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振益专利>正文

直喷式煤粉燃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250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喷式煤粉燃烧机,是由:一本体、一提供本体内部燃烧所需空气的进气装置、一位于本体内部而设有点火装置的内燃室、一其末端与进气装置连接而其前端设有一扰流板并伸入内燃室中段中央的补风管、一连接在内燃室前端而由第一整流罩与第二整流罩组成的整流罩、暨连接在整流罩前端的防火泥环所组成。当煤粉自内燃室末端呈一定角度进入后,即可令其配合扰流板作用与空气作充分混合而点火燃烧,并凭借整流罩整流下,除令煤粉保持与空气作充份混合燃烧外,并将火焰作有效导引自整流罩中央位置,呈直线式自本体末端喷出,使燃烧过程所产生的煤渣不致与本体内部的整流罩等构件表面沾黏,而燃烧较为完全外,且可增长燃烧机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煤粉燃烧机,特别是指一种直喷式煤粉燃烧机
技术介绍
现有煤粉燃烧机, 一般连接或设在沥青拌合机械、或旋转干燥炉等等诸多须 作大量干燥使用的机具或设备后方,而作为点火燃烧或干燥使用,其包括一具一 定燃烧空间以提供堆置煤块的燃烧炉,进而在燃烧炉中组设喷煤管、瓦斯管与点 火棒,利用所述的点火棒产生火花引燃瓦斯管喷出的瓦斯气,接着利用燃烧的瓦 斯气点燃喷煤管所喷出煤粉,再利用点燃后的煤粉将堆置在燃烧炉中的煤块予以 引燃,达到产生热气流供应至预定环境中的目地。然而,上述现有煤粉燃烧机,因其整体燃烧炉为提供煤块堆置、并须配合周 边点燃设备方可引燃燃烧,使得整体煤粉燃烧容积与设备乃必须相当大与复杂, 相对整体设备造价昂贵,加上,堆置的煤块往往无法完全燃烧而存在余炉多、保 养与炉煤渣清理上的不便,而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喷式煤粉燃烧机,凭借整流罩整流 下,除令煤粉保持与空气作充份混合燃烧外,更令火焰可被有效导引自整流罩中 央位置,呈直线式自本体末端喷出,使燃烧过程所产生的煤渣不致与本体内部的 整流罩等构件表面沾粘,使燃烧较为完全外,并可增长燃烧机使用寿命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喷式煤粉燃烧机,其特征在于是由 一本体、 一进气装置、 一内燃 室、 一补风管、 一整流罩与防火泥环组成;其中本体,其内部是呈中空状,供 内燃室、补风管、整流罩暨防火泥环容置其内,其最前端设有一出口,供火焰自 所述的出口作强力喷出;进气装置,其是与本体末端连接,其内部设有进气风门, 以控制进入本体内的空气量;内燃室,是呈中空而设在本体内部末端处,其中段周缘设呈喇叭状,中段周缘并设一点火装置;其后段是呈中空管体而接设在中段 喇叭状周缘末端处,末段中空管体周缘并以一适当角度设一喷煤管;补风管,其 末端是与进气装置组接,其前端则延伸自内燃室末端中央进入,并使其前端处于 内燃室中段处中央,其最前端并连接 -扰流板;整流罩,是连接在内燃室前端, 而由第一整流罩与第二整流罩所组成;其中,第一整流罩是由数个呈微渐缩状的 中空管体组成,使每一管体末段外周缘突设数条呈同一角度倾斜的外导引肋,其 末段内周缘则突设数条呈平行直线的内导引肋,所述的数个管体依序以其后方管 体末段结合在下一个相邻管体前段上而组成一体,最后方管体与内燃室前端连接; 而第二整流罩,是由数个呈微渐縮状中空管体组成,所述的数个管体依序以其后 方管体末段结合在下一个相邻管体前段上而组成一体,最后方管体末段与第一整 流罩中最前方管体前段连接;防火泥环,是组设在整流罩前端与本体前端出口间。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外观示意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外观示意图(前视方向);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组合剖面实施示意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中,本体与内燃室与补风管处的局部组合立体外 观示意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中,有关内燃室与补风管处 的局部外观示意图(将本体作局部剖面);图6:是本技术的结构中,有关补风管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后视方向); 图7:是本技术的结构外观示意图(侧视方向); 图8:是本技术的结构中,有关整流罩的立体分解外观示意图; 图9-l:是本技术的结构中,有关整流罩的第一整流罩呈中空管体的平面 示意图9-2:是本技术的结构中,有关整流罩的第一整流罩呈中空管体的另一 方向的平面示意图10:是本技术结构中,有关整流罩的第一整流罩局部组合操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2-本体;21-出口; 22-末端;3-进气装置;31-进气风门;4-内燃室;41-喇叭状;4U-吹风口 412-点火装置;42-后段;421-喷煤管;5-补风 管;51-末端;52-前端;53-扰流板:531-扰流片;5311-通孔;532-扰流片;5321-通孔;54-马达振动器;6-整流罩;61-第一整流罩;611-管体;6111-外导引肋; 6112-内导引肋;62-第二整流罩;621-管体;6211-直筒状;7-防火泥环。