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2710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涉及轨道交通和磁浮列车供电领域。所述固定架顶部平面与列车转向架纵梁端部固定,所述固定架为底端开口的叉臂结构,所述叉臂两侧下部设有同轴线的轴孔,所述集电臂的中部设有水平向的通孔,所述集电臂的中部嵌入所述叉臂下部的开口处并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集电臂一端为接触端,其另一端为配重端;所述转轴设有电缆引出端子,电缆通过所述固定架顶部的电缆孔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联接。

A contact collector under the power ra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列车和磁浮列车供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多采用1500kV直流供电制式,并采用受电靴(集电靴)与供电轨(第三轨)接触集电的刚性系统。刚性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可靠耐用、载流量大等显著优点,因此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和磁浮列车普遍采用,但是,现行刚性系统,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晃动、振动会通过受电靴直接传递到供电轨(第三轨),不仅产生很大噪声,还严重影响受电靴与供电轨(第三轨)的接触性能和集电性能,并且,列车运行速度越高,性能越差,严重制约了刚性系统优势的良好发挥与应用。本技术申请提出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它能有效化解轨道交通列车和磁浮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和上下振动对接触性能和集电性能的不良影响,使接触性能和集电性能大大提高,适于更高运行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它能有效化解列车横向振动和上下振动对列车接触式集电器接触端的干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包括固定架和集电臂,所述固定架顶部平面与列车转向架纵梁端部固定,所述固定架为底端开口的叉臂结构,所述叉臂两侧下部设有同轴线的轴孔,所述集电臂的中部设有水平向的通孔,所述集电臂的中部嵌入所述叉臂下部的开口处并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集电臂一端为接触端,其另一端为配重端;所述转轴设有电缆引出端子,电缆通过所述固定架顶部的电缆孔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联接。优选地,所述集电臂的配重端到转轴产生的力矩大于所述集电臂的接触端到转轴产生的力矩。优选地,所述接触端的接触部与供电轨下表面之间的接触力在20N至100N之间。优选地,所述集电臂的接触端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端通过接触部与供电轨下表面接触。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底端设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设置于靠近所述集电臂的配重端一侧的所述固定架底部,且所述限位片与所述集电臂之间留有缝隙。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集电臂的接触端的接触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供电轨下表面宽度与列车横向最大振幅之和。优选地,所述供电轨设置于固定架内侧或外侧。优选地,所述固定架为绝缘体。优选地,所述集电臂为导体。进一优选地,所述集电臂的接触端的接触部的形状呈弧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本技术采用固定架与列车转向架固定连接以及固定架与集电臂铰链连接的方式可以化解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上下振动对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性能、集电性能的不良影响,采用集电臂的接触部与供电轨下表面之间的滑动方式可以化解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对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性能、集电性能的不良影响,使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面积保持不变,大大提高集电性能。二、本技术通过集电臂关于固定架的杠杆作用形成力矩,在集电臂的接触部与供电轨下部轨顶之间产生接触力,并且该接触力不受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和上下振动的影响,使工况更加稳定,更适于轨道交通列车和磁浮列车的下部接触式供电和更高速度运行。三、本技术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视示意图(顺供电轨方向)。图2是本技术左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创造思路,现简要说明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过集电臂关于固定架的杠杆作用形成力矩,在集电臂的接触部与供电轨下部轨顶之间产生接触力,并且该接触力不受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和上下振动的影响,使工况更加稳定;采用固定架与列车转向架固定连接以及固定架与集电臂铰链连接的方式可以化解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上下振动对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集电性能的不良影响,采用集电臂的接触部与供电轨下表面之间的滑动方式可以化解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对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集电性能的不良影响,使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面积保持不变,大大提高集电性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包括固定架1和集电臂2,其中,所述固定架1顶部平面与列车转向架3纵梁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1为底端开口的叉臂结构,所述叉臂两侧下部设有同轴线的轴孔,所述集电臂2的中部设有水平向的通孔,所述集电臂2的中部嵌入所述叉臂下部的开口处并通过转轴4与所述固定架1连接;所述转轴4设有电缆引出端子,电缆通过所述固定架1顶部的电缆孔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联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1为绝缘体,所述集电臂2为导体,所述供电轨5设置于固定架1外侧。除此之外,所述供电轨4还可以设置于固定架1内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集电臂2的配重端2b到转轴4产生的力矩大于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到转轴4产生的力矩。同时,所述接触端2a的接触部与供电轨5下表面之间的接触力大小一般在20N至100N之间。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端2a通过接触部与供电轨5下表面接触。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的接触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供电轨5下表面宽度与列车横向最大振幅之和。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的接触部的形状呈弧形。所述固定架1底端设有限位片6,所述限位片6设置于靠近所述集电臂2的配重端2b一侧的所述固定架1底部,且所述限位片6与所述集电臂2之间留有缝隙。这样一方面保证正常运行时所述限位片6不与所述集电臂2接触,即不影响集电臂2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过道岔时托起所述集电臂2以不使其过度下坠。在平直道路上,列车处于静止状态时,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的接触部的中心点与所述供电轨5下表面的中线重合;在平直道路上,列车处于静止状态时,所述集电臂2的轴线与所述固定架1的轴线的夹角为90°。综上所述,本技术采用杠杆原理将集电臂一端设为接触端,其另一端设为配重端,通过集电臂关于固定架的杠杆作用形成力矩,在集电臂的接触部与供电轨下表面之间产生接触力,并且该接触力不受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和上下振动的影响,使工况更加稳定;采用固定架与列车转向架固定连接以及固定架与集电臂铰链连接的方式可以化解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上下振动对集电臂与供电轨的接触集电性能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使集电臂接触部与供电轨供电的接触面积不变,来保持良好的接触性能和集电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包括固定架(1)和集电臂(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顶部平面与列车转向架(3)纵梁端部固定,所述固定架(1)为底端开口的叉臂结构,所述叉臂两侧下部设有同轴线的轴孔,所述集电臂(2)的中部设有水平向的通孔,所述集电臂(2)的中部嵌入所述叉臂下部的开口处并通过转轴(4)与所述固定架(1)连接;所述集电臂(2)一端为接触端(2a),其另一端为配重端(2b);所述转轴(4)设有电缆引出端子,电缆通过所述固定架(1)顶部的电缆孔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联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包括固定架(1)和集电臂(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顶部平面与列车转向架(3)纵梁端部固定,所述固定架(1)为底端开口的叉臂结构,所述叉臂两侧下部设有同轴线的轴孔,所述集电臂(2)的中部设有水平向的通孔,所述集电臂(2)的中部嵌入所述叉臂下部的开口处并通过转轴(4)与所述固定架(1)连接;所述集电臂(2)一端为接触端(2a),其另一端为配重端(2b);所述转轴(4)设有电缆引出端子,电缆通过所述固定架(1)顶部的电缆孔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臂(2)的配重端(2b)到转轴(4)产生的力矩大于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到转轴(4)产生的力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2a)的接触部与供电轨(5)下表面之间的接触力的大小在20N至100N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轨下部接触式集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臂(2)的接触端(2a)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群湛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