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598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以做到乘客本体无需为上下车主动调换位置便可直达目的地。省略列车途经车站时减速、加速以及停车等待消耗的大量时间,减小旅客整体行程时耗并且减少列车制动时设备的损耗,增加列车使用寿命。该方法中当下客车厢在到达车站前减速并行驶至车站停止,不下客车厢继续行驶与前方上客车厢衔接组成新的列车向下一站行驶。该方法包括车站、列车车厢(下客车厢、不下客车厢、上客车厢)、线路轨道、行驶方向、列车助启动装置、车厢连接装置、车厢缓冲装置、座位牵引装置、座位自动传送装置、电子显示屏、座位群、新型座位、安全扶手、安全带、座位确认装置、独立驾驶室、GPS定位系统等。

A method of changing passengers without stop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在列车不停车的前提下,使得乘客正常上下车,并自动进行车内乘客位置调换;为乘客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和安全的乘坐体验,属交通运输

技术介绍
现有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以下现状:一、传统地铁运行系统需列车站站停、站站等,会因列车加减速、停靠站消耗大量时间。二、一些较新型地铁运行系统如:快慢车运行模式,理论虽可以减少乘客整体乘坐时耗,但慢车需等待快车通过才可继续行驶,使得慢车内乘客的乘坐时耗加大;此外乘客在乘坐列车时会有意规避乘坐慢车,导致实际效果不佳,并未提高运行效率。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的轨道不停车方案中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乘客在列车外等车时只能观察到副车厢(或接客车厢)内空间占用情况,无法获知主车厢(或主列车组)内空间占用情况。二、实际条件下,副车厢(或接客车厢)作为搭载上车乘客的车厢在车站等待乘客上车时,其车厢内空间较为充足,且乘客皆为上车乘客,乘客在不知晓主车厢(或主列车组)内空间占用情况下直接搭乘副车厢(或接客车厢)会导致副车厢(或接客车厢)过多搭载上车乘客;当副车厢(或接客车厢)启动与不靠站的主车厢(或主列车组)拼接后,副车厢(或接客车厢)与主车厢(或主列车组)内空间占用过大,无法正常进行乘客位置调换。三、乘客在未到达目的地车站前,需主动在副车厢(或接客车厢)与主车厢(或主列车组)间不断调换位置,否则将会被迫下车或被迫过站。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列车不停车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出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技术方案:将车厢内所有座位根据乘客目的地需求按一定比例进行区域“捆绑”,在车厢中轴处设置传送装置,以前后两节车厢为一组,进行车厢间全自动乘客调换。并将车头以及车尾进行一定的改造,便于车厢之间的拼接。乘客登车后只需坐在所到目的地区域内的座位上便可直达目的地站台。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地铁运行方案:当乘客需要乘坐地铁到达目的地时,乘客在中车站处的上客车厢位置等待列车进站。乘客根据车厢外电子显示屏查询本趟列车车内到各目的地座位群所在区域及座位余量,并选择是否进入上客车厢。进入车厢后,乘客根据达到的目的地的需求和车厢内电子显示屏提供的引导信息坐到相应的座位上,并在座位确认装置上通过地铁卡或手机进行座位确认,将座位上安全带系好,适时握住座位前方安全扶手,等待列车出站。列车出站后,与后方追来的不下客车厢进行连接,合并后驶向下一车站。当列车要到达下一站时,前后两节车厢打开安全通道,两车厢进行座位传送装置衔接。之后通过座位牵引装置及座位自动传送装置进行车厢间乘客的自动调换,不下客车厢内需要下车的乘客被传送到下客车厢,下客车厢内不需要下车的乘客被传送到不下客车厢。临近下一站车站时,不下客车厢与下客车厢分离,下客车厢逐步减速至车站停止。下客车厢内乘客在本站下车,下客车厢座位下一驶来的不下客车厢的上客车厢。不下客车厢在保证安全行驶的条件下,略微减速驶过车站,并与前方刚刚驶出车站的上客车厢进行连接,此时不下客车厢即作为下客车厢,上客车厢即作为不下客车厢,两车厢合并驶向下一车站。如此循环,进行越站不停车全自动接驳。所述区域“捆绑”需运营控制中心提前通过每站实时的到达各目的地车站乘客数以及滞留乘客数对车站车厢内座位预先划分为座位群。所述列车车厢以两节车厢为一组,每节车厢可通过配有独立驾驶室或基于自动驾驶技术保证列车正常行驶。在到达下一车站前,列车组从后往前分别为下客车厢、不下客车厢。每一车站上停留有等待发车的上客车厢。所述车厢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需保证上客车厢和下客车厢数目相等。所述不下客车厢到达车站前应降低一定速度,保证安全越过车站。车站前后两段小距离轨道尽量铺设有一定坡度,保证不下客车厢过站时速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所述列车助启动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配置。主要目的是保证上客车厢在较短行驶距离内达到可以和后面不下客车厢同速的要求。