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1718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养殖领域,提供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生态护坡以及生态净化塘,所述养殖塘包括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所述养殖塘侧边设置有沉淀渠,养殖塘产生的养殖尾水排入沉淀渠进行沉淀后再漫入生态护坡,经生态护坡过滤、吸附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流入位于生态护坡的坡底侧的生态净化塘中,经生态净化塘处理后的养殖尾水由回流管道引入养殖塘循环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利用上述生态养殖系统进行生态养殖的养殖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运用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和盐碱地池塘养殖尾水生物、生态净化措施,既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了养殖综合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An ecological culture system and culture method of circulating water in bicarbonate saline alkali land p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养殖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盐碱水是有别于海水、淡水的第三种水资源,近年来,由于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红线的划定以及新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使渔业发展的空间受限,科学合理开发盐碱荒滩,发展生态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山西境内黄河滩涂大多属重碳酸盐型盐碱地,地下水具有高pH、高碳酸盐碱度、离子比例失调等特性,盐碱地水产养殖因受到水源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殖多以加水补水为主,水交换量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很少换水,养殖过程水质的调控成为关键点,而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特点为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开放式养殖模式,高生物负载量与高投入量为其显著的特点,大量的残剩饵料、肥料和生物代谢产物累积,使得养殖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富养化显著,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超出池塘水体负载力,同时,外源性水环境恶化亦导致池塘水力负载力加重、鱼病频发,使水产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对水生态环境也造成很大的压力。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核心在于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目前,盐碱地条件下盐碱水体对动植物的盐胁迫作用导致池塘养殖水体稳定性差,池塘底部与水体离子交换加剧池塘水体盐碱特征,盐碱地池塘的水体稳定要在水体多营养层级综合利用和及时排出池塘底部尾水的基础上实现。加之盐碱地区现有的养殖条件,以生态沟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处理池为主要内容的养殖尾水处理工艺不适于盐碱地区养殖尾水生态净化。因此,提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该生态养殖系统沿养殖尾水流动方向依次包括养殖塘、排污管道、生态护坡、生态净化塘以及回流管道;所述养殖塘包括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所述养殖塘侧边的塘岸上设置有沉淀渠,养殖塘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排污管道排入沉淀渠进行沉淀;所述生态护坡位于所述沉淀渠远离养殖塘的一侧,经沉淀后的养殖尾水由沉淀渠漫入生态护坡;所述生态净化塘位于生态护坡的坡底侧,经生态护坡过滤、吸附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流入生态净化塘;所述生态净化塘中设置有生态透水坝,从而将生态净化塘分隔成种植湿地区和生物净化区,经生态净化塘处理后的养殖尾水由回流管道排入养殖塘循环利用。进一步的,所述养殖塘的塘底呈四周高而中心低的漏斗形,这样有利于养殖沉积物随鱼类或虾类活动以及增氧机搅动而自流至养殖塘底中心部,从而被集中抽出;所述养殖塘的塘底至少一个角落处设置有集污井,所述排污管道的进水口伸入集污井中,设置集污井,可以使养殖尾水被排污管道集中抽出,防止排污过程中惊扰鱼类或虾类生长活动;所述养殖塘底部埋设有底排管道,所述底排管道的进水口贯通养殖塘的塘底中心部,底排管道的出水口接入集污井内,所述底排管道倾斜设置,底排管道的进水口高于出水口,从而有利于养殖塘底的沉积废物随养殖尾水依靠重力自流进入集污井内;所述底排管道的进水口附近设置有防逃网,用于防止鱼虾随水流从排污管道逃逸。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道的进水口伸入所述生物净化区的底部水体中,回流管道的出水口通往养殖塘上部,所述生物净化区的水体上部设置有生物浮床,在生物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可以进一步吸收利用水中的可溶性营养盐。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引流泵,所述回流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引流泵,设置引流泵,可以为水流加压提供动力,加快水流速度,提高排水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方法,利用上述的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进行养殖,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养殖塘中设置拦截网,从而将养殖塘按面积比例分隔成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分别养殖鱼类和虾类,养殖塘产生的养殖尾水集中经排污管道排入沉淀渠进行沉淀;S2.