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4572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电压发生装置,其挡块和一对压电元件设置在绝缘外壳的压电元件置放部而且把金属法兰盘设置在该压电元件放置部的开口部,把撞击挡块的冲击子和击子撞向挡块方向的冲击弹簧装配在内壳中,该内壳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壳置放部,并能自由滑动,将内壳推离上述压电元件方向的复位弹簧设置在上述的外壳内,将中间电极板插入上述一对压电元件间,在该中间电极板的外部接线端形成引线夹持槽,高压引线的导线部分嵌置在该引线槽中。(*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将冲击力加于压电元件而产生高电压的高压发生装置。这种利用压电元件的高电压发生装置广泛应用于煤气点火和其它点火装置。日本昭51-15408号“实用新案公开”披露了一种现有的高电压发生装置,它具有这样的结构挡块和一对压电元件设置在绝缘外壳的压电元件置放部,而且金属法兰盘设置在该压电元件置放部的开口部,冲击上述挡块的冲击子和使该冲击子撞向上述挡块方向的冲击弹簧都安装在内壳中,该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壳置放部并可自由滑动,把该内壳推离上述压电元件方向的复位弹簧设置在上述外壳内。但是,现有装置有高压引线的连接操作太麻烦,此高压引线要与压电元件相接触的中间电极板相连,而且为驱动冲击子,在外壳和内壳上形成的凸轮窗就那样向外开口,所以也存在着灰尘侵入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的提供一种高压引线连接容易而且可靠,并能改善防尘性能的高电压发生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这种高电压发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挡块和一对压电元件设置在绝缘外壳的压电元件置放部,在内壳中装有冲击挡块的冲击子及用以使冲击子撞向上述挡块的冲击弹簧,该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壳置放部并可自由滑动,用以把该内壳推离上述压电元件的复位弹簧配置在上述外壳内,在上述一对压电元件间插入中间电极板,在该中间电极板的外部接线端形成一引线夹持槽,高压引线的导线部分即嵌置在此引线夹持槽中。此外,在上述外壳和内壳上形成与冲击子销相配合的凸轮窗时,最好在外壳上装上覆盖上述凸轮窗的防尘罩。本技术的高电压发生装置,是用积蓄在冲击弹簧中的弹力驱动冲击子去强力冲击与压电元件相接的挡块,从压电元件取出高电压。此处使用一对压电元件,在一对压电元件之间设置有中间电极板,该一对压电元件的端部与金属法兰盘相连接,也就是说,将两个压电元件电气并联连接在中间电极板和金属法兰盘间。上述中间电极板和高压引线的连接,是在该中间电极板外部的接线端形成引线夹持槽,采用把高压引线的导线部分嵌置在此引线夹持槽中的这种办法,可一次揿接完成。而且,通过把为驱动冲击子而在外壳及内壳上设置的凸轮窗用罩覆盖,就能防止灰尘从凸轮窗进入。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高电压发生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高电压发生装置第1实施例的分解侧视图;图2为同一图的平面图;图3是同一图的正剖面图;图4是表示内壳的开口端面的侧视图;图5是说明把冲击子安装进内壳的正视图;图6是表示将防尘罩安装在外壳上,沿图2中的VI-VI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把高压引线嵌置到中间电极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2实施例,是在金属法兰盘被取下时外壳的侧视图;图9是本技术第3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图1-图3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这些图中,用略有弹性的绝缘树脂制成的外壳1中包括有方筒形内壳置放部2和在其内形成的压电元件置放部3。承受冲击力的挡块4和一对压电元件5A、5B安装在此压电元件置放部3的圆柱形凹部。把用以取出高压的中间电极板6种用压电元件置放部3的插入用间隙7,插入到此两个压电元件间。而且,在压电元件置放部3的开口凸出部的外周上刻有阳螺纹8,沿此压电元件置放部3形成接地孔9。