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6493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冷却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进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出液口同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出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进液口同侧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电池组冷却系统换热均匀,冷却效果好,且能满足电池低温加热及高温液冷工况工作要求。

Battery pack cooling system and battery p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
本技术属于电池冷却
,具体涉及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中的主要储能原件,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性能。受我国各地区不同季节的温度条件影响,当电池单体温度低于0℃时对锂电池充电会有电池隔膜刺穿的风险,发生短路;电池组温度过低对电池放电功率和容量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整车性能降低。另外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本身会伴随产生一定热量,从而导致温度上升,而温度升高会影响电池的很多工作特性参数,如内阻、电压、SOC、可用容量、充放电效率和电池寿命;电池组内各电芯温差问题也会影响到整车的性能和循环寿命。因此,做好热管理对电池的性能、寿命至整车行驶里程都十分重要。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存在换热不均,冷却效果不佳,且难以满足电池低温加热及高温液冷工况工作要求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够换热均匀,冷却效果好,且能满足电池低温加热及高温液冷工况工作要求的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种电池组冷却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进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出液口同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出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进液口同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循环进液口及第二循环进液口通过进液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循环出液口及第二循环出液口通过出液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液冷管,第一液冷管一端通过第一循环分流管相连接,第一液冷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循环汇流管相连接,第一循环进液口设在第一循环分流管上,第一循环出液口设在第一循环汇流管上。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液冷管,第二液冷管一端通过第二循环分流管相连接,第二液冷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循环汇流管相连接,第二循环进液口设在第二循环分流管上,第二循环出液口设在第二循环汇流管上。所述第一液冷管及所述第二液冷管依次交替布置。所述第一液冷管及所述第二液冷管为扁管结构。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均为一个以上。所述第一循环进液口及第二循环进液口分别通过水路快速接口连接在进液水管上,所述第一循环出液口及第二循环出液口分别通过水路快速接口连接在出液水管上;所述进液水管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有冷却液进入口,所述出液水管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有冷却液出口。电池组放置于依次交替布置的第一液冷管及第二液冷管上。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组冷却系统。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冷却液流向分为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实现电池组的可靠有效冷却。其中第一循环进液口方向对应第二循环出液口方向,第二循环进液口方向对应第一循环出液口方向,保证电池组换热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电池组液冷管进液口方向与出液口方向电池模组温差大的缺陷,进一步地提高了电池组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液通过循环利用,能够满足电池低温加热工况和电池高温液冷工况的工作需求,可以对电池做好热管理,保证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池组冷却系统组合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池组和电池组冷却系统装配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第一循环进液口,2、第一循环出液口,3、第二循环进液口,4、第二循环出液口,5、第一循环分流管,6、第一循环汇流管,7、第二循环分流管,8、第二循环汇流管,9、第一液冷管,10、第二液冷管,11、进液水管,12、电池组,13、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4、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5、三通接头,16、冷却液进入口,17、冷却液出口,18、水路快速接口,19、出液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该种电池组冷却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的第一循环进液口1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的第二循环出液口4同侧对应设置,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的第一循环出液口2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的第二循环进液口3同侧对应设置。第一循环进液口1及第二循环进液口3内接入冷却液,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及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后,冷却液流向分为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实现电池组的可靠有效冷却。同时,其中第一循环进液口1方向对应第二循环出液口4方向,第二循环进液口3方向对应第一循环出液口2方向,保证电池组换热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电池组液冷管进液口方向与出液口方向电池模组温差大的缺陷,进一步地提高了电池组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液通过循环利用,能够满足电池低温加热工况和电池高温液冷工况的工作需求,可以对电池做好热管理,保证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第一循环进液口1及第二循环进液口3通过进液水管11连接,第一循环出液口2及第二循环出液口4通过出液水管19连接,来保证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的进液的同时性和同步性,保证换热均匀性,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包括第一液冷管9,第一液冷管9一端通过第一循环分流管5相连接,第一液冷管9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循环汇流管6相连接,第一循环进液口1设在第一循环分流管5上,第一循环出液口2设在第一循环汇流管6上。冷却液通过第一循环进液口1,流入第一循环分流管5,再流入第一液冷管9对电池进行换热,冷却液对电池进行换热后流入第一循环汇流管6流入第一循环出液口2形成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的第一液冷循环。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包括第二液冷管10,第二液冷管10一端通过第二循环分流管7相连接,第二液冷管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循环汇流管8相连接,第二循环进液口3设在第二循环分流管7上,第二循环出液口4设在第二循环汇流管9上。冷却液通过第二循环进液口3,流入第二循环分流管7,再流入第二液冷管10对电池进行换热,冷却液对电池进行换热后流入第二循环汇流管8流入第二循环出液口4形成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的第二液冷循环。第一液冷管9及第二液冷管10依次交替布置,实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的交替布置。同时第一循环进液口1方向对应第二循环出液口4方向,第二循环进液口3方向对应第一循环出液口2方向,两个冷却循环回路保证了电池模组的换热效果均匀,温差极大的降低,以进一步提高对电池组的冷却效果。优选第一液冷管9及第二液冷管10为扁管结构,便于结构布置,且能够节省空间。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均为一个以上。第一冷却循环回路13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14为一个以上的多个,对应地,第一液冷管9及第二液冷管10为多个,形成多组液冷管组合,极大的提高换热效果,提高电池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池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进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出液口同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出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进液口同侧对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进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出液口同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一循环出液口和第二冷却循环回路的第二循环进液口同侧对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进液口及第二循环进液口通过进液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循环出液口及第二循环出液口通过出液水管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液冷管,第一液冷管一端通过第一循环分流管相连接,第一液冷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循环汇流管相连接,第一循环进液口设在第一循环分流管上,第一循环出液口设在第一循环汇流管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液冷管,第二液冷管一端通过第二循环分流管相连接,第二液冷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循环汇流管相连接,第二循环进液口设在第二循环分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潇吴建中刘冰徐小稳赵伯成周钦王闯
申请(专利权)人:大乘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坛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