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198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9:0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涉及水陆两栖车。车体具有对应分布在车体的前部靠下位置处及后部靠下位置处的两前轮窝和两后轮窝,两前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两后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每一轮窝用于安装对应的车轮及悬挂杆系,车体还具有轮窝补偿装置,对应布置在所述两后轮窝处,用于实现对应车轮收起后将所述车体补偿为完整的流线形,以保证低阻力。本申请水陆两栖车陆地上行驶时,轮窝补偿装置折叠于车体底部且高于车体腹部,不影响正常行驶。当水陆两栖车水上行驶,车轮收起过程中,轮窝补偿装置同时展开紧密贴合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的底部壳体外表面,形成完整的流线形壳体,减小水阻力。

Body of amphibious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栖车的车体
本申请涉及水陆两栖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
技术介绍
水上航行速度是水陆两栖车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对于船艇,两栖车结构复杂,重量大、吃水深。为了布置车轮以及车轮悬架杆系,车身下部不得不设置轮窝,而轮蜗的存在不能保证完整的流线形,造成航行阻力大。所以多数两栖车采用收放轮结构,在水中行驶时将车轮收起于水面之上,以减小阻力。目前比较成熟的两栖车产品有英国吉布斯公司的Humingda、GibbsHumdinga和GibbsQuadski,瑞士Rinspeed公司的Splash,美国watercar公司的两栖车。这些两栖车最高航行速度都可以达到70~80km/h,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马力大以及高速运行时水下部件流线形低阻状态。国内对两栖车的研制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水上航行速度一般不超过20km/h。水上航行速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中阻力过大,如果能够实现车轮收起至水面以上且对船体流线形体破坏较少,将会显著提高两栖车性能。因此,亟需研制出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使吃水线以下为流线外形,保证水上运行时低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具有对应分布在车体的前部靠下位置处及后部靠下位置处的两前轮窝和两后轮窝,所述两前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后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每一轮窝用于安装对应的车轮及悬挂杆系,所述车体还具有:轮窝补偿装置,对应布置在所述两后轮窝处,用于实现对应车轮收起后将所述车体补偿为完整的流线形,以保证低阻力。可选地,每一轮窝补偿装置配置成在水陆两栖车陆地行驶时折叠并置于对应的后轮窝下方;每一轮窝补偿装置还配置成在水陆两栖车水上行驶、收起对应的车轮时,所述轮窝补偿装置随着对应的悬挂杆系的升起而展开,在对应的车轮完全收起后,所述轮窝补偿装置紧密贴合在所述车体上,与所述车体一起构成完整的流线形,保持低水阻外形。可选地,每一轮窝补偿装置对应的悬挂杆系具有吊环,每一轮窝补偿装置包括:第一合页,其一端安装在对应后轮窝的下缘处;下挡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合页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下挡板可带动所述第一合页对应的后轮窝转动;第二合页,其一端安装在所述下挡板的另一端处;上挡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合页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上挡板的另一端设有吊环,用于安装拉紧弹簧;和拉紧弹簧,其一端挂接在所述上挡板的吊环处,另一端挂接在对应的悬挂杆系的吊环处;其中,对应的悬挂杆系随对应的车轮收起或放下,带动所述拉紧弹簧带动所述上挡板展开或折叠,进而带动所述下挡板展开或折叠。可选地,所述下挡板包括一水平板及沿所述水平板端部弯折而成的竖向板,所述水平板与所述竖向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圆滑过渡。可选地,所述上挡板为一平板。可选地,所述水陆两栖车具有陆上行驶和水中行驶两种状态,在所述水陆两栖车处于陆上行驶时,所述车轮均落地并支撑路面,所述悬挂杆系均处于下工作点位置,每一轮窝补偿装置对应的拉紧弹簧向车体的内侧拉对应的上挡板,所述上挡板处于向内拉紧状态,所述上挡板与对应的下挡板折叠并被拉紧靠在所述车体上;在所述水陆两栖车驶入水中时,所述车轮收起时,所述悬挂杆系向上翻起,每一轮窝补偿装置对应的拉紧弹簧的一端跟随对应的悬挂杆系逐渐抬起,所述拉紧弹簧的另一端拉着对应的上挡板向上移动,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下挡板逐渐打开,最终贴合在所述车体上,使得此处的车体为完整的流线外形,减小水阻。本申请的水陆两栖车的车体的后轮窝处具有对应的轮窝补偿装置,水陆两栖车陆地上行驶时,轮窝补偿装置折叠于车体底部且高于车体腹部,不影响正常行驶。当水陆两栖车水上行驶,车轮收起过程中,轮窝补偿装置同时展开紧密贴合在水陆两栖车的车体的底部壳体外表面,形成完整的流线形壳体,减小水阻力。此外,本申请的水陆两栖车的车体的结构简单可靠。