而金属法兰盘10旋在阳螺纹8上,将挡块4和压电元件5A、5B压紧,使之成为一体。防护部11比上述中间电极板6的脊还高,围在中间电极板6的周围,并与上述外壳1形成一体,而且在防护部11内的引线夹持凸缘12和在防护部11外的引线夹持凸缘13分别整体地形成。在上述外壳1的内壳置放部2的外面(四侧面)。通过将其壁厚做薄,使之形成一段小阶面15,与此阶面15相对的两面上形成L形凸轮窗16,还形成与罩衔合的凸台17。为使之能强力地冲击挡块4,冲击子20有金属制的冲击子销21。这里,冲击子20可以通过两次机械加工与冲击子销21形成一体,也可以用铸造、锻造等手段形成一体。上述外壳侧面的L形凸轮窗16备有一个其宽度比冲击子销的直径还小的、与外壳1的开口端面连通的连通部18。在安装时,此连通部18用以将冲击子销21导引至L形凸轮窗16。如图4和图5所示,内壳25用绝缘树脂或者导电树脂制成。其对角部为厚壁,大体上呈方筒形,在相对的两侧面形成凸轮窗26。而且,在内壳25的对角厚壁部形成可从开口端面抵达上述凸轮窗26的,用以通过销的连通槽27。而且,把冲击弹簧28放入内壳25内,然后,借助于用以通过销的连通槽27把冲击子销导引至图5所示的凸轮窗26的位置P处,再从那里移至位置Q处。借助冲击弹簧28的弹力,冲击子销21稳定在位置Q的状态。将其中装有冲击子20的内壳25和接地零件30以及复位弹簧31一起装在外壳1的内壳置放部2中。这时,冲击销21借助在外壳1上形成的连通部18被导引至L形凸轮窗16。连通部18的宽度比冲击子销的直径还小。由于外壳21有点弹性,可暂时弯曲扩大,使冲击子销21无障碍地通过。上述接地零件30由嵌置在压电元件置放部3的底部的环状部35和与其垂直弯曲延伸的接地片36组成。而且复位弹簧31,其一端压接在环状部35,另一端接在内壳25的端部,把该内壳35向外(离开挡块4的方向)推。防尘罩37用绝缘树脂制成,具有与上述阶面15能自由嵌合的方筒形,在其一面上有与外壳侧面的罩衔合的凸台17相对应的衔合窗38,并且,防尘罩37嵌置在阶面15的外侧,如图6所示,借助衔合窗38和罩衔合凸台17的配合,防尘罩37即被安装到外壳1上。如图7所示,在上述中间电极板6的外部接线端形成类似U形或类似V形的引线夹持槽40,剥掉了绝缘层的高压引线41的端部导体部分42嵌入并夹持在引线夹持槽40(夹持槽40的底部做得比导体部分42的直径要小)中。高压引线41包覆着绝缘层的部分,用引线的夹持凸缘12、13夹持着。在上述第1实施例的结构中,在通常状态下,内壳25借助于复位弹簧31的弹力向外推出,冲击子销21如图2虚线所示,位于凸轮窗26的位置Q,而且,稳定在与L形凸轮窗16的下端R处相衔合状态。现在,逆着冲击弹簧28的弹力将给内壳25按箭头S的方向以推压,冲击弹簧28中即积蓄了弹力。进一步继续推压内壳25,由于凸轮窗26的作用,冲击子销21被推了上来,冲击子销21与L形凸轮窗16的下端部R会脱离衔合,冲击子20就急速地向左方移动,强烈地冲击挡块4,这时,压电元件5A的接地就与挡块4、冲击子20、复位弹簧31以及接地零件30和金属法兰盘10形成电连接。也就是说,压电元件5A、5B在中间电极板6和金属法兰盘10之间成为并联的电连接状态,于是,高电压由中间电极板6和金属法盘10之间输出。上述第1实施例可以获得如下效果(1)因为在中间电极板6的外部接线端形成类似U形以至V形的引线夹持槽40,高压引线41的导线部分只需一次揿装就可嵌置在该引线夹持槽40中,高压引线的连接操作就变得十分简单。高压引线41包覆着绝缘层的部分可以镶嵌夹持在位于外壳一侧的引线夹持凸缘12、13中,能有效地防止高压引线41的脱落。(2)由于外壳1上嵌置有防尘罩37,能有效地防止灰尘从凸轮窗进入,而且还能加强设置有连通部18的外壳1的强度,可确保工作的可靠性。(3)由于用以通过销的连通槽27和连通部18分别形成在内壳25上和外壳1上,就能很容易地将冲击子销21导入凸轮26和L形凸轮窗16,冲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电压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挡块和一对压电元件设置在绝缘外壳的压电元件置放部而且把金属法兰盘设置在该压电元件放置部的开口部,把撞击挡块的冲击子和使冲击子撞向挡块方向的冲击弹簧装配在内壳中,该内壳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壳置放部,并能自由滑动,将内壳推离上述压电元件方向的复位弹簧设置在上述的外壳内,将中间电极板插入上述一对压电元件间,在该中间电极板的外部接线端形成引线夹持槽,高压引线的导线部分嵌置在该引线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彻之辅佐渡谷久芳佐藤博
申请(专利权)人:有夏产业株式会社TDK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