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80292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内部呈漏斗形结构,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集泥管,第一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吸泥孔,第一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集泥管的开口端连通有集泥筒,集泥筒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沉淀池内设置有中心筒,中心筒的下部与第一集泥管之间设置有间隙,沉淀池上部设置有第二集泥管,中心筒上部连通有进水管,第二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流水孔,第二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二集泥管的开口端与集泥筒连通;污泥泵的出口伸出集泥筒;及时排除污泥和浮泥,避免污泥反硝化和浮泥上滋生蚊虫和藻类。

An improved vertical flow sett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污水日处理量小于1000m3/d的污水处理设施,竖流式沉淀池常用于生化处理池末端。主要作用是通过重力自然沉淀作用实现生化池污水中泥水分离,沉淀后上清液可直接进入下一级处理或直接消毒排放,污泥通过泥斗沉淀区设置的排泥管道排出,再通过提升泵泵送回流至生化处理池。在处理污水过程中,对于氨氮浓度低的生活污水经过好氧生化处理后,硝态氮累积含量少,反硝化作用不强,上浮污泥少。即使水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较长(2-6h),污泥上浮也不明显。但是对于高浓氨氮的污水经过生化处理后污泥中硝酸盐含量高,如果不及时将沉淀污泥排出,将使得上部溢流的污水浊度增加,会严重影响沉淀池的出水水质。因此,竖流沉淀池需要经常排泥保证污泥不积累或上浮,传统竖流式沉淀池为方便排泥,建设沉淀池的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一般大于3,较大的增加池深度虽然能使池低污泥靠静水压将泥排出,但导致施工难度加大,造价增高。靠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工人对池底污泥累积情况缺乏清晰了解,排泥不及时依然会导致排泥系统堵塞,且静水压排泥速度慢清理污泥费时,静压排泥是单点排泥易存在排泥死角,并且管理麻烦,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污水处理效果。此外,对于高氨氮污水经过好氧生化处理后会在好氧末端积累大量硝酸盐,相对于普通生活污水更容易发生污泥上浮,如果泥斗排泥不及时会导致沉淀污泥极易发生反硝化上浮,而通常采用人工打捞或喷洒清水的方式除去浮泥费时费力,对于不定时的污泥上浮打捞,往往难以持续,最后浮泥在沉淀池表面堆积,导致蚊虫和青苔藻类滋生,影响沉淀池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人工打捞浮泥存在的费时费力和靠静水压排放污泥速度慢且容易留死角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内部呈漏斗形结构,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集泥管,第一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吸泥孔,第一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集泥管的开口端连通有集泥筒,集泥筒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沉淀池内设置有中心筒,中心筒的下部与第一集泥管之间设置有间隙,沉淀池上部设置有第二集泥管,中心筒上部连通有进水管,第二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流水孔,第二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二集泥管的开口端与集泥筒连通;污泥泵的出口伸出集泥筒。进一步限定,沉淀池的上部内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堰,出水堰沿沉淀池的周向设置,出水堰上连接有挡泥板。进一步限定,若干吸泥孔呈两排分布且关于第一集泥管轴线对称设置;若干流水孔呈两排分布且关于第二集泥管轴线对称设置。进一步限定,第一集泥管呈丰字型分布,第二集泥管呈口字形分布且套设于中心筒的上部外。进一步限定,第二集泥管与集泥筒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污泥泵的出口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进一步限定,集泥筒上设置有污泥浓度计。进一步限定,该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还包括PLC控制器,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污泥浓度计以及污泥泵均与PLC控制器通讯连接。进一步限定,第一集泥管和第二集泥管的管径均为63mm~90mm;吸泥孔和流水孔的孔径均为15mm~30mm。进一步限定,第一集泥管和第二集泥管的管径均为63mm~90mm;吸泥孔孔径为15mm~30mm。进一步限定,任意相邻两个流水孔之间的距离均为100~200mm,每一个流水孔的孔径均为10~2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与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静压排泥不同,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集泥管和集泥筒形成的封闭管路系统,以及通过污泥泵将第一集泥管和第二集泥管内的污泥抽出,从而达到污泥的排出和浮泥的排除,避免污泥的反硝化和浮泥导致的蚊虫和青苔藻类的滋生,污泥的排出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不会出现抽泥死区和排泥管径过大导致清水随污泥一同流出,影响抽泥效果的问题。2.通过设定时间和常规的PLC控制器,定时控制第一电动阀的开闭,减少人工管理成本,避免浮泥在挡泥板中大量累积导致蚊虫和藻类滋生影响出水水质;通过污泥浓度计的实时浓度测定且将测定结果传至PLC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二电动阀的启停,污泥泵采用时间定时控制启停,实现污泥的及时排出和减少污泥上浮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的流程图;图2是第一集泥管的布置图;图3是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俯视图;其中,1-沉淀池;2-中心筒;3-第二集泥管;4-第一电动阀;5-集泥筒;6-第二电动阀;7-污泥浓度计;8-污泥泵;9-第一集泥管;10-挡泥板;11-出水堰;12-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实施例1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的内部呈漏斗形结构,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集泥管9,第一集泥管9呈丰字型分布,第一集泥管9上开设有若干吸泥孔,若干吸泥孔呈两排分布且关于第一集泥管9轴线对称设置,第一集泥管9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集泥管9的开口端连通有集泥筒5,集泥筒5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8;沉淀池1内设置有中心筒2,中心筒2的下部与第一集泥管9之间设置有间隙,便于液相和泥能够在沉淀池1内充分分开;沉淀池1上部设置有第二集泥管3,第二集泥管3呈口字形分布且套设于中心筒2的上部外,中心筒2上部连通有进水管12;第二集泥管3上开设有若干流水孔,若干流水孔呈两排分布且关于第二集泥管3轴线对称设置,第二集泥管3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二集泥管3的开口端与集泥筒5连通,污泥泵8的出口伸出集泥筒5;沉淀池1的上部内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堰11,出水堰11沿沉淀池1的周向设置,出水堰11上连接有挡泥板10。第二集泥管3与集泥筒5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4,污泥泵8的出口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6。集泥筒5上设置有污泥浓度计7。该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还包括PLC控制器,第一电动阀4和污泥浓度计7均与PLC控制器通讯连接。其中:第一集泥管9采用PVC材质的圆管,按照丰字型均匀分布在沉淀池1底部,第一集泥管9管径通常为Ф63mm-Ф90mm,管的两边对称开若干Ф15mm-Ф30mm的吸泥孔,按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内部呈漏斗形结构,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集泥管,第一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吸泥孔,第一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集泥管的开口端连通有集泥筒,集泥筒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n沉淀池内设置有中心筒,中心筒的下部与第一集泥管之间设置有间隙,沉淀池上部设置有第二集泥管,中心筒上部连通有进水管,第二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流水孔,第二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二集泥管的开口端与集泥筒连通;污泥泵的出口伸出集泥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内部呈漏斗形结构,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集泥管,第一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吸泥孔,第一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集泥管的开口端连通有集泥筒,集泥筒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
沉淀池内设置有中心筒,中心筒的下部与第一集泥管之间设置有间隙,沉淀池上部设置有第二集泥管,中心筒上部连通有进水管,第二集泥管上开设有若干流水孔,第二集泥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其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二集泥管的开口端与集泥筒连通;污泥泵的出口伸出集泥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池的上部内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堰,出水堰沿沉淀池的周向设置,出水堰上连接有挡泥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型竖流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吸泥孔呈两排分布且关于第一集泥管轴线对称设置;若干流水孔呈两排分布且关于第二集泥管轴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雪佳向宇谢欢余宗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益锦祥生物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