本技术涉及机械润滑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
技术介绍
稀油站是稀油循环润滑系统的心脏,作用为将润滑油液强制地压送到机器摩擦部位。稀油站主要用于冶金、矿山、水泥等机械设备的动静压或滑履轴承的集中润滑系统中,通常安装在机器附近的地下油库或地坑中。稀油站主要用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伺服机构和轴承集中润滑,使机器零件之间减少摩擦和摩擦部分清洗,并带走产生的热量,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转,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稀油滑润站通常包括油箱、油泵、冷却系统、过滤器及阀门等组成,工作时,油泵从油箱中吸出油液,经过滤器及阀门等部件后直接输送至机械设备需要润滑的部位,使机械设备的相对运动部位得到较好的润滑,并带走运动时磨损金属微粒,经过滤和冷却系统冷却后流回油箱,形成循环润滑系统。现有技术中的稀油站大多结构结构设置不合理,且较为复杂,装置安装水平度不能实时控制,导致油冷效果以及润滑效果较差。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包括底座,底座上的一端设置有支架,支架上沿X轴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进油口、第二出油口和第三进油口,第二进油口通过第一管道与B端相连通,第三进油口依次通过油泵进口和油泵出口与油冷进口相连通,油冷进口与第一混合腔相连通,第一混合腔分别通过上进油阀和第一油冷循环管路的第一端相连通,下进油阀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油冷循环管路的第二端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上出油阀和下出油阀与第二混合腔相连通,第二混合腔与油冷出口相连通,油冷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C端相连通,B端和C端均与A端相连通,A端通过第三管道与油滤进口相连通,油滤进口与油滤的进油端相连通,油滤的出油端与油滤出口相连通,油滤出口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二出油口相连通,油滤上设置有油滤调节开关,底座的另一端沿Z轴方向设置有固定杆,固定杆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设置,第三传感器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顶部,底座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个可调节脚垫,可调节脚垫与脚垫调节开关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均为红外距离探测仪。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之间还设置有第六管道,第六管道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控制阀和下控制阀,上控制阀和下控制阀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调节开关。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进油口和B端之间的第一管道上还设置有安全阀,安全阀包括安全阀进口和安全阀出口,安全阀进口与第一管道相连通,安全阀出口通过支路管道与第三进油口处的第五管道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安全阀为弹簧式安全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靠近油泵出口的位置上还设置有油泵,且油泵上还设置有压力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油冷循环管路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二进油阀和第一出油阀,第一出油阀通过第一进油阀与第一出油口相连通,第二进油阀通过第二出油阀与第一进油口相连通,第二油冷循环管路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三出油阀和第四进油阀,第三出油阀通过第三进油阀与第一出油口相连通,第四进油阀通过第四出油阀与第一进油口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出油阀和第一进油阀、第三进油阀和第三出油阀之间均设置有节流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靠近第一进油阀、第二出油阀、B端和C端的管道上均设置有第一阀门调节开关。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油冷循环管路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均为油冷循环器。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稀油站结构设置合理,油液经由油泵、第一油冷循环管路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的循环,节省能量的同时,还保证了稀油站的润滑效果。通过安全阀设置,可以平衡控制管道上的气压,保证管路正常流通,同时确保安全性能。通过设置在底座1的固定杆7上设置的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9和第三传感器10,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设置,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用于感应传感器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第三传感器10通过旋转可以同时测量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与第三传感器10之间的间距,用于参照对比,同时通过调节脚垫调节开关43可以对可调节脚垫42进行适当性的调节,保证装置安装的水平度,平衡管道内部气压。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主视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1底座2压力计3油泵4安全阀出口5安全阀进口6安全阀7固定杆8第一传感器9第二传感器10第三传感器11油滤12油滤调节开关13第一出油口14第一进油口15第一进油阀16第二出油阀17第一阀门调节开关18节流阀19第一出油阀20第二进油阀21油冷进口22上进油阀23第一混合腔24下进油阀25第一油冷循环管路26油冷出口27上出油阀28第二混合腔29下出油阀30第二油冷循环管路31油滤进口32油滤出口33第二进油口34第二出油口35第三进油口36下控制阀37C端38A端39B端40第二阀门调节开关41上控制阀42可调节脚垫43脚垫调节开关44第三进油阀45第四出油阀46第四进油阀47第三出油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的一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沿X轴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进油口(33)、第二出油口(34)和第三进油口(35),所述第二进油口(33)通过第一管道与B端(39)相连通,所述第三进油口(35)依次通过油泵进口和油泵出口与油冷进口(21)相连通,所述油冷进口(21)与第一混合腔(23)相连通,所述第一混合腔(23)分别通过上进油阀(22)和第一油冷循环管路(25)的第一端相连通,下进油阀(24)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30)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油冷循环管路(25)的第二端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30)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上出油阀(27)和下出油阀(29)与第二混合腔(28)相连通,所述第二混合腔(28)与油冷出口(26)相连通,所述油冷出口(26)通过第二管道与C端(37)相连通,所述B端(39)和C端(37)均与A端(38)相连通,所述A端(38)通过第三管道与油滤进口(31)相连通,所述油滤进口(31)与油滤(11)的进油端相连通,油滤(11)的出油端与油滤出口(32)相连通,所述油滤出口(32)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二出油口(34)相连通,所述油滤(11)上设置有油滤调节开关(12),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沿Z轴方向设置有固定杆(7),所述固定杆(7)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9)和第三传感器(10),所述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三传感器(10)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的顶部,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个可调节脚垫(42),所述可调节脚垫(42)与脚垫调节开关(43)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的一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沿X轴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进油口(33)、第二出油口(34)和第三进油口(35),所述第二进油口(33)通过第一管道与B端(39)相连通,所述第三进油口(35)依次通过油泵进口和油泵出口与油冷进口(21)相连通,所述油冷进口(21)与第一混合腔(23)相连通,所述第一混合腔(23)分别通过上进油阀(22)和第一油冷循环管路(25)的第一端相连通,下进油阀(24)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30)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油冷循环管路(25)的第二端和第二油冷循环管路(30)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上出油阀(27)和下出油阀(29)与第二混合腔(28)相连通,所述第二混合腔(28)与油冷出口(26)相连通,所述油冷出口(26)通过第二管道与C端(37)相连通,所述B端(39)和C端(37)均与A端(38)相连通,所述A端(38)通过第三管道与油滤进口(31)相连通,所述油滤进口(31)与油滤(11)的进油端相连通,油滤(11)的出油端与油滤出口(32)相连通,所述油滤出口(32)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二出油口(34)相连通,所述油滤(11)上设置有油滤调节开关(12),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沿Z轴方向设置有固定杆(7),所述固定杆(7)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9)和第三传感器(10),所述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三传感器(10)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一传感器(8)和第二传感器(9)的顶部,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个可调节脚垫(42),所述可调节脚垫(42)与脚垫调节开关(43)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8)、第二传感器(9)和第三传感器(10)均为红外距离探测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式的稀油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之间还设置有第六管道,所述第六管道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控制阀(41)和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帕珂气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