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1986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9:0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涉及水陆两栖车。装置安装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处,包括:电机、蜗轮蜗杆减速箱、摇臂、两个同步连杆和两个四连杆机构。本申请由电机经蜗轮蜗杆减速箱减速后驱动,通过摇臂带动两端的同步连杆内拉或放下两侧的四连杆机构,进而带动车轮收起或放下。本申请通过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紧凑,车轮收起幅度大的特点,实现了车轮收起至水面以上且对车体流线形体破坏较少,进而显著提高了水陆两栖车的性能。

Self locking retractor and release wheel device of amphibious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
本申请涉及水陆两栖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
技术介绍
水上航行速度是水陆两栖车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对于船艇,两栖车结构复杂,重量大吃水深;流线形车身被车轮以及车轮悬架破坏;造成航行阻力大。所以多数两栖车采用收放轮结构,在水中行驶时将车轮收起于水面之上,减小阻力。达到提高车速的目的。而收放轮装置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陆地行驶性能以及水中航行阻力的大小。目前比较成熟的两栖车产品有英国吉布斯公司的Humingda、GibbsHumdinga和GibbsQuadski,瑞士Rinspeed公司的Splash,美国watercar公司的两栖车,这些两栖车最高航行速度都可以达到70~80km/h。国内对两栖车的研制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收轮机构不成熟,水上航行速度一般不超过20km/h。水上航行速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中阻力过大,如果能够实现车轮收起至水面以上且对车体流线形体破坏较少,将会显著提高两栖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安装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处,包括:电机,安装在车体的中心位置处,用于提供动力;蜗轮蜗杆减速箱,与所述电机相连,用于传递所述电机的动力、提高扭矩、降低其转速及改变其的运动方向;摇臂,其中间与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的蜗轮轴连接,所述摇臂可沿所述蜗轮轴的中心转动;两个同步连杆,相对所述摇臂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一同步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摇臂的端部铰接,所述两个同步连杆均可跟随所述摇臂同步运动;和两个四连杆机构,相对所述摇臂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每一四连杆机构铰接在对应的同步连杆的另一端处,每一四连杆机构还与对应的车轮固定连接,以带动对应的车轮收起或放下。可选地,每一四连杆机构包括:内侧摇臂,其一端与对应的同步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上连杆,其一端与所述内侧摇臂的一端铰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上铰接点B;轮边摇臂,其一端与所述上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上铰接点C;下连杆,其一端与轮边摇臂的另一端铰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D,所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内侧摇臂的另一端铰连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A;其中,每一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A与所述车体铰接,每一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D与对应的车轮的轮边固定连接,每一四连杆机构的上铰接点B经对应的同步连杆连接所述摇臂,由所述电机经过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减速后驱动。可选地,每一四连杆机构还包括减震器,配置成在装置经过颠簸路面时,减小振动向所述车体的传播。可选地,所述减震器安装在对应的四连杆机构中的所述上铰接点B与所述下连杆之间。可选地,所述内侧摇臂靠近所述电机布置,所述轮边摇臂靠近车轮布置。可选地,所述电机具有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两种工作状态,在所述电机正向旋转时,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的蜗轮轴带动所述摇臂逆时针旋转,两个同步连杆均向内侧拉动,每一四连杆机构中的上铰接点B以下铰接点A点为圆心向内移动,拉动每一四连杆机构中的上铰接点C和下铰接点D向上收起,进而使得对应的车轮收起;在所述电机反向旋转时,每一四连杆机构中的上铰接点C和下铰接点D放下,使得对应的车轮回归正常行驶位置,且所述摇臂与所述两个同步连杆之间的角度很小,使得路面支撑力在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上产生的扭矩很小,形成自锁。本申请的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由电机经蜗轮蜗杆减速箱减速后驱动,通过摇臂带动两端的同步连杆内拉或放下两侧的四连杆机构,进而带动车轮收起或放下。本申请通过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紧凑,车轮收起幅度大的特点,实现了车轮收起至水面以上且对车体流线形体破坏较少,进而显著提高了水陆两栖车的性能。此外,本申请在车轮放下时,摇臂与两个同步连杆之间的角度很小,使得路面支撑力在蜗轮蜗杆减速箱上产生的扭矩很小,形成自锁,不但锁定可靠,而且车轮载荷不会传递到电机上,有效减小电机尺寸。此外,本申请收轮功能与减震功能分离,使得装置使用寿命长。此外,本申请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低。