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及具有其的侧吹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667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及具有其的侧吹炉,所述弹性骨架包括:多对第一侧立柱;两个第一侧横梁;多个第一上横拉杆;多个第一下横拉杆;多对第二侧立柱;两个第二侧横梁;多个第二上横拉杆;多个第二下横拉杆;多对第三侧立柱;两个第三侧横梁;多对顶紧弹簧装置;多个第三下横拉杆。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吹炉的弹性骨架,能够较好地适应炉体的热变形,可与炉体同步膨胀,并且能够有效保持炉体整体稳定,既保证了炉体的安全运行,又延长了炉体的使用寿命。

Elastic framework of side blowing furnace and side blowing furnac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及具有其的侧吹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侧吹炉
,尤其是涉及一种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和具有该弹性骨架的侧吹炉。
技术介绍
侧吹炉为一种竖式熔池熔炼炉,炉子主体结构由基础、底梁、炉壳板以及用于固定、夹紧炉壳板的炉体骨架等部分组成,炉壳板内衬耐火材料。目前行业内侧吹炉的炉体骨架均为刚性骨架结构,侧吹炉烘炉、生产和检修时,炉壳板各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或收缩,而不同部位产生的位移也不尽相同,刚性结构的骨架对炉子的热变形适应性较差,不可调节的刚性结构会导致炉子鼓肚,缩短炉寿,并且运行时将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侧吹炉的弹性骨架,所述侧吹炉的弹性骨架能够较好地适应炉体的热变形,可与炉体同步膨胀,并且能够有效保持炉体整体稳定,既保证了炉体的安全运行,又延长了炉体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弹性骨架的侧吹炉。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侧吹炉的弹性骨架,所述侧吹炉包括基础、设于所述基础上的底梁以及设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吹炉包括基础、设于所述基础上的底梁以及设于所述底梁上的炉壳,所述炉壳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炉缸区、炉身区和炉顶区,所述炉缸区包括铜锍池、反应区和渣池,所述炉缸区的反应区用于完成熔炼反应,所述铜锍池和所述渣池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左右两侧,所述铜锍池和所述渣池的顶部均高于所述反应区的顶部,所述炉身区、所述炉顶区均位于所述反应区的上方,所述炉壳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多个支撑立柱,每个所述支撑立柱均沿竖向延伸,每个所述支撑立柱的下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上,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支撑立柱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位于所述炉壳前侧的多个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炉顶区的前侧壁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吹炉包括基础、设于所述基础上的底梁以及设于所述底梁上的炉壳,所述炉壳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炉缸区、炉身区和炉顶区,所述炉缸区包括铜锍池、反应区和渣池,所述炉缸区的反应区用于完成熔炼反应,所述铜锍池和所述渣池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左右两侧,所述铜锍池和所述渣池的顶部均高于所述反应区的顶部,所述炉身区、所述炉顶区均位于所述反应区的上方,所述炉壳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多个支撑立柱,每个所述支撑立柱均沿竖向延伸,每个所述支撑立柱的下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上,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支撑立柱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位于所述炉壳前侧的多个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炉顶区的前侧壁抵接,位于所述炉壳后侧的多个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炉顶区的后侧壁抵接,所述弹性骨架包括:
多对第一侧立柱,多对所述第一侧立柱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开地设于所述铜锍池的外侧,每对所述第一侧立柱中的两个所述第一侧立柱分别设于所述铜锍池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正对,每个所述第一侧立柱均沿竖向延伸,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一侧立柱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侧立柱之间设有多个第一侧部连接梁,每个所述第一侧部连接梁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一侧部连接梁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一侧部连接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侧立柱相连,且所述第一侧部连接梁与所述铜锍池的外侧壁相连;
两个第一侧横梁,每个所述第一侧横梁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两个所述第一侧横梁分别位于所述铜锍池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上正对,位于所述铜锍池的前侧的所述第一侧横梁横跨在位于所述铜锍池的前侧的多个第一侧立柱的外侧,位于所述铜锍池的后侧的所述第一侧横梁横跨在位于所述铜锍池的后侧的多个第一侧立柱的外侧,所述第一侧横梁高于所述铜锍池的顶部;
多个第一上横拉杆,多个所述第一上横拉杆与多对所述第一侧立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上横拉杆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每个所述第一上横拉杆穿过在前后方向正对的两个第一侧立柱以及两个第一侧横梁,每个所述第一上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均显露在外侧,所述第一上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设有第一上弹簧装置,且所述第一上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螺纹连接第一上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一上弹簧装置位于所述第一侧横梁和所述第一上螺纹紧固件之间,且所述第一上弹簧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横梁和所述第一上螺纹紧固件抵接;
