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1197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方设有折板,折板截面呈“门”字形,折板的两侧板分别立设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贴设有托板,托板分别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通过锚栓固定连接;托板在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间隙的对应位置设有凹槽;折板的顶板上设有开口,用于在第一楼板、第二楼板、折板和托板构成的空间内填充砂石。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楼板间设置“门”字形折板,利用折板两侧板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大幅减小因楼板膨胀或收缩造成竖向构件所承受的水平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长建筑结构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公共建筑正在逐渐向大型经、舒适化发展,导致超长、超宽的大型公共建筑也大量出现。而温度和混凝土收缩作用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易产生约束变形,导致在结构中出现较大的拉应力使结构开裂。但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性及美观性,往往要求不设置伸缩缝。目前,解决超长不设缝的一般方式是设置后浇带以释放混凝土前期收缩变形,设置膨胀加强带抵消温度收缩变形,或者采用预应力技术平衡温度变形产生的拉应力等。其中,后浇带只能释放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不能解决温度变形,且不能一次浇筑完成;膨胀加强带由于抵抗收缩变形能力有限,而不适用于收缩变形过大的超长结构;而使用预应力技术则极大增加了设计和施工的难度,也增大了建筑结构的成本和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在楼板间设置“门”字形折板,利用折板两侧板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改善梁柱之间的传力,有效减小超长建筑结构内部温度应力,减少楼板裂缝。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方设有折板,折板截面呈“门”字形,折板的两侧板分别立设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折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折板内设有倒U形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以及分布筋;第一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内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沿折板纵向分布;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贴设有托板,托板分别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通过锚栓固定连接;托板在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间隙的对应位置设有凸起或凹槽;折板的顶板上设有开口,用于在第一楼板、第二楼板、折板和托板构成的空间内填充砂石。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具有扩张口的梯形槽或V形槽或弧形槽,扩张口朝上。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梯形槽,梯形斜边与水平面夹角为30o~50o,优选地夹角应为45o。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U形两端均分别埋入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内,且均分别在靠近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表面处弯折成水平向,水平段的端头分别位于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沿折板纵向交错配置,中间设有一定间距;更进一步地,相邻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中间至少设有一根第三钢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沿折板纵向交错配置,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中间设有一定间距,相邻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并排绑扎在一起;更进一步地,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中间至少设有一根第三钢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钢筋与第一钢筋和/或第二钢筋并排绑扎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两端均设有倒钩。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楼板间设置“门”字形折板,利用折板两侧板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改善梁柱之间的传力,大幅减小因楼板膨胀或收缩造成竖向构件所承受的水平力;2、“门”字形折板内的钢筋布局巧妙,三类受力筋共同构成折板的侧板和顶板的内外两侧,使得楼板在收缩或膨胀过程中,折板本身结构稳定、可靠、不开裂;3、相比于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设置,本专利技术可一次性浇筑,并能够同时兼顾超长建筑结构的抗收缩及抗裂;相比于预应力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设计与施工简便易行,也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降低成本。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分别对应于图(a)、图(b)和图(c);图3是托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楼板,12-第二楼板,2-折板,21-开口,22-中砂,3-第一钢筋,4-第二钢筋,5-第三钢筋,6-分布筋,71-第一梁体,72-第二梁体,8-托板,81-凹槽,82-锚栓。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方设有折板,折板截面呈“门”字形,折板的两侧板分别立设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折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折板内设有倒U形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以及分布筋;第一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内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沿折板纵向分布,折板纵向是指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间隙缝的长度方向;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贴设有托板,托板分别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通过锚栓固定连接;托板在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间隙的对应位置设有凸起或凹槽;折板的顶板上设有开口,用于在第一楼板、第二楼板、折板和托板构成的空间内填充砂石。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楼板间设置“门”字形折板,利用折板两侧板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改善梁柱之间的传力,大幅减小因楼板膨胀或收缩造成竖向构件所承受的水平力;而且,“门”字形折板内的钢筋布局巧妙,三类受力筋共同构成折板的顶板和侧板的内外两侧,使得楼板在收缩或膨胀过程中,折板本身结构稳定、可靠、不开裂。实施例1: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中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71和第二梁体72;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上方设有折板2,折板2截面呈“门”字形,折板2的两侧板分别立设于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上;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下方贴设有托板8,托板8分别与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通过锚栓82固定连接;托板8在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的间隙的对应位置设有凹槽81;折板2的顶板上设有开口21,用于在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折板2和托板8构成的空间内填充中砂22,即中等粒度的砂石。为获得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还做了如下限定。凹槽的81功能在于能够与折板2同步地扩张或收缩,其结构可有多种选择,如梯形槽、V形槽、弧形槽等,本实施例中将凹槽81优选为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n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方设有折板,折板截面呈“门”字形,折板的两侧板分别立设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折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折板内设有倒U形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以及分布筋;第一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内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沿折板纵向分布;/n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贴设有托板,托板分别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固定连接;托板在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间隙的对应位置设有凸起或凹槽;/n折板的顶板上设有开口,用于在第一楼板、第二楼板、折板和托板构成的空间内填充砂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
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方设有折板,折板截面呈“门”字形,折板的两侧板分别立设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上;折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折板内设有倒U形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以及分布筋;第一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内侧、顶板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折板的侧板外侧、顶板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沿折板纵向分布;
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贴设有托板,托板分别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固定连接;托板在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间隙的对应位置设有凸起或凹槽;
折板的顶板上设有开口,用于在第一楼板、第二楼板、折板和托板构成的空间内填充砂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具有扩张口的梯形槽或V形槽或弧形槽,扩张口朝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梯形槽,梯形斜边与水平面夹角为3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双文尹晓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