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克顺专利>正文

弯斗式倾斜给煤反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9959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烧式给煤装置,该装置通过带弯式燃烧斗的给煤通道及设于输煤管内的煤进给装置,把煤自下而上顶入燃烧室,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可靠,且便于控制燃烧状态,有利节能和环境保护。(*该技术在199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以煤为燃料的炉灶的给煤装置。以煤为燃料的炉灶包括生活用的灶头和锅炉,其中那些目前大量使用的采用正烧法即从上向下加煤方式的炉灶,当新煤加到燃烧层之上还未点燃之时,即会因受预热而挥发出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从煤中挥发出后即上升进入烟道,不可能进入高温区获得燃烧的机会,未经燃烧即被排放到大气之中,所以,采用正烧法的砖砌灶热效率很低,仅15~20%,对环境的污染也特别严重。采用反烧方式即自下而上给煤方式的炉灶,其热效率为30%,最多可达约40%。但是,目前反烧式炉灶所采用的反烧给煤装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抽板顶升给煤装置,它们用活塞把煤自下而上垂直地顶入燃烧室,然后用抽板阻挡防止已顶入燃烧室中的煤下陷,通过活塞与抽板的这种交替间歇动作,来完成间断顶煤动作。但是,这种装置由于煤屑、锈蚀等原因,使用后抽板及活塞容易卡死及损坏。而且若人工操作很费力、若用液压装置作驱动源,由于有活塞与抽板两个动作构件,所以不仅也容易卡死,而且驱动装置结构很复杂,易出故障。另有一种螺旋顶升给煤装置,它利用螺旋叶片的螺旋运动把煤横向推入燃烧室底部,再靠煤的挤压推力把煤垂直上顶到上部燃烧区,即煤的进给方向是先横向后垂直向上,中间有90°的拐角,即进给方向有突变,所以该种装置耗力大、易卡死,结构复杂,其叶片也易磨损。如上所述,现有的反烧式给煤装置均存在使用不便、不可靠、耗能大、易损坏或结构复杂等缺点,而且,采用这些反烧式给煤装置,其燃烧室的底部中央都未设置、也不便设置通风管,煤堆中间无法通风,中间的煤烧不透,形成“黑区”,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损失。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可靠、不易损坏、且便于按制及便于设置中间通风管以消除燃烧层中央“黑区”的反烧式给煤装置,以便能提高燃烧率和降低烟气中的煤灰等含量。本技术的目的是如下实现的,它提供一种反烧式给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给煤装置是一种弯式燃烧斗倾斜给煤装置,它包括上部大致呈漏斗形、下部呈弯向下方一侧的弯管形的弯式燃烧斗;与该弯式燃烧斗的弯管端部相连并被设置成向下倾斜的输煤管,在该输煤管的上部靠近弯管处,设有与加煤口相通的进煤口;位于上述输煤管内、为了将煤推入斜上方的弯式燃烧斗而设置的倾斜的煤进给装置。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实施的炉灶设有弯式燃烧斗倾斜给煤装置,其燃煤是通过设在倾斜输煤管内的煤进给装置把煤倾斜地推入弯式燃烧斗并且是逐步改变煤进给方向地上推的,上推阻力较小因而方便,只要倾斜角度合适,被上推的煤不会自行后退,所以即使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来间歇式地进给煤,也不必使用阻挡煤下陷的抽板,因而只要用一个动作构件便可完成煤进给的动作,因此,该给煤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可靠,不易损坏,给煤量容易控制,也便于实现自动化。而且,该固定安装的弯式燃烧斗的下底中央可以设置中间通风管,燃烧斗壁上也可设置通风孔,所以,便于通过供气提高煤的烧透率,有利节能和环境保护。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及其效果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设有根据本技术实施的一种给煤装置的炉灶的纵剖简图,图2为图1所示给煤装置的扩大剖面图,图3为图2所示弯式燃烧斗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B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的另一种煤进给装置即螺杆式进给装置的剖面图。