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和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9402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和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设置于车辆的制动踏板和主制动缸之间,其包括可承接推动而向主制动缸输入动力、以向车辆的制动器建立液压的顶杆,以及可承接制动踏板推动的主轴,且主轴具有滑动靠近顶杆的第一行程,以及推动顶杆的第二行程,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还包括可检测主轴位移的传感器组件,以及可响应于传感器组件的检测信号而启、闭的电驱动单元,且电驱动单元与顶杆连接,以可推动顶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并可提高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的效率。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brake booster and recovery method of vehicle braking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和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传统车辆中,行车制动助力器采用真空助力的方式,由发动机提供真空源,将真空助力器抽真空,当驾驶者踩动制动踏板时,借助外界大气压助力,实现挤压制动主缸,从而达到制动目的。在电动汽车制动系统中,由于动力源由内燃机更换为电动机,因此目前电动汽车均采用真空助力器和真空泵的组合,此种结构需要额外配置真空泵,真空泵体积及工作噪音大,影响续航里程和顾客体验。目前,部分电动汽车上配备了电子制动助力器,其结构较为紧凑,操控性能也较好。在电动车辆上,为了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在车辆上设置有对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的系统,该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对车辆施加制动力,并回收制动能量,现有电子制动助力器与能量回收系统不匹配,影响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以能够较好的实现车辆制动能量的回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设置于车辆的制动踏板和主制动缸之间,所述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包括:顶杆,与所述主制动缸的动力输入端连接,且所述顶杆可承接推动而向所述动力输入端输入动力,以使所述主制动缸向所述车辆的制动器建立液压;主轴,滑动设于所述车辆上,并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所述主轴可承接所述制动踏板的推动而滑动;于所述主轴和所述顶杆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主轴具有滑移过所述间隙而向所述顶杆靠近的第一行程,以及推动所述顶杆的第二行程;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车辆上,所述传感器组件可构成对所述主轴位移的检测;电驱动组件,设于所述车辆上,并可响应于所述传感器组件的检测信号而启、闭,且所述电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顶杆连接,以可推动所述顶杆。进一步的,所述电驱动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车辆上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和所述顶杆之间的传动单元,因所述传动单元传动,所述顶杆可由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驱使而沿直线移动。进一步的,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可由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驱使而转动的齿轮,且于所述齿轮上构造有沿所述齿轮的轴向贯穿所述齿轮的螺纹内孔,并于所述螺纹内孔中螺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顶杆固连。进一步的,沿所述螺杆的轴向贯穿所述螺杆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杆固设在所述通孔的一端上,所述主轴滑动穿设于所述通孔内。进一步的,于所述顶杆的、靠近所述主轴的一端上固设有缓冲隔垫。进一步的,所述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还包括围构形成有腔体的壳体,所述电驱动组件容置于所述腔体内;且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螺杆之间设有以对所述螺杆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导向单元。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单元包括构造在所述腔体侧壁上的导向槽,以及与所述螺杆固定连接的导向支架,且所述导向支架上设有可于所述导向槽内导向滑动的滑块。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主轴固定设置的磁石,以及固设于所述车辆上的、可感应所述磁石位移的位移传感器。进一步的,于所述顶杆和所述车辆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可在所述顶杆承接推动时蓄能,并可因自身弹性恢复,而驱使所述顶杆复位。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通过将承接制动踏板推动的主轴设置为具有滑移过间隙而向顶杆靠近的第一行程,以及推动顶杆的第二行程;因在主轴的第一行程内,该主轴可不推动顶杆,使得该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能够在主轴第一行程的部分行程内,不产生机械制动力,而完全由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促使车辆减速,并进行车辆制动能量的回收,使得对车辆制动能量的回收较为充分,而通过设置第二行程,使得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的电驱动组件失效后,仍可产生制动力,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应用于装设有如上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的车辆上,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主轴承接制动踏板推动而处于第一行程时,若主轴的位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位移阈值,所述电驱动组件保持关闭,由所述车辆的能量回收系统促使所述车辆减速,并回收制动能量;b、主轴承接制动踏板推动而处于第一行程时,若主轴的位移大于预设的位移阈值,由电驱动组件推动顶杆,使主制动缸向制动器输入液压,对车辆施加制动力。