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安装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的水陆两栖车在正常路面行驶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的水陆两栖车在车水上航行时示意性主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1中的水陆两栖车在颠簸路面行驶时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1-车轮;2-链传动箱;3-下连杆;4-减震器;5-轮边摇臂;6-上连杆;7-传动轴;8-内侧摇臂;9-蜗轮蜗杆减速箱;10-同步连杆;11-电机;12-摇臂;13-车体。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安装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的水陆两栖车在正常路面行驶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的水陆两栖车在车水上航行时示意性主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1中的水陆两栖车在颠簸路面行驶时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还可参见图2-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安装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13处,一般性可以包括:电机11、蜗轮蜗杆减速箱9、摇臂12、两个同步连杆10和两个四连杆机构。电机11安装在车体13的中心位置处,用于提供动力。蜗轮蜗杆减速箱9与所述电机11相连,用于传递所述电机11的动力、提高扭矩、降低电机11转速及改变电机11的运动方向。摇臂12的中间与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9的蜗轮轴连接,所述摇臂12可沿所述蜗轮轴的中心转动。两个同步连杆10相对所述摇臂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一同步连杆10的一端与所述摇臂12的端部铰接,所述两个同步连杆10均可跟随所述摇臂12同步运动。两个四连杆机构相对所述摇臂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每一四连杆机构铰接在对应的同步连杆10的另一端处,每一四连杆机构还与对应的车轮1固定连接,以带动对应的车轮1收起或放下。本申请的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由电机11经蜗轮蜗杆减速箱9减速后驱动,通过摇臂12带动两端的同步连杆10内拉或放下两侧的四连杆机构,进而带动车轮1收起或放下。通过上述结构,本申请具有结构紧凑,车轮1收起幅度大的特点,实现了车轮1收起至水面以上且对车体13流线形体破坏较少,进而显著提高了水陆两栖车的性能。此外,本申请由于结构简单,使得容易加工,成本低。更具体地,如图1-2所示,还可参见图3-5,本实施例中,每一四连杆机构包括:内侧摇臂8、上连杆6、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安装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13)处,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机(11),安装在车体(13)的中心位置处,用于提供动力;/n蜗轮蜗杆减速箱(9),与所述电机(11)相连,用于传递所述电机(11)的动力、提高扭矩、降低其转速及改变其的运动方向;/n摇臂(12),其中间与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9)的蜗轮轴连接,所述摇臂(12)可沿所述蜗杆的中心转动;/n两个同步连杆(10),相对所述摇臂(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一同步连杆(10)的一端与所述摇臂(12)的端部铰接,所述两个同步连杆(10)均可跟随所述摇臂(12)同步运动;和/n两个四连杆机构,相对所述摇臂(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每一四连杆机构铰接在对应的同步连杆(10)的另一端处,每一四连杆机构还与对应的车轮(1)固定连接,以带动对应的车轮(1)收起或放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安装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13)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11),安装在车体(13)的中心位置处,用于提供动力;
蜗轮蜗杆减速箱(9),与所述电机(11)相连,用于传递所述电机(11)的动力、提高扭矩、降低其转速及改变其的运动方向;
摇臂(12),其中间与所述蜗轮蜗杆减速箱(9)的蜗轮轴连接,所述摇臂(12)可沿所述蜗杆的中心转动;
两个同步连杆(10),相对所述摇臂(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一同步连杆(10)的一端与所述摇臂(12)的端部铰接,所述两个同步连杆(10)均可跟随所述摇臂(12)同步运动;和
两个四连杆机构,相对所述摇臂(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每一四连杆机构铰接在对应的同步连杆(10)的另一端处,每一四连杆机构还与对应的车轮(1)固定连接,以带动对应的车轮(1)收起或放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四连杆机构包括:
内侧摇臂(8),其一端与对应的同步连杆(10)的另一端铰接;
上连杆(6),其一端与所述内侧摇臂(8)的一端铰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上铰接点B;
轮边摇臂(5),其一端与所述上连杆(6)的另一端铰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上铰接点C;
下连杆(3),其一端与轮边摇臂(5)的另一端铰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D,所述下连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内侧摇臂(8)的另一端铰连接,形成该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A;
其中,每一四连杆机构的下铰接点A与所述车体(13)铰接,每一四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春王庆辉刘晓明辛运炎孙荣哲薛梅李侠马国成高向利王钟山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浦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