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其中,1为燃烧室,6为带反射顶拱的燃烧室壁,10为弯式燃烧斗,14为输煤管。图1显示了设有根据本技术实施的一种给煤装置的炉灶的大致结构。如图1上部所示,2为主要的吸热装置铁锅,1为炉膛即燃烧室,它位于炉灶的大致中央处,燃烧室的底壁9由轻质耐火砖构成,其中央设有顶煤口29,其四周的壁面上,设有由带抛物面突起部的异型耐火砖围砌而成的环形燃烧室壁6。如图1下部所示,在燃烧室1的下方,设有其上开口正对着燃烧室底壁9的顶煤口29的弯式燃烧斗10。该弯式燃烧斗10的上部呈略带球形的漏斗形,下部呈弯向下方一侧的弯管形,该漏斗形部的内壁面与弯管形部的内壁面通过光滑圆弧相连,该弯管形部的端部与设置成向下倾斜的输煤管14的上倾端相连接,它们的内壁面也通过光滑圆弧相连。该输煤管14的上壁部靠近弯式燃烧斗10处,设有进煤口31与煤斗20相通。如图2所示,输煤管14的轴线与弯式燃烧斗10的漏斗形部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约为105°。而漏斗形部的圆锥角β约为43°。输煤管14内安装有可沿输煤管14的轴向自由移动的油缸33。并在B所示部位,设有防止煤屑等夹入油缸33与输煤管14之间的防尘圈18。B处的结构如图4所示,从图4可知,该防尘圈18安装在输煤管14内壁面的凹槽内,其内圈面与油缸33接触。防尘圈18由羊毛毡构成。上述油缸33内设有一固定活塞19与一固定的活塞杆16固定连接,该活塞杆16的另一端与输煤管14的端盖17固定连接。在油缸33与定活塞19、油缸33与活塞杆16之间及油缸33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双重密封圈。从图2可知,沿活塞杆16的轴向,设有两条输油孔36和37,它们一端分别与固定活塞19前后的两个油腔34和35相通,另一端与一液压驱动系统(未图示)相连,该液压驱动装置包括一台电机、一台液压泵和一个电磁换向阀。该由固定活塞19、固定活塞杆16、动油缸33及液压驱动装置构成的燃煤进给装置是这样工作的需要顶煤时,由液压泵通过电磁换向阀及输油孔36向油缸33的前油腔34供油,油缸33便沿输煤管14的轴向向着弯式燃烧斗前进,自煤斗20经进煤口31进入输煤管14内的煤便被油缸的前端盖15推着进入弯式燃烧斗10,并沿着弯式燃烧斗10的圆弧形壁,边前进边上升;当油缸完成上推动作需后退时,由液压泵通过电磁换向阀及输油孔37向油缸33的后油腔35供油,油缸33便向后退,退到起始位置,便完成一次进给动作。该装置的进给动作是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当油缸33作往复进给动作时,固定在输煤管14内壁面的防尘圈18便不断地清扫油缸33的外壁面,防止煤屑进入油缸33与输煤管14之间的缝隙中,所以油缸不会被卡死,动作可靠。该进给装置通过控制煤进给的频率可控制给煤量,从而控制燃烧速度。该进给装置由于仅有油缸这一个动作构件,所以结构简单,动作速度的控制、调节也很方便,而且工作可靠,耗用功率小,维修、使用都很方便。还有,如图3所示,在弯式燃烧斗10的下部中央轴线处,设有中间通风管13,该中间通风管13的伸入燃烧斗10内的端部管壁上,设有多个中间通风孔38,中间通风管13的另一端与第一鼓风机(未图示)相连。又,弯式燃烧斗10的倾斜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大致均匀分布的通风孔39,在弯式燃烧斗10内的周围,设有包围燃烧斗10和通风孔39的风室11(见图1),该风室11与第二鼓风机(未图示)相连。本实施例提供的给煤装置是如下工作的。一旦接通电源。油缸33便在液压系统驱动下,按预先设定的频率沿输煤管14作往复运动,把通过加煤口73被加入到煤斗20中的燃煤倾斜地向上推入到弯式燃烧斗10中,并进一步通过顶煤口29把燃煤顶入燃烧室1。煤的进给速度即油缸往复运动的频率可按需设定。另外,第一鼓风机通过中间通风管13的通风孔38,向燃烧斗10的中央供应空气,避免了该处因缺氧而形成燃烧不充分的“黑区”,同时,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灶的反烧式给煤装置,包括与炉灶的燃烧室连通的给煤通道及煤进给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给煤通道包括:a,设在燃烧室1下方的弯式燃烧斗10,该燃烧斗10上部大致呈漏斗形,下部呈弯向下方一侧的弯管形,b,与该弯式燃烧斗10的弯管端部相连并设置成向下倾斜的输煤管14,该输煤管14的上部靠近弯式燃烧斗10处设有与进煤斗20相通的进煤口31;上述煤进给装置32设在输煤管14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克顺
申请(专利权)人:周克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