所述车厢连接装置(如电磁铁、铰链、滑钩等)设置在车厢前后部,前后两节车厢通过连接装置进行车厢间连接、座位自动传送装置履带连接。所述车厢缓冲装置设置在车厢连接装置上。避免车厢衔接过程中因不同车速或加速减速引起车厢之间发生震动。所述座位牵引装置设置在座位下,可为履带或滑轮等。可将机座上座位群牵引至座位自动传送装置或从座位自动传送装置牵引至机座固定架上并固定。所述座位自动传送装置可将由座位牵引装置牵引的座位群固定在履带上并传送到相连车厢对应空缺的座位牵引装置前,由座位牵引装置将座位群牵引回空缺机座上并固定位置。座位自动传送装置需按逆时针方向传送;当有座位群需从座位牵引装置至座位自动传送装置或从座位自动传送装置至座位牵引装置时,座位自动传送装置需暂时停止转动,待座位群固定到相应位置后,继续运转。所述电子显示屏配置于车厢左右侧门上方及车厢内座位群上方车壁处。车厢左右侧门电子显示屏提供信息为:车内各区域座位群在车厢内所在位置、所到达目的地及座位余量,车厢内座位群上方电子显示屏提供信息为:本区域座位群所到达目的地及座位余量。乘客乘坐列车时,通过观察电子显示屏,可了解到达各目的地车站座位群所在区域位置、座位余量,选择乘坐或等待下一辆列车。所述新型座位以座位群的组合设置于座位牵引装置机座上;乘客搭乘列车时皆可乘坐新型座位,无须站立搭乘列车;此外,新型座位为保证乘客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安全舒适的到达目的地,特增设安全扶手、安全带;新型座位安全扶手上增设座位确认装置可为电子显示屏的实时更新提供准确信息;座位群上方增设电子显示屏,引导乘客正确入座。所述安全扶手、安全带配置在座位上。保证在进行自动调换座位时乘客的安全。所述座位确认装置设置于座位安全扶手上。乘客进入列车后,到对应目的地车站座位入座,并使用地铁卡或手机通过座位上的座位确认装置进行座确认,车内外电子显示屏实时进行信息更新。所述独立驾驶室需与车厢连接装置所占用空间合并。所述GPS定位系统及感应系统为确保车厢之间能安全稳定地连接与分离。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中,以前后两节车厢为一组,在车厢中设置了一种自动传送系统,可以将前后车厢内乘客进行自动调换。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中,乘客坐上列车后便可直达目的地,中途不停车也无需乘客本体主动调换位置,缩减乘客旅程时间并提高地铁运行效率。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中,线路设置为一条车轨,无主副车厢,相比其他不停车方案运行方式简单有效;同时解决如“快慢车”一条线路两种模式,快慢两车效率差异过大的情况。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中,乘客无须站立搭乘地铁列车,乘客皆可乘坐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新型座位。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中,乘客可直观了解到车内空间占用情况,并结合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乘客调换全自动方法,可避免其他不停车方案中出现的乘客被迫下车或被迫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包括车站(1)、列车车厢(2)(下客车厢、不下客车厢、上客车厢)、线路轨道(3)、行驶方向(4)、列车助启动装置(5)、车厢连接装置(6)、车厢缓冲装置(7)、座位牵引装置(8)、座位自动传送装置(9)、电子显示屏(10)、座位群(11)、新型座位(12)、安全扶手(13)、安全带(14)、座位确认装置(15)、独立驾驶室(16)、GPS定位系统及感应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包括车站(1)、列车车厢(2)(下客车厢、不下客车厢、上客车厢)、线路轨道(3)、行驶方向(4)、列车助启动装置(5)、车厢连接装置(6)、车厢缓冲装置(7)、座位牵引装置(8)、座位自动传送装置(9)、电子显示屏(10)、座位群(11)、新型座位(12)、安全扶手(13)、安全带(14)、座位确认装置(15)、独立驾驶室(16)、GPS定位系统及感应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1)根据实际需求增设列车助启动装置(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车厢(2)中前方车厢后门的车厢缓冲装置(17)及车厢连接装置(18)与后方车厢前门的车厢缓冲装置(19)及车厢连接装置(20)进行衔接,使得前后两节车厢连接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轨道(3)为单向行驶轨道,在车站两侧部分需设置为有一定坡度轨道(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客调换全自动地铁列车不停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连接装置设置(6)在车厢前后部,由连接装置(如铰链、电磁铁等)、密封装置(如塑料、橡胶等)嵌入式电动门(包括电动机、开关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付金龙李辉陈琦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