多个第一下横拉杆,多个所述第一下横拉杆与多对所述第一侧立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下横拉杆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且每个所述第一下横拉杆均低于所述铜锍池的底部,每个所述第一下横拉杆穿过在前后方向正对的两个第一侧立柱,每个所述第一下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均显露在外侧,所述第一下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设有第一下弹簧装置,且所述第一下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螺纹连接第一下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一下弹簧装置位于所述第一侧立柱和所述第一下螺纹紧固件之间,且所述第一下弹簧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立柱和所述第一下螺纹紧固件抵接;
多对第二侧立柱,多对所述第二侧立柱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开地设于所述渣池的外侧,每对所述第二侧立柱中的两个所述第二侧立柱分别设于所述渣池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正对,每个所述第二侧立柱均沿竖向延伸,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二侧立柱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侧立柱之间设有多个第二侧部连接梁,每个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梁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梁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侧立柱相连,且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梁与所述渣池的外侧壁相连;
两个第二侧横梁,每个所述第二侧横梁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两个所述第二侧横梁分别位于所述渣池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上正对,位于所述渣池的前侧的所述第二侧横梁横跨在位于所述渣池的前侧的多个第二侧立柱的外侧,位于所述渣池的后侧的所述第二侧横梁横跨在位于所述渣池的后侧的多个第二侧立柱的外侧,所述第二侧横梁高于所述渣池的顶部;
多个第二上横拉杆,多个所述第二上横拉杆与多对所述第二侧立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上横拉杆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每个所述第二上横拉杆穿过在前后方向正对的两个第二侧立柱以及两个第二侧横梁,每个所述第二上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均显露在外侧,所述第二上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设有第二上弹簧装置,且所述第二上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螺纹连接第二上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二上弹簧装置位于所述第二侧横梁和所述第二上螺纹紧固件之间,且所述第二上弹簧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横梁和所述第二上螺纹紧固件抵接;
多个第二下横拉杆,多个所述第二下横拉杆与多对所述第二侧立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下横拉杆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且每个所述第二下横拉杆均低于所述渣池的底部,每个所述第二下横拉杆穿过在前后方向正对的两个第二侧立柱,每个所述第二下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均显露在外侧,所述第二下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设有第二下弹簧装置,且所述第二下横拉杆的前后两端分别螺纹连接第二下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二下弹簧装置位于所述第二侧立柱和所述第二下螺纹紧固件之间,且所述第二下弹簧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立柱和所述第二下螺纹紧固件抵接;
多对第三侧立柱,多对所述第三侧立柱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开地设于所述反应区的外侧,每对所述第三侧立柱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侧立柱分别设于所述反应区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正对,每个所述第三侧立柱均沿竖向延伸,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三侧立柱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侧立柱之间设有多个第三侧部连接梁,每个所述第三侧部连接梁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三侧部连接梁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第三侧部连接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侧立柱相连,且所述第三侧部连接梁与所述反应区的外侧壁相连;
两个第三侧横梁,每个所述第三侧横梁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两个所述第三侧横梁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上正对,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前侧的所述第三侧横梁横跨在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前侧的多个第三侧立柱的外侧,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后侧的所述第三侧横梁横跨在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后侧的多个第三侧立柱的外侧,所述第三侧横梁与所述反应区前后侧壁在前后方向上正对;
多对顶紧弹簧装置,多对所述顶紧弹簧装置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每对所述顶紧弹簧装置中的两个所述顶紧弹簧装置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后方向上正对,每个所述顶紧弹簧装置均与所述第三侧横梁正对且位于所述第三侧横梁的外侧,每个所述顶紧弹簧装置与与其邻近的所述支撑立柱相连,所述顶紧弹簧装置用于将两个所述第三侧横梁以及多对所述第三侧立柱弹性顶紧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小红崔大韡曹珂菲冯双杰周钢许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