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8788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增压风机(1)通过烟道与吸收塔(2)的进烟口(2a)连通,该进烟口(2a)位于所述吸收塔(2)中的氧化池(2b)和喷淋层(2c)之间,该吸收塔(2)又与烟囱(3)连通,其关键在于:所述烟囱(3)重叠在吸收塔(2)上端,且与吸收塔(2)内腔相通,并形成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省了用地面积,节约了30米高度的烟囱费用,省去了烟气热交换器和原来用于连接烟囱和吸收塔的烟道和接口,降低了烟气的系统阻力,大大降低初投资,节约建造和维护费,减少了运行费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烟气脱硫领域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 装置。技术背景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日趋严格,电站锅炉烟气脱硫势在必行,烟气 脱硫技术正在迅速地推广和应用。目前国内运行和在建的脱硫装置中,湿法脱硫占90%以上,而湿法脱硫后的烟气大都通过烟囱排放,烟囱是一种高投入、高消 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排放方式,因此,在湿法脱硫系统中,选择烟气排 放方式要从环保、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大多数电厂采用的都是外 置烟闺排放方式,烟气经增压风机加压后通过烟气换热器降温促进烟气中S02的 吸收,然后经烟道进入吸收塔,烟囱与吸收塔分体设计,经过吸收塔脱硫后的净 烟气从吸收塔的上端出来,经过烟气换热器进行再加热缓解低温饱和烟气对烟 囱的腐蚀,最后经过烟道从烟囱排出,该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 占地面积大,有些改建机组由于空间有限无法采用此种设计。2、 搭建烟囱所需材料多,并且要做相应的防腐措施,烟囱造价很高。3、 烟囱和吸收塔之间需要烟道连接,增加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解决吸收塔烟气脱硫装置占地面积大、连接复杂、运行费用和工程造价高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增压风机通过烟道与 吸收塔的进烟口连通,该进烟口位于所述吸收塔中的氧化池和喷淋层之间的侧 壁上,烟气经过增压风机升压,通过烟道从所述进烟口进入吸收塔;通过吸收 塔上部的S02吸收区与喷淋层雾化自上而下的浆液发生化学反应,该吸收塔又与 烟囱连通,其关键在于所述烟囱重叠在吸收塔上端,且与吸收塔内腔相通,并 形成一个整体。吸收塔上部直接与大气相通,通过喷淋层、除雾层脱硫后的净烟气通过本技术吸收塔直接向上进行排放,可节省30m高度的烟囱材料以 及防腐措施(因为吸收塔自身有30m左右的高度);该工艺可省去传统的烟气换热器,减少巨额的设备费用同时也省去了运行费用,减少原来用于连接烟囱和 吸收塔的烟道和接口 ,减少了用地面积,可大大降低初投资,节约建造和维护费, 降低了烟气的系统阻力,减少了增压风机电耗,节省了脱硫装置运行过程中的运行成本。所述烟囱上部呈圆柱体,下部呈圆锥体,该圆锥体大直径端与圆柱形吸收 塔顶端连接且直径相等。这样烟囱与吸收塔之间可以更好的结合为一体,设计 更为合理。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 烟气系统阻力降低,增压风机电耗降低。2、 节省30米高度的烟囱材料和防腐改造投资。3、 节省烟气换热器装置的投资,和运行费用。4、 系统装置减少了占地面积。5、 烟囱与吸收塔无需另设烟道连接,同时减少烟道连接口,降低投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见图1 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通过烟道将增压风机1与吸收塔2 的进烟口2a相连,吸收塔2又与烟囱3相连,其特征在于省去了所述吸收塔2 与所述烟囱3之间相连的烟道,直接将烟囱3重叠在吸收塔2上建造为一个整 体。所述烟囱3由上部的圆柱体,下部的圆锥体组成,圆锥体底部半径与吸收 塔半径相等。烟气由脱硫增压风机1升压后进入吸收塔2。吸收塔2上部为吸收区,该区 布置有喷淋层2c和除雾层。吸收塔2循环泵将吸收塔2底部的石灰石浆液亚硫 酸钙和石膏混合浆液送入喷淋层2c雾化,雾化浆液自上而下通过吸收塔二氧化 硫吸收区,与从吸收塔2底部烟道口进来的烟气逆流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亚硫酸钙后流进吸收塔2底部的氧化池2b,由氧化风机鼓人空气,亚硫酸钙 氧化成硫酸钙。硫酸钙达到一定饱和度后,结晶形成石膏,从吸收塔2底部排出, 石膏浆液送入石膏水力旋流站浓縮,浓縮后的石膏浆液进入真空皮带脱水机, 进入真空皮带脱水机的石膏浆液经脱水处理后石膏含水量小于10%,然后用输送 机送至石膏堆放库堆放。脱硫净化后的烟气经除雾器去除液滴后直接从吸收塔 上部的烟囱排入大气。权利要求1. 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增压风机(1)通过烟道与吸收塔(2)的进烟口(2a)连通,该进烟口(2a)位于所述吸收塔(2)中的氧化池(2b)和喷淋层(2c)之间,该吸收塔(2)又与烟囱(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3)重叠在吸收塔(2)上端,且与吸收塔(2)内腔相通,并形成一个整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3) 上部呈圆柱体,下部呈圆锥体,该圆锥体大直径端与圆柱形吸收塔(2)顶端连 接且直径相等。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增压风机(1)通过烟道与吸收塔(2)的进烟口(2a)连通,该进烟口(2a)位于所述吸收塔(2)中的氧化池(2b)和喷淋层(2c)之间,该吸收塔(2)又与烟囱(3)连通,其关键在于所述烟囱(3)重叠在吸收塔(2)上端,且与吸收塔(2)内腔相通,并形成一个整体。本技术节省了用地面积,节约了30米高度的烟囱费用,省去了烟气热交换器和原来用于连接烟囱和吸收塔的烟道和接口,降低了烟气的系统阻力,大大降低初投资,节约建造和维护费,减少了运行费用。文档编号F23J15/02GK201110557SQ200720124428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6日专利技术者宇 余, 爽 刘, 艺 刘, 刘清才, 帆 廖, 张思锐, 彭期耀, 锐 李, 杜云贵, 剑 杨, 燕 洪, 罗晓渝 申请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塔烟气直排装置,增压风机(1)通过烟道与吸收塔(2)的进烟口(2a)连通,该进烟口(2a)位于所述吸收塔(2)中的氧化池(2b)和喷淋层(2c)之间,该吸收塔(2)又与烟囱(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3)重叠在吸收塔(2)上端,且与吸收塔(2)内腔相通,并形成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云贵洪燕刘艺李锐刘清才罗晓渝廖帆余宇彭期耀杨剑张思锐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