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士忠专利>正文

除渣式炉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1485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渣式炉排装置,它有框架,框架上分别设置转轴、前炉排,转轴与前炉排相连接,手柄与转轴相连接。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清除炉渣费时费力、很不卫生的问题。(*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民用燃煤炉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它有框架,框架上分别设置转轴、前炉排,转轴与前炉排相连接,手柄与转轴相连接。为连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框架上设置有后托梁,后托梁与前炉排相接触。框架的顶部设置有上盖,上盖上设置有炉口。转轴设置在框架的下部,转轴上分别连接有摆臂,摆臂上连接有凸块,摆臂上连接有凸块;前炉排上分别设置有孔,前炉排设置在框架的上部,摆臂穿在孔内,凸块与前炉排顶部表面相接触,摆臂穿在孔内,凸块与前炉排顶部表面相接触。前炉排为“W”形,其中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齿耙。前炉排后端分别设置有凸台,后托梁前端分别设置有凸台,凸台与凸台相接触,凸台与凸台相接触。后托梁的中间部位上连接有至少一根炉条。本技术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因采用转轴驱动前炉排以及前炉排带动后托梁的炉排形式,其在清除渣时扳动手柄使前炉排和后托梁水平向移动,前炉排上的齿耙则可将炉渣块剪切下来,它清除炉渣省力省时、炉渣灰尘不易飞扬、比较卫生。制作时,按上述要求加工好各零部件组装即可。安装时,将本技术的上盖1先固定在现有燃煤炉炉膛的下口处,然后将框架7固定在上盖1的下部,并使转轴5穿出炉外壳外侧,将手柄8与转轴5相连接即可。使用时,往复扳动手柄8使前炉排3及后托梁2水平向移动,前炉排3上的齿耙13可将炉渣块剪切下为。本技术未详细描述的技术部分均为公知技术。权利要求1.除渣式炉排装置,它有框架(7),其特征在于框架(7)上分别设置转轴(5)、前炉排(3),转轴(5)与前炉排(3)相连接,手柄(8)与转轴(5)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7)上设置有后托梁(2),后托梁(2)与前炉排(3)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7)的顶部设置有上盖(1),上盖(1)上设置有炉口(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5)设置在框架(7)的下部,转轴(5)上分别连接有摆臂(6)、(16),摆臂(6)上连接有凸块(14),摆臂(16)上连接有凸块(4);前炉排(3)上分别设置有孔(9)、(10),前炉排(3)设置在框架(7)的上部,摆臂(6)穿在孔(9)内,凸块(4)与前炉排(3)顶部表面相接触,摆臂(16)穿在孔(10)内,凸块(4)与前炉排(3)顶部表面相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炉排(3)为“W”形,其中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齿耙(13)。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炉排(3)后端分别设置有凸台(17)、(18),后托梁(2)前端分别设置有凸台(11)、(12),凸台(17)与凸台(11)相接触,凸台(18)与凸台(12)相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渣式炉排装置,其特征在于后托梁(2)的中间部位上连接有至少一根炉条(15)。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除渣式炉排装置,它有框架,框架上分别设置转轴、前炉排,转轴与前炉排相连接,手柄与转轴相连接。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清除炉渣费时费力、很不卫生的问题。文档编号F24B13/02GK2530181SQ0221374公开日2003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4日专利技术者刘士忠 申请人:刘士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除渣式炉排装置,它有框架(7),其特征在于:框架(7)上分别设置转轴(5)、前炉排(3),转轴(5)与前炉排(3)相连接,手柄(8)与转轴(5)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士忠
申请(专利权)人:刘士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