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218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用转炉“留渣+双渣”冶炼工艺生产低磷钢水时存在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转炉中投入金属主料,采用转炉顶底复合冶炼;转炉吹炼脱硅、脱磷;转炉脱硅、脱磷期结束后进行排渣;转炉吹炼脱碳;转炉冶炼终点的控制,转炉吹炼结束后出钢;转炉留渣;转炉溅渣护炉。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转炉脱硅、脱磷期脱磷率≥70%,转炉出钢钢水化学成分中w[P]≤0.0080%;降低了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成本。

A method of smelting low phosphorus molten steel by conve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炉冶炼钢水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具体而言,涉及通过对转炉渣物相的控制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属于钢的冶炼及连续铸造

技术介绍
磷元素一般被认为是钢中的有害元素,容易在晶界偏聚,造成钢材“冷脆”,显著降低钢材的低温韧性。并且随着用户对钢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钢中磷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降低钢中磷含量成了高附加值的低磷及超低磷钢材(如9Ni钢等)产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转炉炼钢过程中较低辅料消耗的脱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转炉双联脱磷方法,该方法也是日本钢铁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如日本专利JP63195210A,该方法采用两座转炉进行冶炼,第一座转炉用于脱磷,第二座转炉对脱磷后的铁水进行脱碳处理,由于该方法仍需要将铁水从一座转炉倒入另一座转炉,造成了较大的热量损失,并且需要额外增加一座脱磷转炉,增加了投资的同时给生产组织带来了一定难度,在中国由于受到转炉数量的限制以及一些钢厂低磷钢比例不高,该方法仅在中国少数钢铁企业得到应用。另一种方法为用同一座转炉来实现脱磷和脱碳,如日本新日铁公司的MURC(Multi-refiningConverter)工艺的“留渣+双渣”冶炼工艺,该工艺流程为:加入废钢、兑入铁水→转炉脱硅、脱磷→排前期脱磷渣→吹炼脱碳升温→转炉出钢→留渣。其中,在脱硅、脱磷期取得高脱磷率是关键,普遍采用的方法包括:(1)延长脱磷阶段时间,如中国专利CN102618689A中脱磷期的时间为7~10min;(2)调整氧枪操作来提高脱磷率,如中国专利CN102776314A、CN103243192A等。部分钢铁企业针对铁水中磷含量为0.10%~0.14%,采用铁水预处理进行复合喷粉脱硫的工艺方案,对铁水不进行脱硅和脱磷;同时转炉的装备配备又不能满足转炉双联法脱磷的需求,不能满足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单座转炉“留渣+双渣”冶炼工艺,转炉脱硅、脱磷期的脱磷率一般低于60%,当生产磷含量低于0.010%的钢种时,转炉辅料消耗较高,且存在转炉冶炼终点钢水中磷含量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用转炉“留渣+双渣”冶炼工艺生产低磷钢水时存在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低磷钢水为转炉出钢钢水化学成分中w[P]≤0.008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路是通过转炉“留渣+双渣”冶炼工艺,控制脱硅、脱磷期快速成渣,并控制炉渣中的液相和固相比例。一方面,利用炉渣中的液相,提高炉渣的流动性,加快渣-金界面的脱磷反应速率;另一方面,利用炉渣中的固相,主要是2CaO·SiO2相,与脱磷产物3CaO·P2O5反应形成固溶体,降低了液相炉渣中磷的含量,加快了脱磷反应进行,使得脱硅、脱磷期脱磷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脱硅、脱磷期的高效脱磷,极大地减轻了脱碳期的脱磷压力,降低了转炉辅料消耗和钢水磷含量。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向转炉中投入金属主料,采用转炉顶底复合冶炼,投入金属主料的原料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铁水75%~95%,余量为轻型废钢;铁水化学成分中w[P]≤0.14%;2)转炉吹炼脱硅、脱磷,转炉脱硅、脱磷期的生石灰用量由留渣量和铁水硅含量确定,转炉脱硅、脱磷期的供氧量为冶炼炉次总供氧量的25%~30%,供氧强度控制为2.7~3.5Nm3/(min·吨钢);转炉脱硅、脱磷期的枪位控制为:基准枪位→低枪位→高枪位,先采用基准枪位,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4%~6%;接着采用低枪位,向转炉内加入转炉脱硅、脱磷期造渣剂,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18%~22%;最后采用高枪位,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4%~6%;转炉脱硅、脱磷期炉渣二元碱度为1.2~1.8,转炉脱硅、脱磷期炉渣中FeO质量百分含量为10%~25%,炉渣温度为1350~1400℃;3)转炉脱硅、脱