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3273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行业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姜黄素稳定性不佳等问题,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每克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包括以下组分:姜黄素100‑4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100‑130mg,改性大豆磷脂140‑170mg,甘油270‑330mg。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具有稳定性好等优点。

Curcumin nano suspension for food industry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行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姜黄为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在亚洲的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及染料中。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出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姜黄素水溶性差,作为功能饮料添加剂时易发生沉降,这极大的影响了口感,限制了姜黄素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纳米混悬液是纯药物亚微米颗粒的胶状分散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基质骨架型纳米体系不同,纳米混悬液无需载体材料,它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电荷效应和立体效应的稳定作用,将纳米尺度的药物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稳定体系。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纳米混悬液可有效克服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提高药效,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为此,通过将姜黄素制备成纳米混悬液,增加姜黄素的稳定性,以期为后续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上述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每克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包括以下组分:姜黄素100-4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100-130mg,改性大豆磷脂140-170mg,甘油270-330mg。优选地,每克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包括以下组分:姜黄素4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120mg,改性大豆磷脂160mg,甘油300mg。优选地,所述的聚甘油脂肪酸酯为十聚甘油单油酸酯。优选地,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颗粒的粒径在300-400nm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上述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01:往姜黄素超微粉中加入乙醇中,搅拌分散姜黄素超微粉得到混合物A;将甘油加水混合,得到混合物B;聚甘油脂肪酸酯与改性大豆磷脂混合后加热至融化,得到混合物C;姜黄素超微粉的粒径在100nm以下S02:将混合物A先加入混合物C中,再一起加入混合物B中,搅拌浓缩后,均质多次,即得到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优选地,步骤S01中,姜黄素超微粉400mg中加入10ml乙醇中,以1000r/min的速度分散姜黄素超微粉,得到混合物A。优选地,步骤S01中,将300mg甘油加水混合至2ml,即为混合物B。优选地,步骤S01中,聚甘油脂肪酸酯120mg与改性大豆磷脂160mg混合后加热至60℃融化,得到混合物C;优选地,步骤S02中,将混合物A先加入混合物C中,再一起加入混合物B中,60℃搅拌浓缩10min后以20000psi的压力均质10次,即得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优选地,所述的姜黄素超微粉在200Pa的压力下粉碎姜黄素粉末50min得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超微粉碎技术,高压均质技术制备达到了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并在制备过程中对辅料的种类及配比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一种稳定性较好的姜黄素液体制剂,可用于食品行业,具有广阔前景。2、本专利技术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最佳配方为每克纳米混悬液含姜黄素400mg,十聚甘油单油酸酯120mg,改性大豆磷脂160mg,甘油300mg。此配方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好。3、本专利技术的最佳的制备方法为:400mg姜黄素超微粉中加入4ml的乙醇中,磁力搅拌(1000r/min)分散姜黄素超微粉,呈亮黄色,此为混合物A。将300mg甘油加水混合至2mL记为混合物B。聚甘油脂肪酸酯120mg与改性大豆磷脂160mg混合后加热至60℃融化,此为混合物C。将混合物A加入混合物C中,再加入混合物B,60℃搅拌浓缩10min后以20000psi的压力均质10次,即得姜黄素纳米混悬液。该制备方法制得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将姜黄素超微粉用乙醇溶解后,加入稳定剂,考察其稳定性。稳定剂种类的考察按照上述的制备方法,稳定剂选用大豆分离蛋白、食用明胶、黄原胶、麦芽糊精、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卵磷脂、甘油、聚甘油脂肪酸酯、改性大豆磷脂、甘油脂肪酸酯、环糊精,互相组合,以制备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稳定性为考察指标,最后发现当稳定剂选用甘油、聚甘油脂肪酸酯、改性大豆磷脂时,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不易产生分层、分散均匀。故最后选用甘油、聚甘油脂肪酸酯、改性大豆磷脂作为稳定剂。各辅料加入量对成品稳定性的影响将400mg姜黄素超微粉溶于2ml乙醇中,磁力搅拌后得到混合液A;将Xmg甘油加水混合至2ml,即为混合物B;将Ymg聚甘油脂肪酸酯与Zmg改性大豆磷脂混合后加热至融化,得到混合物C。将混合物A先加入混合物C中,再一起加入混合物B中,60℃搅拌浓缩10min后以20000psi的压力均质10次,即得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甘油加入量的考察如表1所示表1甘油加入量考察聚甘油脂肪酸酯的考察如表2所示:表2聚甘油脂肪酸酯考察改性大豆磷脂用量考察如表3所示:表3改性大豆磷脂用量考察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知道,当不加入甘油时,产品的稳定性与分散性较差,沉淀物呈絮状,混悬颗粒较大;随着加入甘油量的增大,产品的稳定性有所改善,当甘油加入量为300mg时,产品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最佳,当甘油加入量为400mg时,产品稳定性与分散性较佳,但差于甘油加入量为300mg;当甘油加入量达到500mg时,沉淀又再次增多。当不加入聚甘油脂肪酸酯时,产品出现分层,但当加入量过大时,产品聚结,不易分散。当加入量为120mg时,产品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最佳。当不加入改性大豆磷脂时,产品颗粒状明显,无法均匀分散;当加入量过大时,产品粘附性强,分散困难。当加入量为160mg时,产品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最佳。故最优条件为甘油加入量为3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加入量为120mg,改性大豆磷脂的加入量为160mg。聚甘油脂肪酸酯种类的考察分别采用固态聚甘油脂肪酸酯和液态的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分散性能的考察,固态的聚甘油脂肪酸酯使得产品的分散性较差,故采用液态的聚甘油脂肪酸酯,选取液态的甘油单油酸酯,三聚甘油单油酸酯,六聚甘油单油酸酯,十聚甘油单油酸酯,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方案见表4。表4聚甘油脂肪酸酯种类筛选每种聚甘油脂肪酸酯进行两组实验,实验发现。四种聚甘油脂肪酸酯中,十聚甘油脂肪酸酯对该产品具有最好的提高稳定性,增加分散性的作用。姜黄素粒径对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每克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包括以下组分:姜黄素100-4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100-130mg,改性大豆磷脂140-170mg,甘油270-330mg。/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每克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包括以下组分:姜黄素100-4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100-130mg,改性大豆磷脂140-170mg,甘油270-330m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每克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包括以下组分:姜黄素400mg,聚甘油脂肪酸酯120mg,改性大豆磷脂160mg,甘油300m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甘油脂肪酸酯为十聚甘油单油酸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其特征在于,姜黄素纳米混悬液中,颗粒的粒径在300-400nm之间。


5.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食品行业的姜黄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01:往姜黄素超微粉中加入乙醇中,搅拌分散姜黄素超微粉得到混合物A;将甘油加水混合,得到混合物B;聚甘油脂肪酸酯与改性大豆磷脂混合后加热至融化,得到混合物C;姜黄素超微粉的粒径在100nm以下
S02:将混合物A先加入混合物C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凯夏道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