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型用模具和成型设备,有助于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成型用模具包括成型腔和冷却用流路,该冷却用流路供冷却用的流体流通,且具有沿所述成型腔的外表面延伸的流路部,其中,所述冷却用流路还包括水井部,所述水井部与所述流路部连通,且从所述流路部朝所述成型腔所在的一侧延伸,所述水井部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相邻设置,并且,在所述流入部中所述流体朝接近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且在所述流出部中流体朝远离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
Moulds and forming equipment for form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型用模具和成型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成型用模具以及包括该成型用模具的成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冷却用流路的成型用模具以及包括该成型用模具的成型设备。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冰箱中,常常会设置用于制取冰块的制冰机。上述制冰机有时具备框架部和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部的制冰盘。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框架部WX具有主体部W1X和底部W2X,其中,主体部W1X整体呈轴线沿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筒状,底部W2X局部地遮蔽主体部W1X的轴线方向(即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的开口;并且,主体部W1X具有第一侧壁W11X、在与图中的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与该第一侧壁W11X相对的第三侧壁W13X以及将第一侧壁W11X与第三侧壁13X连接在一起且在与图中的上下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的第二侧壁W12X、第四侧壁W14X,第一侧壁W11X和第三侧壁W13X分别具有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分别具有轴线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一致的圆筒状的轴套部以及与该轴套部相邻且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板状肋;底部W2X将第二侧壁W12X、第三侧壁W13X和第四侧壁W14X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虽未图示,制冰盘具有盘状的制冰盘主体和从该制冰盘主体的两侧突出的轴部,制冰盘通过两侧的轴部分别被第一侧壁W11X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三侧壁W13X的第二轴承部支承而能转动地支承于框架部。以往,在制造上述制冰机的框架部时,有时采用如图13所示的成型用模具MX,其包括沿图中的上下方向进行合模和开模的第一模具M1X和第二模具M2X;第一模具M1X具有突出部,第二模具M2X具有凹陷部,突出部沿图中的上下方向插入凹陷部的内侧,以与凹陷部一起围成与框架部WX的形状对应的成型腔;并且,在第一模具M1X中,在比成型腔靠图中下侧的位置形成有供冷却水等流通且在与图中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延伸的第一流路部121X,在第二模具M2X中,在比成型腔靠图中上侧的位置形成有供冷却水等流通且在与图中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延伸的第二流路部122X;并且,虽未图示,但在成型腔的外周侧也设置有供冷却水等流通的流路部。此外,在制造上述制冰机的框架部时,有时还在第一模具M1X和/或第二模具M2X上可拆卸地组装轴承部成型部,利用该轴承部成型部来成型框架部WX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不过,在采用如图13所示的成型用模具MX来制造制冰机的框架部WX时,虽然容易利用成型腔外周侧的流路部、第一流路部121X和第二流路部122X等实现成型出的框架部WX的外壁面、顶部及底部的壁面的快速冷却,但很难实现成型出的框架部WX的内侧部分(矩形筒状的框架部的内壁面部分)的快速冷却,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型周期变长;并且,在利用成型机向成型用模具MX的成型腔内压送注塑材料来成型框架部WX时,成型机喷嘴处的材料容易因一次注塑后等待的时间较长而冷却,容易出现冷热材料混在一起被注射到成型用模具中,从而导致产品表面出现瑕疵。此外,以往,在图13所示的成型用模具MX中组装轴承部成型部来成型框架部WX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时,如图14所示,成型出的轴承部中的多个板状肋的交接部JX处常常会形成厚壁部,导致该交接部JX的冷却速度变慢,影响了框架部WX整体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用模具和成型设备,有助于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型用模具,其包括成型腔和冷却用流路,该冷却用流路供冷却用的流体流通,且具有沿所述成型腔的外表面延伸的流路部,其中,所述冷却用流路还包括水井部,所述水井部与所述流路部连通,且从所述流路部朝所述成型腔所在的一侧延伸,所述水井部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相邻设置,并且,在所述流入部中所述流体朝接近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在所述流出部中流体朝远离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此处,所谓“沿成型腔的外表面延伸”,在成型腔的内侧不存在空心部的情况下,是指流路部沿着由成型腔构成的立体空间的外表面延伸,在成型腔的内侧存在空心部的情况下(例如在成型腔呈筒状的情况下),是指流路部沿着由成型腔及其包围的空间构成的立体空间的外表面延伸。