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l、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1、图 9-2与图10所示,本技术的直喷式煤粉燃烧机,其是由 一本体2、 一进气 装置3、 一内燃室4、 一补风管5、 一整流罩6与防火泥环7所组成;其中本体2,其内部是呈中空状,以供内燃室4、补风管5、整流罩6暨防火泥环 7容置其内,其最前端设有一出口21,以供火焰自所述的出口 21作强力喷出。进气装置3,其是与本体2末端22连接,以提供燃烧机进行燃烧煤粉过程中 所须的空气,其内部出口靠近本体2位置是设有进气风门31 (如图3所示),以 控制进入本体2内的空气量。内燃室4,是呈中空状而设在本体2内部末端处,其中段周缘是呈喇叭状41, 其底端进气装置3处设有数个吹风口 411 (如图4示),中段周缘并设有一点火 装置412;而其后段42是呈中空管体而接设在中段喇叭状41周缘末端处,末段 42中空管体周缘并以一适当角度(以45度角为佳)设一喷煤管421(如图2所示), 以供煤粉在自所述的喷煤管421经后段中空管体42喷入内燃室4时,可呈螺旋方 向的状态旋转喷入。补风管5,其末端51是与进气装置3相组接,而其前端52则延伸自内燃室4 末端中央进入,并使其前端恰好位于内燃室4中段处中央,其最前端并连接一扰 流板53,所述的组扰流板是由二其表面布满复数个通孔5311、 5321的圆形扰流 片531、 532组成,并使所述的二扰流片531、 532上的通孔5311、 5321间是呈微 错开的相通状(如图6与图7所示),其中段周缘并设一马达振动器54。整流罩6,其是连接在内燃室4的前端,而由第一整流罩61与第二整流罩62 所组成;其中,第一整流罩61是由数个呈微渐縮状的中空管体611组成,使每一 管体611末段外周缘突设数条呈同一角度倾斜的外导引肋6111,其末段内周缘则突设数条呈平行直线的内导引肋6112 (如图9-1、图9-2所示),而依序将所述 的数个管体611采其后方管体611末段结合在下一个相邻管体6U前段上而组成一体(如图10所示).并将其最后方的管体61i与内燃室4前端连接;而第二整流罩62,是由数个S微渐縮状的中空管体621组成,依序将所述的数个管体621 采其后方管体621末段结合在下一个相邻管体621前段t而组成体,其将其最 后方的管体621末段'j-第一整流罩61中最前方的管体611前段连接,其最前方管体621前段设呈直筒状6211。防火泥环7,其是组设在整流罩6前端与本体2最前端出口 21之间,可有一 个或数个,以当火焰自本体2出口 21作强力喷出时,可以提供本体2—防高温的 保护结构,相对增加本体2的使用寿命。凭借上述结构组成下,业者便可改以煤粉作燃料,并在配合启动进气装置3 与调整进气风门31的进气量,令空气进入本体2内部周缘与补风管5后,将煤粉 自内燃室4末段42中空管体周缘所呈45度角设置的喷煤管421喷入,使呈螺旋 方向自内燃室4末段42旋转进入,当其进入至内燃室4中段时,煤粉外周缘部分 则因内燃室4中段呈喇叭状41呈向外扩张状态继续前进,并配合设在内燃室4 中段周缘底端进气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喷式煤粉燃烧机,其特征在于:是由:一本体、一进气装置、一内燃室、一补风管、一整流罩与防火泥环组成;其中:本体,其内部是呈中空状,供内燃室、补风管、整流罩暨防火泥环容置其内,其最前端设有一出口,供火焰自所述的出口作强力喷出;进气装置,其是与本体末端连接,其内部设有进气风门,以控制进入本体内的空气量;内燃室,是呈中空而设在本体内部末端处,其中段周缘设呈喇叭状,中段周缘并设一点火装置;其后段是呈中空管体而接设在中段喇叭状周缘末端处,末段中空管体周缘并以一适当角度设一喷煤管;补风管,其末端是与进气装置组接,其前端则延伸自内燃室末端中央进入,并使其前端处于内燃室中段处中央,其最前端并连接一扰流板;整流罩,是连接在内燃室前端,而由第一整流罩与第二整流罩所组成;其中,第一整流罩是由数个呈微渐缩状的中空管体组成,使每一管体末段外周缘突设数条呈同一角度倾斜的外导引肋,其末段内周缘则突设数条呈平行直线的内导引肋,所述的数个管体依序以其后方管体末段结合在下一个相邻管体前段上而组成一体,最后方管体与内燃室前端连接;而第二整流罩,是由数个呈微渐缩状中空管体组成,所述的数个管体依序以其后方管体末段结合在下一个相邻管体前段上而组成一体,最后方管体末段与第一整流罩中最前方管体前段连接;防火泥环,是组设在整流罩前端与本体前端出口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振益
申请(专利权)人:林振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