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海霞专利>正文

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190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包括对接车钩、锁扣板、电动液压杆、固定块,对接车钩包括钩头、钩尾;固定块右侧面有一个矩形凸缘,对接车钩数量为两个,在矩形凸缘上的钩尾与矩形凸缘上表面铰接,在矩形凸缘下钩尾与矩形凸缘下表面铰接;电动液压杆设置在矩形凸缘的上方和下方,在上方的电动液压杆一端与上方钩尾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右侧面铰接,在下方的电动液压杆一端与下方钩尾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右侧面铰接;所述锁扣板设有通孔,上下两个钩头咬合在通孔中。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车厢之间能实现快速的对接与分离,该结构设计简单,利于后期维护,制作成本低,对车厢改动较小,适合大面积推广。

A structure of docking and separation of cars for non parking transfer of motor c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对接
,具体是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各大城市之间基本已经全部贯通,高铁所到之处带动各处经济迅猛发展,更给出行的老百姓带来格外的方便。从前普通快车十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仅需几个小时就到了,我国的高铁事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高铁速度越来越快,但中途需要停靠多个车站,虽然一般停站时间并不长,但在进站前列车就必须提前减速,乘客换乘完后列车又需要从零开始提速,这样大大降低了列车的平均车速,增加了行驶时间。而且为了减少平均时速的降低,只能减少中途停站数量,很多城市只有高铁经过,却不能乘坐高铁。现在也有很多针对火车不停车上下客的设计及专利(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06777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铁进站不停车的列车控制系统),这些设计及专利的主体思想主要是在主轨道上通过岔口设置副轨,副轨上有上客车厢,动车进站前上客车厢就完成上客,动车运行至岔口时,副轨上的车厢提速并与火车连接。应用动车分离与对接技术,根据不同旅客需到达的目的地各不相同的特点,列车在途中分离与对接,满足不同客户目的地需求,改变旅客传统换乘方式,由“人在站”换乘创新性地转变为“车在途”换乘,增加了乘车便捷性,节省了旅客出行时间。但这种动车对接设计复杂,对动车车体改动较大,而且后期维护成本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便于大面积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设计复杂,成本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该结构设计简单,利于后期维护,制作成本低,对车厢改动较小,投入资金少,适合大面积推广。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包括对接车钩、锁扣板、电动液压杆、长方体形状的固定块,所述对接车钩包括钩头、钩尾,所述钩头为半圆筒形状,所述钩尾为长方体形状,钩尾一端固定于半圆筒形状钩头的侧壁;所述固定块右侧面中间设有平行其上表面的矩形凸缘;所述对接车钩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的对接车钩在所述矩形凸缘上下方呈对称分布,在上方的对接车钩的钩头弯曲的内侧面朝下放置,在下方的对接车钩的钩头弯曲的内侧面朝上放置;在矩形凸缘上的对接车钩的钩尾相对连接钩头端的另一端与矩形凸缘上表面铰接,在矩形凸缘下的对接车钩的钩尾相对连接钩头端的另一端与矩形凸缘下表面铰接;所述矩形凸缘的上下方均设有电动液压杆,在上方的电动液压杆自由端与上方钩尾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上方的右侧面铰接,在下方的电动液压杆自由端与下方钩尾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下方的右侧面铰接;所述锁扣板为长方体形状,锁扣板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长方体形状的通孔,上下两个钩头咬合在通孔中。本技术应用时,固定块的左侧面安装于在后行驶动车车头端面的下端,锁扣板安装于在前行驶动车车尾端面的下端,锁扣板的通孔朝上放置。在对接前,电动液压杆收缩,带动钩头张开;当到达锁扣板的上方时,电动液压杆伸出,带动钩头闭合,钩头咬合在锁扣板的通孔里,这样列车前后车厢对接。当车厢分离时,控制电动液压杆收缩,带动钩头张开,两个车厢分离。如此,达到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过程,该结构设计简单,利于后期维护,制作成本低,而且只需要安装与两个车厢之间,对车厢改动较小,投入资金少,适合大面积推广。进一步的,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所述电动液压杆与钩尾之间通过铰链Ⅰ铰接,所述钩尾与矩形凸缘之间通过铰链Ⅱ铰接。铰链便于对接车钩的张开和闭合,而且铰链结构牢固,增加了整个结构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所述钩尾之间的表面分别固定有一个电磁吸盘。当对接完成后,电磁吸盘通上电,两个电磁吸盘磁极相反,牢牢吸在一起,防止列车运行中钩头意外张开,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进一步的,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所述固定块左侧面、锁扣板右侧面均设有弹性缓冲垫。