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及发电车车厢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3830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包括厢体,以及设在厢体内的机组,在机组上设有风机,在厢体前端顶部设有下沉式凹槽的进风结构,该进风结构通过水汽分离隔声障与厢体内部相通;在厢体尾端顶部设有上下升降且为四周密封环形结构的环形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与安装在机组尾部的非直线型导风管连接。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厢体上出风结构和进风结构的位置,同时再配合降音和吸音结构使得机组发出的噪声不能逸出,解决目前发电车车厢遇到的通风和噪声相互矛盾的问题。

A ventil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system for power generation vehicle and its carri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及发电车车厢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电车的通风降噪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发电车。
技术介绍
发电车的机组在工作后需要散热,目前采用的散热方式主要是通风散热式结构。这种结构存在如下的问题:进出风窗的面积影响到机组散热效果,对于散热来说,面积越大散热越好。但是,当面积变大的同时,噪声也会逐步增强。目前电源车主要采用的散热方式和结构主要还是:从侧面进风,后面出风;以及从前面进风,后面出风这两种方式。对于采用侧面进风,后面出风的方式,进风百叶窗设置在车厢的侧面,由于进风窗距离噪声源——机组太近,且内部空间有限,导致噪声无法控制,车厢两侧的噪声较大,而车厢两侧往往是人员操作的位置,长期处在高噪音的环境下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对于目前采用的前进风,后出风方式,进风百叶窗设置在车厢前端面;车厢前端面与驾驶室及导流罩之间间隙较小,受整车高度的影响,进风百叶窗的有效进风面积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车的进风效果,造成发电车的供电可靠性受到影响,对于功率较大的发电车影响更甚。技术内容为了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包括厢体(1),以及设在厢体(1)内的机组(6),在机组(6)上设有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厢体(1)前端顶部设有下沉式凹槽(13)的进风结构(2),该进风结构(2)通过水汽分离隔声障(23)与厢体(1)内部相通;在厢体(1)尾端顶部设有上下升降且为四周密封环形结构的环形出风结构(3),所述出风结构(3)与安装在机组(6)尾部的非直线型导风管(3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包括厢体(1),以及设在厢体(1)内的机组(6),在机组(6)上设有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厢体(1)前端顶部设有下沉式凹槽(13)的进风结构(2),该进风结构(2)通过水汽分离隔声障(23)与厢体(1)内部相通;在厢体(1)尾端顶部设有上下升降且为四周密封环形结构的环形出风结构(3),所述出风结构(3)与安装在机组(6)尾部的非直线型导风管(3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结构(2)和/或水汽分离隔声障(23)的顶部设有相对于厢体(1)的顶部向上隆起的突部(12),且凹槽(13)顶部靠近水汽分离隔声障(23)的位置设有挡水板(2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结构(2)包括:在凹槽(13)的后侧壁通过进风窗(21)上的百叶(211)与水汽分离隔声障(23)连接;
所述水汽分离隔声障(23)包括;两端贯通的壳体(231),在壳体(231)内设有若干个向后上方倾斜为锐角β的隔板(2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厢体(1)为水平状态时,所述凹槽(13)底部的导水板(131)为前低后高的固定在凹槽(13)上,在凹槽(13)的前后端分别设有排水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电车通风降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包括设在导水板(131)前边沿的排水孔,以及与导水板(131)后边沿连接的排水管(132);所述排水管(132)一端固定在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斌欧阳成张雷李建军牛辉宋树军耿德福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海伦哲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