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在路面行驶状态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图1的示意性左视图;图3是图2中右侧后轮窝处的轮窝补偿装置在折叠状态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在水上行驶状态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5是图4的示意性左视图;图6是图4中右侧后轮窝处的轮窝补偿装置在展开状态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1-车体;2-第一合页;3-拉紧弹簧;4-上挡板;5-下挡板;6-第二合页;7-悬挂杆系,8车轮,10轮窝补偿装置,11前轮窝,12后轮窝。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在路面行驶状态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图1的示意性左视图。图3是图2中右侧后轮窝处的轮窝补偿装置在折叠状态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在水上行驶状态时的示意性主视图。图5是图4的示意性左视图。图6是图4中右侧后轮窝处的轮窝补偿装置在展开状态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还可参见图2-图6,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1一般具有对应分布在车体1的前部靠下位置处及后部靠下位置处的两前轮窝11和两后轮窝12。所述两前轮窝11相对所述车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后轮窝12相对所述车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如图2所示,每一轮窝用于安装对应的车轮8(参见图2)及悬挂杆系7。专利技术人发现,车体1前部吃水浅,且水陆两栖车在水中起步时前部翘起,前轮窝11脱离水面容易,前轮窝11下沿保持在吃水线以上。后面的车轮由于有传动轴的影响,后轮窝12下沿在吃水线以下,后轮窝12在水下前行时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因而,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车体1还具有轮窝补偿装置10,对应布置在所述两后轮窝12处,用于实现对应车轮8收起后将所述车体1补偿为完整的流线形(参见图4、图5及图6),以保证低阻力。更具体地,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还可参见图2,每一轮窝补偿装置10配置成在水陆两栖车陆地行驶时折叠并置于对应的后轮窝下方。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4-图5,每一轮窝补偿装置10还配置成在水陆两栖车水上行驶、收起对应的车轮8时,所述轮窝补偿装置10随着对应的悬挂杆系7的升起而展开,在对应的车轮8完全收起后,所述轮窝补偿装置10紧密贴合在所述车体1上,与所述车体1一起构成完整的流线形,保持低水阻外形。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本申请的水陆两栖车的车体1的后轮窝12处具有对应的轮窝补偿装置10,如图3所示,水陆两栖车陆地上行驶时,轮窝补偿装置10折叠于车体1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具有对应分布在车体的前部靠下位置处及后部靠下位置处的两前轮窝和两后轮窝,所述两前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后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每一轮窝用于安装对应的车轮及悬挂杆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还具有:/n轮窝补偿装置,对应布置在所述两后轮窝处,用于实现对应车轮收起后将所述车体补偿为完整的流线形,以保证低阻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具有对应分布在车体的前部靠下位置处及后部靠下位置处的两前轮窝和两后轮窝,所述两前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后轮窝相对所述车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每一轮窝用于安装对应的车轮及悬挂杆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还具有:
轮窝补偿装置,对应布置在所述两后轮窝处,用于实现对应车轮收起后将所述车体补偿为完整的流线形,以保证低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每一轮窝补偿装置配置成在水陆两栖车陆地行驶时折叠并置于对应的后轮窝下方;
每一轮窝补偿装置还配置成在水陆两栖车水上行驶、收起对应的车轮时,所述轮窝补偿装置随着对应的悬挂杆系的升起而展开,在对应的车轮完全收起后,所述轮窝补偿装置紧密贴合在所述车体上,与所述车体一起构成完整的流线形,保持低水阻外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每一轮窝补偿装置对应的悬挂杆系具有吊环,每一轮窝补偿装置包括:
第一合页,其一端安装在对应后轮窝的下缘处;
下挡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合页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下挡板可带动所述第一合页对应的后轮窝转动;
第二合页,其一端安装在所述下挡板的另一端处;
上挡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合页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上挡板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荣哲陈丽苹王庆辉王彦东霍智杰冯志忠蒋国春高向利薛梅辛运炎董云峰张吉宏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浦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