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济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9446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包括混凝土基板、基板张拉预应力筋、现浇钢筋混凝土层预应力筋、桁架钢筋;所述基板张拉预应力筋、现浇钢筋混凝土层预应力筋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板内部;所述桁架钢筋镶嵌在混凝土基板上表面;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双向叠合板的结构,在对叠合板的混凝土基板进行浇筑混凝土前施加预应力,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的形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构件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具备更好的刚度和稳定性,打破了传统单向装配式叠合板承载强度的局限性,具有更佳的承载能力,适合大量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叠合板
,具体涉及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造价低的优点,但由于预制构件自重较大,吊装困难,不便于构件与构件之间进行组装。因此,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结构将楼板的厚度分为构件工厂预制和现场浇筑两部分,这样既可减轻构件运输和安装时的自重,现场又可不再采用模板和支模架,从而提高工效和保障施工安全;另通过现场二次浇筑,板的承载力提高、建筑物整体刚度加强。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叠合板基本都是单向板,且并无预应力的应用,导致了现有装配式叠合板的构件性能较为局限而导致承载力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其在叠合板的底板上采用先张法加预应力,有效地提高了构件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板(1)、基板张拉预应力筋(2)、现浇钢筋混凝土层预应力筋(3)、桁架钢筋(4);/n所述基板张拉预应力筋(2)是由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纵向张拉筋(21)和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横向张拉筋(22)垂直交叉排布组成;/n所述现浇钢筋混凝土层预应力筋(3)是由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纵向预留筋(31)和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横向预留筋(32)垂直交叉排布组成;/n所述纵向张拉筋(21)、横向张拉筋(22)位于所述混凝土基板(1)内部;/n所述纵向预留筋(31)、横向预留筋(3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板(1)内部,且纵向预留筋(31)、横向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板(1)、基板张拉预应力筋(2)、现浇钢筋混凝土层预应力筋(3)、桁架钢筋(4);
所述基板张拉预应力筋(2)是由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纵向张拉筋(21)和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横向张拉筋(22)垂直交叉排布组成;
所述现浇钢筋混凝土层预应力筋(3)是由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纵向预留筋(31)和若干均匀平行设置的横向预留筋(32)垂直交叉排布组成;
所述纵向张拉筋(21)、横向张拉筋(22)位于所述混凝土基板(1)内部;
所述纵向预留筋(31)、横向预留筋(3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板(1)内部,且纵向预留筋(31)、横向预留筋(32)在混凝土基板(1)的外端均预留有连接端;
所述桁架钢筋(4)镶嵌在混凝土基板(1)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张拉筋(21)、横向张拉筋(22)在同一水平面设置,所述纵向预留筋(31)、横向预留筋(32)在同一水平面设置;且多个纵向张拉筋(21)与多个纵向预留筋(31)、多个横向张拉筋(22)与多个横向预留筋(32)水平面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张拉筋(21)、横向张拉筋(22)、纵向预留筋(31)、横向预留筋(32)在同一水平面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式混凝土组合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张拉筋(21)、横向张拉筋(22)所处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明强代凤娟谢群杨涛春朱崇绩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