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2010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对转向轴的端部输入过大的负荷,与以往相比也能够抑制以转向轴具备的外周滚动槽的端部为起点的转向轴的变形的转向装置。在转向装置中,在将转向轴的第一端部中的比从端面到外周滚动槽的长度短的规定长度的区间定义为第一区间,将第一端部中的第一区间以外的区间且与外周滚动槽邻接的区间定义为第二区间,将以第二区间与外周滚动槽的边界为起点的外周滚动槽的区间且比形成了外周滚动槽的区间的轴向长度短的规定长度的区间定义为第三区间,将外周滚动槽中的第三区间以外的区间定义为第四区间的情况下,第二区间的有效淬硬深度的最大值比第一区间的有效淬硬深度大。

Steering g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装置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8年9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178330的优先权,包括其说明书,附图和摘要的内容作为参考,在此将其全文引入。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存在具备利用马达的驱动力对转向轴辅助轴向力的转向辅助装置(转向力施加装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作为这样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存在具有齿条齿与滚珠丝杠装置的螺杆轴的、所谓的齿条和小齿轮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1095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60812号公报)。在齿条和小齿轮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转向辅助装置经由滚珠丝杠装置将马达的驱动力转换为转向轴的轴线方向的轴向力,并向转向轴施加。转向辅助装置经由转向横拉杆使与转向轮连结的转向轴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使转向轮转向。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在转向轮越过了路缘石那样的情况下,往往作为反作用力从转向轮侧对转向轴的端部,输入弯曲方向大的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弯曲应力容易集中在被形成于转向轴的外周面并构成滚珠丝杠装置的外周滚动槽的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外壳;/n转向轴,其被上述外壳支承,两端经由转向横拉杆与转向轮连结,并且相对于上述外壳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使上述转向轮转向;/n转向力施加装置,其将马达作为驱动源,对上述转向轴施加轴向力;以及/n滚珠丝杠装置,其被包含于上述转向力施加装置,将轴向力直接向上述转向轴传递,/n上述转向轴在两端具备距离端面规定长度的圆柱状的端部,并且具备被形成于上述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之间的外周面,构成上述滚珠丝杠装置的螺旋状的外周滚动槽,/n在上述轴线方向上,/n上述外周滚动槽与上述两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亦即第一端部相接地形成,/n在将上述第一端部中的、比从上述端面到上述外周滚...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5 JP 2018-178330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
转向轴,其被上述外壳支承,两端经由转向横拉杆与转向轮连结,并且相对于上述外壳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使上述转向轮转向;
转向力施加装置,其将马达作为驱动源,对上述转向轴施加轴向力;以及
滚珠丝杠装置,其被包含于上述转向力施加装置,将轴向力直接向上述转向轴传递,
上述转向轴在两端具备距离端面规定长度的圆柱状的端部,并且具备被形成于上述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之间的外周面,构成上述滚珠丝杠装置的螺旋状的外周滚动槽,
在上述轴线方向上,
上述外周滚动槽与上述两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亦即第一端部相接地形成,
在将上述第一端部中的、比从上述端面到上述外周滚动槽的长度短的规定长度的上述端面侧的区间定义为第一区间,
将上述第一端部中的上述第一区间以外的区间且与上述外周滚动槽邻接的上述区间定义为第二区间,
将以上述第二区间与上述外周滚动槽的边界为起点的上述外周滚动槽的区间且比形成了上述外周滚动槽的区间的轴向长度短的规定长度的上述区间定义为第三区间,
将上述外周滚动槽中的上述第三区间以外的区间定义为第四区间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区间的有效淬硬深度的最大值比上述第一区间的有效淬硬深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上述第三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英志加藤豪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