根据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冷却用流路包括水井部,该水井部从流路部朝成型腔所在的一侧延伸,因此,与以往仅设置沿成型腔的外表面延伸的流路部的情况相比,能利用水井部在更接近成型腔的位置进行冷却,从而提高成型出的产品的冷却效率,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水井部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流入部和流出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相邻设置,在流入部中流体朝接近成型腔的方向流动,在流出部中流体朝远离成型腔的方向流动,因此,容易增大冷却用流路在模具中的总长度、总体积,从而提高模具整体的冷却效率,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在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中,优选所述成型腔具有与待成型产品的主体部的形状对应的筒状部,所述水井部从所述筒状部的外部朝所述筒状部所包围的空间延伸。此处,“筒状部”不局限于在绕其轴线的周向上形成封闭环的情况,也包括在绕其轴线的周向上形成开口环的情况。根据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水井部从筒状部的外部朝筒状部所包围的空间延伸,因此,容易利用水井部对成型出的产品的主体部的不易冷却的内壁面部分进行冷却,从而实现成型出的产品的整体的快速冷却,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在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中,优选所述水井部包括第一水井部,所述第一水井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朝另一侧延伸。此外,在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中,优选所述第一水井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水井部延伸至所述筒状部的内侧。根据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水井部,且使至少一个第一水井部延伸至筒状部的内侧,能进一步提高成型出的产品的主体部的内壁面部分的冷却效率,从而进一步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在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中,优选所述水井部包括第二水井部,所述第二水井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朝一侧延伸。根据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通过利用第一水井部和第二水井部从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两侧进行冷却,容易均匀地对成型出的产品进行冷却,避免成型出的产品的表面等因冷却不均造成的应力局部集中而出现瑕疵等。此外,在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中,优选包括沿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进行合模和开模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具有突出部,所述第二模具具有凹陷部,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沿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插入所述凹陷部的内侧,并与所述凹陷部一起围成所述成型腔,在所述第一模具中,至少所述突出部具有所述第一水井部,在所述第二模具中,至少构成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部分具有所述第二水井部。根据本技术的成型用模具,利用突出部具有的第一水井部,能进一步提高成型出的产品的主体部的内壁面部分的冷却效率,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型用模具,包括成型腔和冷却用流路,该冷却用流路供冷却用的流体流通,且具有沿所述成型腔的外表面延伸的流路部,其特征在于,/n所述冷却用流路还包括水井部,/n所述水井部与所述流路部连通,且从所述流路部朝所述成型腔所在的一侧延伸,/n所述水井部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n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相邻设置,并且,在所述流入部中所述流体朝接近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在所述流出部中流体朝远离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型用模具,包括成型腔和冷却用流路,该冷却用流路供冷却用的流体流通,且具有沿所述成型腔的外表面延伸的流路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流路还包括水井部,
所述水井部与所述流路部连通,且从所述流路部朝所述成型腔所在的一侧延伸,
所述水井部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
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相邻设置,并且,在所述流入部中所述流体朝接近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在所述流出部中流体朝远离所述成型腔的方向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型腔具有与待成型产品的主体部的形状对应的筒状部,
所述水井部从所述筒状部的外部朝所述筒状部所包围的空间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井部包括第一水井部,
所述第一水井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朝另一侧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井部以彼此串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水井部延伸至所述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井部包括第二水井部,
所述第二水井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朝一侧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进行合模和开模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
所述第一模具具有突出部,
所述第二模具具有凹陷部,
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沿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插入所述凹陷部的内侧,并与所述凹陷部一起围成所述成型腔,
在所述第一模具中,至少所述突出部具有所述第一水井部,
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金杰,肖龙,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