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07973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工序;步骤b:依次注入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c:依次注入中/高黏度酸液、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d:顶替阶段,注入顶替液。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方法和工艺思路简洁,现场易于操作实施,可有效解决目前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中面临的诸多瓶颈难题,实现大范围的”网络裂缝”系统,最大限度提高压裂的“酸蚀改造体积”及压后“长期导流能力”,提高该类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及动用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藏水力压裂增产改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技术。
技术介绍
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天然裂缝和溶洞发育,且非均质性严重,缝洞系统是油气储集和渗流的主要场所;由于储层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基质渗透率低等特点,油气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理论和实践证明,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增产的主要工艺措施。通过酸化压裂改造,酸液以不均匀的方式溶蚀,在裂缝闭合时仍能保持一定长度及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沟通、连接油气渗流通道和储油空间,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保证油井正常投产和高产稳产。对于超高温超深层的碳酸盐岩油气藏进行酸压改造面临诸多难点:①很多储层缝洞分布规律不确定性,如何通过人工压裂裂缝精准探缝及有效连通缝洞系统?②基质一般低孔特低渗,如何发挥基质的产量贡献而不仅是在基质内形成裂缝通道而沟通缝洞?③由于其储层埋藏深(>7000m)、温度高(温度可以达到>180℃,有的储层超过200℃),导致酸岩反应的速度快,酸蚀裂缝穿透距离有限,难以有效实现深穿透,不能有效沟通井筒远处的有利储集体或定容体;④由于地应力较高,闭合应力高,裂缝导流能力(支撑或酸蚀)递减快,压裂裂缝容易过早失效或闭合,部分井层酸压改造的稳产效果仍不尽人意。针对超高温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为了控制酸液滤失和延缓酸岩反应速度,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技术,主要有前置液酸压技术、多级注入酸压技术、多级注入+闭合酸化技术、稠化酸(胶凝酸)酸压技术、交联酸酸压技术、乳化酸酸压技术、表面活性剂缓速酸酸压技术、变粘酸酸压技术、混氮酸压技术、复合酸压技术等技术。基于超高温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殊性,采用单一的酸压工艺或酸液体系往往压后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目前技术尚不能对有效地开发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有文献公开了一种油气井开采温控变粘酸酸压裂方法,主要技术特征:温控变粘酸变粘控制、温控变粘酸酸压裂、前置液温控变粘酸压裂、温控变粘酸酸压裂闭合酸化、前置液温控变粘酸酸压裂闭合酸化;该方法可解除钻井液完井液等原有的伤害,可以直接压开储层形成裂缝,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另一篇文献公开了一种针对超深(6000m~7500m)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大型复合酸压方法,主要技术特征:通过大型复合酸压工艺技术突破小定容储集体;通过高强度注入大量的滑溜水形成更长的人工裂缝;施工期间加入陶粒实现充填部分暂堵微裂缝、降低液体滤失;高强度注入变黏酸形成一定的酸蚀裂缝并继续实现造缝;高强度注入胶凝酸体系进一步形成酸蚀裂缝;最后通过过顶替技术,实现在酸活性能力降低前注入过量滑溜水将具有活性的酸液推向地层深度,沟通远离井筒140m以上的缝洞储集体。有文献公开了一种泥质白云岩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方法,主要技术特征:采用地面交联酸酸压与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相结合,即前置液阶段采用地面交联酸酸压;主加砂阶段采用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通过地面交联酸酸压与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形成一条深穿透、更持久导流能力的支撑裂缝,发挥酸蚀裂缝与支撑裂缝的双重作用,提高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我国西北顺南等超深碳酸盐岩储层,埋深超过7000m,温度超过200℃,地应力超过120MPa,有效闭合应力超过90MPa,常规酸压技术面临着酸岩反应速度快、酸液穿透深度有限、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递减迅速等局限性,面临压后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等难题,使得储量得不到充分动用,极大影响了类似储层的经济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储层进行酸压改造,能够解决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面临的问题,实现对该类储层的有效改造。