在生态护坡上填覆黏土,并覆盖种植蓄根植物,对从沉淀渠漫入的养殖尾水进行一级过滤、吸收及吸附处理;S3.在生态净化塘的种植湿地区、生态透水坝以及生物净化区分别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鱼类,经过生态护坡的养殖尾水依次经过种植湿地区、生态透水坝和生物净化区被净化利用和处理,最终通过回流管道排入养殖塘中循环利用;S4.生物净化区水体上部设置生物浮床,生物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这样,整个生态养殖系统采用水体异位修复技术,将养殖塘产生的养殖尾水通过及时排出至下游各处理设施,一方面可以减轻养殖塘水体负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养殖塘底部水土之间离子交换,减少塘底盐碱化对水质的影响。养殖尾水依次经过生态护坡、种植湿地区、生态透水坝以及生物净化区等设施进行生物、生态净化,经过系统处理修复后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可以回流进入养殖塘进行循环利用。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还包括以下步骤:S11.对养殖塘按9:1的面积比例设置拦截网,形成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S12.在鱼类养殖区投放体积大于拦截网网孔的鱼类幼体;S13.在虾类养殖区投放体积小于拦截网网孔的虾类幼体。这样,在养殖塘内采用水体原位修复技术,根据池塘水体生态平衡、物种共生互利和对物质多层次利用等生物学原理,通过设置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来进行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构建,以充分利用天然生产力和延长食物链为原则,将主养的鱼类、混养的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滤食性鱼类、底栖的虾类等多种养殖种类按一定数量关系在同一水体中进行养殖,使养殖塘水域中生物种类增加,生态系统更加复杂、稳定,增强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维持养殖环境稳定,促进养殖品种生长,并且能提高饵料利用率,促进养殖水体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包括以下步骤:S31.采用卵砾石和碎石在生态净化塘中修筑生态透水坝,在生态透水坝上种植水生植物,并培养微生物;S32.在种植湿地区种植莲菜;S33.在生物净化区水体中养殖滤食性鱼类。进一步的,所述生态净化塘内的种植湿地区和生物净化区的面积比例为3:2。这样,通过修筑生态透水坝,在生态净化塘内合理规划种植湿地区和生物净化区,种植莲菜、水生植物以及养殖滤食性鱼类,利用生物吸收净化以及人工湿地原理对养殖尾水进一步净化处理。生态透水坝采用卵砾石和碎石筑成,具有渗滤作用,同时在生态透水坝的坝体上种植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培养微生物,结合渗滤原理和生物吸收净化原理,可以对养殖尾水进一步净化处理,此外,设置生态透水坝,也可以使坝上游的种植湿地区形成一个缓冲区,通过延长养殖尾水停留时间,促进养殖尾水中悬浮颗粒物及营养盐的沉降,同时通过莲菜和坝上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进一步吸收、吸附、拦截营养盐,最终经过生物、生态净化后的养殖尾水沿回流管道回流进入养殖塘中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生态养殖系统沿养殖尾水流动方向依次包括养殖塘、排污管道、生态护坡、生态净化塘以及回流管道;/n所述养殖塘包括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n所述养殖塘侧边的塘岸上设置有沉淀渠,养殖塘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排污管道排入沉淀渠进行沉淀;/n所述生态护坡位于所述沉淀渠远离养殖塘的一侧,经沉淀后的养殖尾水由沉淀渠漫入生态护坡;/n所述生态净化塘位于生态护坡的坡底侧,生态净化塘中设置生态透水坝从而将生态净化塘分隔成种植湿地区和生物净化区,经生态护坡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流入生态净化塘中进一步净化处理后,最终经回流管道排入养殖塘循环利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生态养殖系统沿养殖尾水流动方向依次包括养殖塘、排污管道、生态护坡、生态净化塘以及回流管道;
所述养殖塘包括鱼类养殖区和虾类养殖区;
所述养殖塘侧边的塘岸上设置有沉淀渠,养殖塘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排污管道排入沉淀渠进行沉淀;
所述生态护坡位于所述沉淀渠远离养殖塘的一侧,经沉淀后的养殖尾水由沉淀渠漫入生态护坡;
所述生态净化塘位于生态护坡的坡底侧,生态净化塘中设置生态透水坝从而将生态净化塘分隔成种植湿地区和生物净化区,经生态护坡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流入生态净化塘中进一步净化处理后,最终经回流管道排入养殖塘循环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塘的塘底呈四周高而中心低的漏斗形;
所述养殖塘的塘底至少一个角落处设置有集污井,所述排污管道的进水口伸入集污井中;
所述养殖塘底部埋设有底排管道,所述底排管道的进水口贯通养殖塘的塘底中心部,底排管道的出水口接入集污井内,所述底排管道用于将塘底聚集的养殖沉积废物借助养殖尾水流动排入集污井内;
所述底排管道的进水口附近设置有防逃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道的进水口伸入所述生物净化区的底部水体中,所述生物净化区的上部设置有生物浮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引流泵,所述回流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引流泵。


5.一种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重碳酸盐盐碱地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进行养殖,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毋占勇刘琦王高杰梁鸿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水产育种养殖科学实验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