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与上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的轴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导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导向块与导向支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顶杆,11-缓冲隔垫,2-主轴,21-球头杆,22-推杆,23-拨杆,3-传感器组件,31-磁石,32-位移传感器,4-电驱动组件,41-齿轮,42-轴承,43-螺杆,5-第一半壳体,61-导向支架,611-连接段,612-圆盘段,62-导向块,6201-配合孔,6202-矩形槽,6203-润滑槽,7-支撑架,71-凸起,72-安装环,8-第一弹性件,91-第二弹性件,92-支撑盘。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该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设置于车辆的制动踏板和主制动缸之间,参考图1和图2所示,该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包括与主制动缸的动力输入端连接的顶杆1,该顶杆1可承接推动而向动力输入端输入动力,以使主制动缸向车辆的制动器建立液压;该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还包括滑动设于车辆上,并与制动踏板连接的主轴2,该主轴2可承接制动踏板的推动而滑动,且在主轴2和顶杆1之间设置有间隙,主轴2具有滑移过间隙而向顶杆1靠近的第一行程,以及推动顶杆1的第二行程。此外,该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还包括设于车辆上的、可检测主轴2位移的传感器组件3,以及设于车辆上的电驱动组件4,该电驱动组件4可响应于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启、闭,且该电驱动组件4的动力输出端与顶杆1连接,以可推动顶杆1。具体结构上,参考图1所示,该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包括固设于车辆上的、围构形成有腔体的壳体,具体的,该壳体包括第一半壳体5和第二半壳体,上述腔体具体由第一半壳体5和第二半壳体扣合围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影响理解,本实施例的附图中未示出第二半壳体。上述的电驱动组件4包括固设于车辆上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以及设置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和顶杆1之间的传动单元,因传动单元传动,顶杆1可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设置于车辆的制动踏板和主制动缸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包括:/n顶杆(1),与所述主制动缸的动力输入端连接,且所述顶杆(1)可承接推动而向所述动力输入端输入动力,以使所述主制动缸向所述车辆的制动器建立液压;/n主轴(2),滑动设于所述车辆上,并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所述主轴可承接所述制动踏板的推动而滑动;于所述主轴(2)和所述顶杆(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主轴(2)具有滑移过所述间隙而向所述顶杆(1)靠近的第一行程,以及推动所述顶杆(1)的第二行程;/n传感器组件(3),设于所述车辆上,所述传感器组件(3)可构成对所述主轴(2)位移的检测;/n电驱动组件(4),设于所述车辆上,并可响应于所述传感器组件(3)的检测信号而启、闭,且所述电驱动组件(4)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顶杆(1)连接,以可推动所述顶杆(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设置于车辆的制动踏板和主制动缸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包括:
顶杆(1),与所述主制动缸的动力输入端连接,且所述顶杆(1)可承接推动而向所述动力输入端输入动力,以使所述主制动缸向所述车辆的制动器建立液压;
主轴(2),滑动设于所述车辆上,并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所述主轴可承接所述制动踏板的推动而滑动;于所述主轴(2)和所述顶杆(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主轴(2)具有滑移过所述间隙而向所述顶杆(1)靠近的第一行程,以及推动所述顶杆(1)的第二行程;
传感器组件(3),设于所述车辆上,所述传感器组件(3)可构成对所述主轴(2)位移的检测;
电驱动组件(4),设于所述车辆上,并可响应于所述传感器组件(3)的检测信号而启、闭,且所述电驱动组件(4)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顶杆(1)连接,以可推动所述顶杆(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4)包括固设于所述车辆上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和所述顶杆(1)之间的传动单元,因所述传动单元传动,所述顶杆(1)可由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驱使而沿直线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可由所述旋转动力输出装置驱使而转动的齿轮(41),且于所述齿轮(41)上构造有沿所述齿轮(41)的轴向贯穿所述齿轮(41)的螺纹内孔,并于所述螺纹内孔中螺接有螺杆(43),所述螺杆(43)与所述顶杆(1)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制动助力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螺杆(43)的轴向贯穿所述螺杆(43)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杆(1)固设在所述通孔的一端上,所述主轴(2)滑动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苗静李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