在车厢对接后或者列车运行中对接车钩与锁扣板之间难免会有前后的碰撞,进而会影响固定块与车头端面之间或者锁扣板与车厢尾部端面之间的连接性能,车厢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增加弹性缓冲垫能减弱车厢所受的压力,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进一步的,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所述对接车钩厚度为3cm,长度为20cm;所述锁扣板厚度为3cm,通孔开口的宽度为5cm,开口的长度为25cm。由于车厢重量大,而且高速运行,这对整个结构的强度要求较高,车钩和锁扣板厚度为3cm能达到整个结构受力标准,过低强度不够,过高浪费材料。通孔的长度比车钩的长度长5cm,通孔的宽度比车钩的厚度大2cm,这对车钩的钩头咬合在锁扣板的通孔时预留了可控的误差范围,增加了咬合的成功率。综上所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工作时,当钩头到达锁扣板的上方时,电动液压杆伸出,带动钩头闭合,钩头咬合在锁扣板的通孔里,这样列车前后车厢完成对接。当车厢分离时,控制电动液压杆收缩,带动钩头张开,两个车厢分离。如此,达到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过程,该结构设计简单,利于后期维护,制作成本低,而且只需要安装与两个车厢之间,对车厢改动较小,投入资金少,适合大面积推广。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对接车钩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锁扣板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对接车钩,2-锁扣板,3-固定块,4-电动液压杆,5-铰链Ⅰ,6-铰链Ⅱ,7-矩形凸缘,8-弹性缓冲垫,10-电磁吸盘,11-通孔,101-钩头,102-钩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包括对接车钩1、锁扣板2、电动液压杆4、长方体形状的固定块3,所述对接车钩1包括钩头101、钩尾102,所述钩头101为半圆筒形状,所述钩尾102为长方体形状,钩尾102一端固定于半圆筒形状钩头101的侧壁。所述固定块3右侧面中间有一个平行其上表面的矩形凸缘7,所述对接车钩1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的对接车钩1在所述矩形凸缘7上下方呈对称分布,在上方的对接车钩1的钩头101弯曲的内侧面朝下放置,在下方的对接车钩1的钩头101弯曲的内侧面朝上放置,固定块3左侧面安装于在后行驶动车车头端面的下端。在矩形凸缘7上的对接车钩1的钩尾102相对连接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车钩(1)、锁扣板(2)、电动液压杆(4)、长方体形状的固定块(3),所述对接车钩(1)包括钩头(101)、钩尾(102),所述钩头(101)为半圆筒形状,所述钩尾(102)为长方体形状,钩尾(102)一端固定于半圆筒形状钩头(101)的侧壁;所述固定块(3)右侧面中间设有平行其上表面的矩形凸缘(7);所述对接车钩(1)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的对接车钩(1)在所述矩形凸缘(7)上下方呈对称分布,在上方的对接车钩(1)的钩头(101)弯曲的内侧面朝下放置,在下方的对接车钩(1)的钩头(101)弯曲的内侧面朝上放置;在矩形凸缘(7)上的对接车钩(1)的钩尾(102)相对连接钩头(101)端的另一端与矩形凸缘(7)上表面铰接,在矩形凸缘(7)下的对接车钩(1)的钩尾(102)相对连接钩头(101)端的另一端与矩形凸缘(7)下表面铰接;所述矩形凸缘(7)的上下方均设有电动液压杆(4),在上方的电动液压杆(4)自由端与上方钩尾(102)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3)上方的右侧面铰接,在下方的电动液压杆(4)自由端与下方钩尾(102)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3)下方的右侧面铰接;所述锁扣板(2)为长方体形状,锁扣板(2)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长方体形状的通孔(11),上下两个钩头(101)咬合在通孔(11)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不停车换乘的车厢对接与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车钩(1)、锁扣板(2)、电动液压杆(4)、长方体形状的固定块(3),所述对接车钩(1)包括钩头(101)、钩尾(102),所述钩头(101)为半圆筒形状,所述钩尾(102)为长方体形状,钩尾(102)一端固定于半圆筒形状钩头(101)的侧壁;所述固定块(3)右侧面中间设有平行其上表面的矩形凸缘(7);所述对接车钩(1)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的对接车钩(1)在所述矩形凸缘(7)上下方呈对称分布,在上方的对接车钩(1)的钩头(101)弯曲的内侧面朝下放置,在下方的对接车钩(1)的钩头(101)弯曲的内侧面朝上放置;在矩形凸缘(7)上的对接车钩(1)的钩尾(102)相对连接钩头(101)端的另一端与矩形凸缘(7)上表面铰接,在矩形凸缘(7)下的对接车钩(1)的钩尾(102)相对连接钩头(101)端的另一端与矩形凸缘(7)下表面铰接;所述矩形凸缘(7)的上下方均设有电动液压杆(4),在上方的电动液压杆(4)自由端与上方钩尾(102)的表面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块(3)上方的右侧面铰接,在下方的电动液压杆(4)自由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霞童婷周景睿黄欣宁王思懿李童吴娟
申请(专利权)人:赵海霞童婷周景睿黄欣宁王思懿李童吴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