磷期结束后进行排渣,控制倒渣率为50%~70%,排渣结束得到半钢钢水;4)转炉吹炼脱碳,转炉脱碳期的供氧量为冶炼炉次总供氧量的70%~75%,供氧强度控制为3.0~4.0Nm3/(min·吨钢);转炉脱碳期的枪位控制为:高枪位→基准枪位→低枪位,先采用高枪位,加强化渣,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30%~35%;接着采用基准枪位,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28%~33%;最后采用低枪位,加强搅拌,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5%~9%;生石灰的加入量为5~20kg/吨钢,轻烧镁球的加入量为5~10kg/吨钢;转炉冶炼终点炉渣的二元碱度为3.0~4.5,炉渣中MgO质量分数为8.0%~11.0%;5)转炉冶炼终点的控制,取样检测转炉吹炼终点钢水中w[C]和钢水温度,检测到转炉吹炼终点钢水中w[C]≤0.08%、转炉吹炼终点钢水温度1620~1650℃时转炉吹炼结束,转炉吹炼结束后立即出钢,转炉吹炼结束后出钢;6)转炉留渣,转炉出钢结束后进行转炉留渣,留渣量为30~60kg/吨钢;7)转炉溅渣护炉,转炉留渣进行转炉溅渣护炉,转炉溅渣护炉作业时间为2.5~4.5min。重复本专利技术步骤,开始下一炉钢水的冶炼。本专利技术转炉脱硅、脱磷期吹炼时,生石灰的加入量为:max[(35.5W1-0.31W2),0],单位为kg/吨钢,W1为铁水中硅元素的重量百分含量,W2为留渣量,单位为kg/吨钢。本专利技术转炉脱硅、脱磷期吹炼时,转炉脱硅、脱磷期造渣剂化学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Al2O360%~70%、SiO220%~25%、CaO0~10%、MgO0~6%、TiO20~3%和H2O1%~6%,转炉脱硅、脱磷期造渣剂的加入量为3~7kg/吨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低枪位为:H0+H0*(0.05~0.10),基准枪位为:H0+H0*(0.12~0.18),高枪位为:H0+H0*(0.20~0.45),H0为转炉内钢水面高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基于申请人的以下研究试验:采用转炉“留渣+双渣”冶炼工艺,利用上一炉留下的转炉终点渣,加快脱硅、脱磷期的快速成渣,并通过留渣量和铁水硅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生石灰的用量,控制脱硅、脱磷期炉渣的二元碱度为1.2~1.8,使得渣中有足够量的2CaO·SiO2相,炉渣中的固相比例达到30%~60%;但2CaO·SiO2相较多后,炉渣的熔化温度和黏度会增大,影响渣-金界面脱磷反应的进行。因此在脱硅、脱磷期吹氧量达到4%~6%时,向转炉内加入转炉脱硅、脱磷期造渣剂,降低炉渣的熔化温度和黏度,提高炉渣的流动性,同时采用低枪位操作,进一步增强渣-金界面的脱磷反应速率。钢水中的磷逐步转移至液相炉渣中,钢水中的磷含量下降,液相炉渣中的磷含量升高。由于炉渣中有足够量的2CaO·SiO2相,与脱磷产物3CaO·P2O5反应形成固溶体,极大地降低了液相炉渣中磷的含量,使得渣-金界面的脱磷反应速率进一步加快了,使得脱硅、脱磷期脱磷率达到70%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1)向转炉中投入金属主料,采用转炉顶底复合冶炼,投入金属主料的原料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铁水75%~95%,余量为轻型废钢;铁水化学成分中w[P]≤0.14%;/n2)转炉吹炼脱硅、脱磷,转炉脱硅、脱磷期的生石灰用量由留渣量和铁水硅含量确定,转炉脱硅、脱磷期的供氧量为冶炼炉次总供氧量的25%~30%,供氧强度控制为2.7~3.5N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炉冶炼低磷钢水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转炉中投入金属主料,采用转炉顶底复合冶炼,投入金属主料的原料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铁水75%~95%,余量为轻型废钢;铁水化学成分中w[P]≤0.14%;
2)转炉吹炼脱硅、脱磷,转炉脱硅、脱磷期的生石灰用量由留渣量和铁水硅含量确定,转炉脱硅、脱磷期的供氧量为冶炼炉次总供氧量的25%~30%,供氧强度控制为2.7~3.5Nm3/(min·吨钢);转炉脱硅、脱磷期的枪位控制为:基准枪位→低枪位→高枪位,所述的低枪位为:H0+H0*(0.05~0.10),基准枪位为:H0+H0*(0.12~0.18),高枪位为:H0+H0*(0.20~0.45),H0为转炉内钢水面高度;先采用基准枪位,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4%~6%;接着采用低枪位,向转炉内加入转炉脱硅、脱磷期造渣剂,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18%~22%;最后采用高枪位,控制吹氧量为总供氧量质量百分比的4%~6%;转炉脱硅、脱磷期炉渣二元碱度为1.2~1.8,转炉脱硅、脱磷期炉渣中FeO质量百分含量为10%~25%,炉渣温度为1350~1400℃;
3)转炉脱硅、脱磷期结束后进行排渣,控制倒渣率为50%~70%,排渣结束得到半钢钢水;
4)转炉吹炼脱碳,转炉脱碳期的供氧量为冶炼炉次总供氧量的70%~75%,供氧强度控制为3.0~4.0Nm3/(min·吨钢);转炉脱碳期的枪位控制为:高枪位→基准枪位→低枪位,所述的低枪位为:H0+H0*(0.05~0.10),基准枪位为:H0+H0*(0.12~0.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多刚虞大俊郑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