例如,可以解决目前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中面临的酸岩反应速度快、酸蚀导流能力递减迅速、压后产量递减快、有效期短等诸多难题,最大限度地提高酸蚀裂缝的改造体积及导流能力的长效性,以保证酸压后效果及稳产期,提高该类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及储层动用程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工序;步骤b:依次注入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c:依次注入中/高黏度酸液、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d:顶替阶段,注入顶替液。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实现酸压改造中“有效”裂缝改造体积的最大化为目标,形成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网络酸压技术”,形到既有远井的主裂缝,且不同位置的主裂缝又相互连通支缝及与支缝连通的微缝系统,实现大范围的”网络裂缝”系统,最大限度扩大“酸蚀改造体积”,提高压后“长期导流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能实现准确探缝洞或多次探缝,为整个酸压施工起到指导作用,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提高施工效率,保证酸压施工的有效性及酸压改造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可有效解决目前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中面临的酸岩反应速度快、酸蚀导流能力递减迅速、压后产量递减快、有效期短等诸多难题,从而实现对该类储层的有效改造,提高压后效果及稳产期。本专利技术所涉及方法和工艺思路简洁,现场便于操作实施,比起目前常规酸压措施及工艺,无需增加额外配套装置,整个施工工艺成本小于或接近目前主流工艺,降本增效效果明显。本专利技术中的酸压方法为一种网络酸压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方法是超高温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所述超高温是指温度高于180℃,所述超深是指储层埋藏深度高于7000m。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滑溜水、低黏度酸液以及中/高黏度酸液体系的密度相同。其中,本申请中的所述密度相同是指密度基本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采用等密度的液体,即滑溜水、低黏度酸液以及中/高黏度酸液,目的在于使酸液能够进入造缝所形成的裂缝空间,并进行酸岩反应刻蚀;另外,可以防止因酸液密度大而仅酸蚀裂缝的中下部位置,从而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大范围覆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实施例,所述滑溜水与低黏度酸液的粘度是相同的。其中,本申请中的所述黏度相同是指黏度基本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采用滑溜水与低黏度酸液的黏度相同可以实现交替注入中液体的活塞式推进,有利于开启、沟通、扩展天然微裂缝及分支缝系统,提高裂缝的复杂程度。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滑溜水为本领域内常用的,其配方包括减阻剂、黏土稳定剂、助排剂和水。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低粘度酸液为盐酸。在具体应用中,如通过对滑溜水的配方、低黏度酸液的浓度或配方、中/高黏度酸液配方进行调节,使滑溜水的密度、低黏度酸液的密度与中/高黏度酸液的密度相同,且滑溜水的黏度与低黏度酸液的黏度相同。具体操作方法为本领域内公知,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在步骤a中,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有效造缝同时对储层进行降温,并实现探缝洞目的。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尤其是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滤失小及温度超高的实际情况,前期采用较大规模的滑溜水进行造缝并对储层降温,滑溜水用量规模及注入滑溜水后储层温度根据储层裂缝温度场模拟结果来确定。由于滑溜水的黏度较低,其在压裂造缝过程中在缝高控制方面有独特优势,缝高控制好;采用同样规模液体,低粘度的滑溜水比起中黏度、高黏度的压裂液体体系所造出的裂缝缝长更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工序;步骤b:执行依次注入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c:执行依次注入中/高黏度酸液、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d:顶替阶段,注入顶替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工序;步骤b:执行依次注入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c:执行依次注入中/高黏度酸液、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d:顶替阶段,注入顶替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溜水、低黏度酸液以及中/高黏度酸液的密度相同;和/或,所述滑溜水与低黏度酸液的粘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黏度酸液为盐酸,所述中/高黏度酸液包括胶凝酸和/或地面交联酸。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廷学刘建坤周林波王宝峰孙海成卞晓冰吴峙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